2017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月”的神话意蕴看中国艺术精神 “月”在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寓意是“母性”与“女性”。《礼记》云:“大明生 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所以中国古人称日为“太阳”, 称月为“太阴”。在西方文化中,日神阿波罗始终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国 神话中,虽然既有日神也有月神,但它们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却很不相 同。中国神话中的日神是羲,月神是娥。羲代表太阳,代表理性,代表威严;娥 则代表月亮,代表生命,代表柔美。人们对日神是敬而远之,又时而怨之,羿射 十日、夸父追日以及各种旱灾神话故事即说明了这一点;而对月神娥,人们则表 现为深深的崇敬、亲近和依恋。 从现有的神话记载来看,羲与娥的最初形态都是女性,这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 产物。进入父系社会后,羲、娥神话明显体现出男性社会主体的痕迹。这在两个 系统中得到体现,一是在《山海经》中,羲、娥仍为女性,但都“嫁给”帝俊为 妻了。但这个系统仅仅限于《山海经》,未得流行。得到广泛流行的是另一演化 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羲变成男性,并成为娥的丈夫,即所谓伏羲、女娲为夫妇 之说,这可由许多古代帛画、石刻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得到证明 在这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嫦娥的故事,因为它是被直接地作为月神来理解的 古代神话人物。据神话学家考证,嫦娥就是女娲。嫦娥之所以能够作为月神,是 因为她最后成为月宫的主人。显然,这是对人间世界男性统治的想象性的报复。 这一则神话无疑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的产物,反映了女性王国失落后的悲怨与 挣扎。 不过,女性王国的沦丧并未带来女性文化的消逝。由于父系社会的建立导致了连 连不断的战争、掠夺、杀戮、冲突,所以人们虽然在现实中不得不在父系文化的 旋涡中挣扎、拼搏,不得不遵循着父系文化的“游戏规则”,但在心底深处仍然 深深地向往着和谐宁静的女性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待动、以不变应 万变等人生的哲理便很快成为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 总是努力在现实的倾轧之外再寻找、构建一个心灵的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可能有 各种形态,但它们必然有一基本的特点:具有女性的纤柔、妩媚、和谐、娴静, 能给人的心灵以温馨的抚慰,给生命带来愉悦和安适。 中国的艺术之所以不像西方艺术那样直接地介入生活,积极地干预现实,而是努 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超脱现实的场所,营造一个休息、娱乐的空间,原因正在这里。 正因为此,在中国艺术中,“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化身,便自然地格外 受到中国人,特别是艺术家的青睐了,由“月”的象征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 原型和审美理想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也就牢牢地铭刻了下来,支配着中国人的几 乎全部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 (选自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与“玩味”思维》,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中,日神阿波罗始终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中国神话中,日神羲和月 神娥各自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2017 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月”的神话意蕴看中国艺术精神 “月”在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寓意是“母性”与“女性”。《礼记》云:“大明生 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所以中国古人称日为“太阳”, 称月为“太阴”。在西方文化中,日神阿波罗始终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国 神话中,虽然既有日神也有月神,但它们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却很不相 同。中国神话中的日神是羲,月神是娥。羲代表太阳,代表理性,代表威严;娥 则代表月亮,代表生命,代表柔美。人们对日神是敬而远之,又时而怨之,羿射 十日、夸父追日以及各种旱灾神话故事即说明了这一点;而对月神娥,人们则表 现为深深的崇敬、亲近和依恋。 从现有的神话记载来看,羲与娥的最初形态都是女性,这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 产物。进入父系社会后,羲、娥神话明显体现出男性社会主体的痕迹。这在两个 系统中得到体现,一是在《山海经》中,羲、娥仍为女性,但都“嫁给”帝俊为 妻了。但这个系统仅仅限于《山海经》,未得流行。得到广泛流行的是另一演化 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羲变成男性,并成为娥的丈夫,即所谓伏羲、女娲为夫妇 之说,这可由许多古代帛画、石刻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得到证明。 在这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嫦娥的故事,因为它是被直接地作为月神来理解的 古代神话人物。据神话学家考证,嫦娥就是女娲。嫦娥之所以能够作为月神,是 因为她最后成为月宫的主人。显然,这是对人间世界男性统治的想象性的报复。 这一则神话无疑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的产物,反映了女性王国失落后的悲怨与 挣扎。 不过,女性王国的沦丧并未带来女性文化的消逝。由于父系社会的建立导致了连 连不断的战争、掠夺、杀戮、冲突,所以人们虽然在现实中不得不在父系文化的 旋涡中挣扎、拼搏,不得不遵循着父系文化的“游戏规则”,但在心底深处仍然 深深地向往着和谐宁静的女性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待动、以不变应 万变等人生的哲理便很快成为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 总是努力在现实的倾轧之外再寻找、构建一个心灵的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可能有 各种形态,但它们必然有一基本的特点:具有女性的纤柔、妩媚、和谐、娴静, 能给人的心灵以温馨的抚慰,给生命带来愉悦和安适。 中国的艺术之所以不像西方艺术那样直接地介入生活,积极地干预现实,而是努 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超脱现实的场所,营造一个休息、娱乐的空间,原因正在这里。 正因为此,在中国艺术中,“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化身,便自然地格外 受到中国人,特别是艺术家的青睐了,由“月”的象征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 原型和审美理想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也就牢牢地铭刻了下来,支配着中国人的几 乎全部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 (选自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与“玩味”思维》,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中,日神阿波罗始终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中国神话中,日神羲和月 神娥各自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B.中国神话中的日神代表太阳,代表理性,代表威严;月神代表月亮,代表生 命,代表柔美,人们对日神是敬而远之,对月神则亲近依恋 C.从现有的神话记载来看,羲与娥的最初形态都是女性,但进入父系社会后, 羲、娥神话则明显体现出男性社会主体的痕迹 D.羲、娥神话中,娥始终以女性身份出现在《山海经》和另一演化系统中,这 可以从许多古代帛画、石刻等画像中得到证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神话学家考证,嫦娥就是女娲,而她最后成了月宫的主人,所以嫦娥是被 直接地作为月神来理解的古代神话人物。 B.父系社会的建立导致了连连不断的战争、掠夺、杀戮、冲突,使得人们在心 底深处深深地向往着和谐宁静的女性文化 C.女性文化具有女性的纤柔、妩媚、和谐、娴静,能给人的心灵以温馨的抚慰 给生命带来愉悦和安适,即便进入父系社会后,这种文化依然具有生命力。 D.中国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直接地介入生活,积极地干预现实,这是因为 “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化身格外受到中国人,特别是艺术家的青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的基本寓意是“母性”与“女性”,“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 化身,“月神”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B.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的产物,反映了女性王国失落后 的悲怨与挣扎,这是对人间世界男性统治的想象性的报复 C.在父系文化的旋涡中挣扎、拼搏之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待动、以 不变应万变等人生的哲理最终成为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D.由“月”的象征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原型和审美理想,牢牢地铭刻在中 国人的心灵深处,支配着中国人全部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正式揭晓,获得这一奖项的是美国民 谣歌手鲍勃·迪伦。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 了新的诗歌表达”。 鲍勃·迪伦在读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 达大学。大学期间,由于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 首度以鲍勃·迪伦为艺名。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自 由之都”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并开始致力于歌唱工 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罗伯特·谢尔顿,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谢尔顿意识到 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起了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约翰·哈蒙德的注意,哈蒙德为他带来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1962年他推出首张专辑 《鲍勃·迪伦》,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 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1964年1月,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 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4个月,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在变》,里面的歌 曲呼唤更多的民权运动,这张专辑瞬间成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最好的政治宣 言。专辑封面上紧蹙双眉的鲍勃·迪伦,也成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鲜明面庞
