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 袁正领 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与齐结盟重创 韩魏、抓住时机连横攻齐等重大事件,讴歌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 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本剧尊重史实、脉络清晰、叙事流畅,不但是对那段 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 族精神的追寻和溯源。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其现实意义不 言自明。 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精神的崛起。《大秦帝国之崛起》围绕“崛起”这一主题, 着力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 起”的深层意蕴,可谓一大亮点。张博饰演的昭襄王是领导秦国崛起的一代雄主, 他天资聪慧,但继位之初消极、懵懂,在母亲、严君等人的开导激励下,发誓要 “克己勤勉、自强不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智,认识大爱与小爱、大义与 小义之别,终成一位意志坚定、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还有勤学精思的“战神” 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等,这些艺术形象可谓是当时秦人的代表,其自醒、自 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与此同时,该剧还生动 塑造了一批从反面助力崛起的人物形象,如残暴多疑的齐王、纵情恣肆的楚王、 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贪婪成性的李兑等,让人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崛起之途、什 么是败亡之道。 国家崛起定有崛起的精神气象。以现实的眼光反观历史,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 脉络,让这种气象给人以启发,是历史剧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大秦帝国之 崛起》的创作者表现出不俗的功力。他们以大秦帝国的当政者为范例,向观众传 递了积极的执政理念、丰厚的战略文化。一是处处着眼大局、着眼长远,不为局 部、眼前利益所惑,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在齐秦实力相当的形势下,秦王 为达成连横弱齐的目标,以大义示人、不求分享攻齐之利等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二是注重运用战略智慧,力求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这表 现为灵活运用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战略,凡事做到知彼知己、谋定而动,因势利 导、因敌制胜等,是全剧表现最为充分的部分。三是君臣上下同心,一致对外。 尽管也有政见不同之时,但相互信任、共谋大计始终是决策层的主流。四是视人 才为“国宝”,以开放的姿态广纳贤才,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始终占据人才 竞争的制高点。这从秦王对白起的重视、对范雎的重用等情节可见一斑。这些内 容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对各个领域的管理者、创业者,都有所启发。 当然,本剧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国家的崛起是整体实力的强势拓展,其精气神会 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部电视剧表现政治、外交斗争较多,表现上层谋划 决策较多,对大秦的社会面貌以及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等内容反映较少,使“崛 起”的旋律略显单调。“崛起”最终是通过一场场战争实现的,对战争场面的过 多省略,也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该剧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冲击力
2017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 袁正领 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与齐结盟重创 韩魏、抓住时机连横攻齐等重大事件,讴歌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 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本剧尊重史实、脉络清晰、叙事流畅,不但是对那段 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 族精神的追寻和溯源。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其现实意义不 言自明。 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精神的崛起。《大秦帝国之崛起》围绕“崛起”这一主题, 着力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 起”的深层意蕴,可谓一大亮点。张博饰演的昭襄王是领导秦国崛起的一代雄主, 他天资聪慧,但继位之初消极、懵懂,在母亲、严君等人的开导激励下,发誓要 “克己勤勉、自强不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智,认识大爱与小爱、大义与 小义之别,终成一位意志坚定、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还有勤学精思的“战神” 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等,这些艺术形象可谓是当时秦人的代表,其自醒、自 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与此同时,该剧还生动 塑造了一批从反面助力崛起的人物形象,如残暴多疑的齐王、纵情恣肆的楚王、 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贪婪成性的李兑等,让人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崛起之途、什 么是败亡之道。 国家崛起定有崛起的精神气象。以现实的眼光反观历史,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 脉络,让这种气象给人以启发,是历史剧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大秦帝国之 崛起》的创作者表现出不俗的功力。他们以大秦帝国的当政者为范例,向观众传 递了积极的执政理念、丰厚的战略文化。一是处处着眼大局、着眼长远,不为局 部、眼前利益所惑,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在齐秦实力相当的形势下,秦王 为达成连横弱齐的目标,以大义示人、不求分享攻齐之利等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二是注重运用战略智慧,力求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这表 现为灵活运用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战略,凡事做到知彼知己、谋定而动,因势利 导、因敌制胜等,是全剧表现最为充分的部分。三是君臣上下同心,一致对外。 尽管也有政见不同之时,但相互信任、共谋大计始终是决策层的主流。四是视人 才为“国宝”,以开放的姿态广纳贤才,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始终占据人才 竞争的制高点。这从秦王对白起的重视、对范雎的重用等情节可见一斑。这些内 容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对各个领域的管理者、创业者,都有所启发。 当然,本剧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国家的崛起是整体实力的强势拓展,其精气神会 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部电视剧表现政治、外交斗争较多,表现上层谋划、 决策较多,对大秦的社会面貌以及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等内容反映较少,使“崛 起”的旋律略显单调。“崛起”最终是通过一场场战争实现的,对战争场面的过 多省略,也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该剧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冲击力
(摘自2017年3月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秦帝国之崛起》讴歌了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理想的执着 追求。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B.《大秦帝国之崛起》再现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源泉。 C.《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了一些重大事件, 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脉络清晰、叙事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D.《大秦帝国之崛起》通过昭襄王、白起等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起” 的深层意蕴,表明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的精神的崛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昭襄王从继位之初的消极、懵懂,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定、具有雄才大略的有 为之君,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崛起之途。 B.勤学精思的“战神”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他们 的自醒、自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 C.《大秦帝国之崛起》塑造了一批反面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具有的残暴多疑、 纵情恣肆、贪婪成性等习性,正是国家的败亡之道。 D.《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向人们展示了秦国执政者的大局意识、战略智慧、上 下同心、重视人才的优秀品质,这也是秦国崛起的精神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秦帝国之崛起》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脉络,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执政 理念、丰厚的战略文化,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历史剧 B.以大义示人,相互信任、共谋大计,始终占据人才竞争的制高点等做法具有 较高的思想价值,这值得现在的管理者、创业者深思 C.灵活