B.中国神话中的日神代表太阳,代表理性,代表威严;月神代表月亮,代表生 命,代表柔美,人们对日神是敬而远之,对月神则亲近依恋。 C.从现有的神话记载来看,羲与娥的最初形态都是女性,但进入父系社会后, 羲、娥神话则明显体现出男性社会主体的痕迹。 D.羲、娥神话中,娥始终以女性身份出现在《山海经》和另一演化系统中,这 可以从许多古代帛画、石刻等画像中得到证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据神话学家考证,嫦娥就是女娲,而她最后成了月宫的主人,所以嫦娥是被 直接地作为月神来理解的古代神话人物。 B.父系社会的建立导致了连连不断的战争、掠夺、杀戮、冲突,使得人们在心 底深处深深地向往着和谐宁静的女性文化。 C.女性文化具有女性的纤柔、妩媚、和谐、娴静,能给人的心灵以温馨的抚慰, 给生命带来愉悦和安适,即便进入父系社会后,这种文化依然具有生命力。 D.中国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直接地介入生活,积极地干预现实,这是因为 “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化身格外受到中国人,特别是艺术家的青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的基本寓意是“母性”与“女性”,“月”作为女性的象征与和谐的 化身,“月神”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B.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的产物,反映了女性王国失落后 的悲怨与挣扎,这是对人间世界男性统治的想象性的报复。 C.在父系文化的旋涡中挣扎、拼搏之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待动、以 不变应万变等人生的哲理最终成为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D.由“月”的象征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原型和审美理想,牢牢地铭刻在中 国人的心灵深处,支配着中国人全部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2016 年 10 月 13 日,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正式揭晓,获得这一奖项的是美国民 谣歌手鲍勃•迪伦。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 了新的诗歌表达”。 鲍勃•迪伦在读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 达大学。大学期间,由于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 首度以鲍勃•迪伦为艺名。1961 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自 由之都”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并开始致力于歌唱工 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罗伯特•谢尔顿,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谢尔顿意识到 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起了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约翰•哈蒙德的注意,哈蒙德为他带来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1962 年他推出首张专辑 《鲍勃•迪伦》,1963 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 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1964 年 1 月,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 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 4 个月,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在变》,里面的歌 曲呼唤更多的民权运动,这张专辑瞬间成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最好的政治宣 言。专辑封面上紧蹙双眉的鲍勃•迪伦,也成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鲜明面庞
迄今为止,鲍勃迪伦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并且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 经典歌曲,如《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鲍勃·迪伦在其 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一一从民谣、蓝调及乡 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 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 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 不停息的巡演”。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以他的演艺生涯为 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 个从逝去年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他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 些在朦胧光线中飘浮的歌谣。那些关于民权的,关于爱情的,关于政治运动或者 宗教思索的,包括不知所云的,都成为了飘浮之物。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 词合集,他的音乐与诗都有一种魔性。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 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 展出过。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 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生 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 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带到我们面前。2010年2月,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 了一场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鲍勃·迪伦受邀去了,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 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 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奥巴马说,他就这样,要不 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他拒绝被崇拜,被拔高。如今,他已经75岁了,告别了年少时的青涩,告别了 曾经的爱情,在慢慢老去。他依然写诗,唱歌,弹琴,画画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961年,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毅然放弃就读的明尼苏达大学,踏上前往“自 由之都”纽约的旅程,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学习唱歌。 B.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专辑《鲍勃·迪伦》,他的反战歌曲和话 题歌曲在美国广为流传,整个民谣界和年轻一代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 C.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鲍勃·迪伦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 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 物 D.即使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诺奖作家,鲍勃·迪伦依然拒绝被崇拜被拔高,他拒绝 参加各种非音乐的宴会,也不愿意和比自己级别高的粉丝拍照留念。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016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生命中几个重要的节点。(4 分) 6.从“民谣歌手”到“诺奖作家”,鲍勃·迪伦的成长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 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你送我的雨 纳兰妙殊
迄今为止,鲍勃•迪伦发了 40 多张音乐专辑,并且创造了 20 世纪最令人难忘的 经典歌曲,如《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鲍勃•迪伦在其 50 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 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 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 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 不停息的巡演”。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以他的演艺生涯为 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一个 20 世纪 60 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 一个从逝去年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他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一 些在朦胧光线中飘浮的歌谣。那些关于民权的,关于爱情的,关于政治运动或者 宗教思索的,包括不知所云的,都成为了飘浮之物。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 词合集,他的音乐与诗都有一种魔性。2004 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 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自 1994 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 6 本画作书,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 展出过。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 年 5 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 3 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生 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 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带到我们面前。2010 年 2 月,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 了一场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鲍勃•迪伦受邀去了,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 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 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奥巴马说,他就这样,要不 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他拒绝被崇拜,被拔高。如今,他已经 75 岁了,告别了年少时的青涩,告别了 曾经的爱情,在慢慢老去。他依然写诗,唱歌,弹琴,画画。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1961 年,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毅然放弃就读的明尼苏达大学,踏上前往“自 由之都”纽约的旅程,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学习唱歌。 B. 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专辑《鲍勃•迪伦》,他的反战歌曲和话 题歌曲在美国广为流传,整个民谣界和年轻一代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 C.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鲍勃•迪伦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 2004 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 物”。 D. 即使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诺奖作家,鲍勃•迪伦依然拒绝被崇拜被拔高,他拒绝 参加各种非音乐的宴会,也不愿意和比自己级别高的粉丝拍照留念。 5.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16 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生命中几个重要的节点。(4 分) 6.从“民谣歌手”到“诺奖作家”,鲍勃•迪伦的成长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 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你送我的雨 纳兰妙殊
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亿万 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汪 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 绪都显得鲜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 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 你答,因为雨有趣啊。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 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 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接着,平时矜默的 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 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 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隔 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 成一个干燥空间。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 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 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看得正呆,见一人 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 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雨幕 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雨轻得像 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 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 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忽听到几 声梆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 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很多墓上都盖起 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 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你坚持不去 宁愿淋着。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 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 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 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但是,你 欢喜雨。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 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亿万 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汪 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 绪都显得鲜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 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 你答,因为雨有趣啊。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 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 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接着,平时矜默的 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 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 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隔 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 成一个干燥空间。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 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 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看得正呆,见一人 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 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雨幕 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雨轻得像 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 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 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忽听到几 声梆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 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很多墓上都盖起 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 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你坚持不去, 宁愿淋着。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 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 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 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但是,你 欢喜雨。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 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夏雨像酒, 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秋雨生寒,像某髙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 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 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 说破。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 访”时下的雨。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人深思。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 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 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 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 趣横生。 D.文章后半部分插叙自己小时候怕雨、怕冷的经历,为的是对前面的情节做 个补充说明。也许是爱屋及乌,让“我”对雨的态度由“不悦”转向“欢喜 E.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 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 其乐。 8.小说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4分) 9.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 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 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 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跛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 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 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髙 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 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 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 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 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 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 表里为应孝佫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 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太宗闻之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夏雨像酒, 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 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 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 说破。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 访”时下的雨。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人深思。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 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 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 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 趣横生。 D.文章后半部分插叙自己小时候怕雨、怕冷的经历,为的是对前面的情节做一 个补充说明。也许是爱屋及乌,让“我”对雨的态度由“不悦”转向“欢喜”。 E.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 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 其乐。 8.小说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4 分) 9.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 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 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 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 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 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 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 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 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 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 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 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 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 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太宗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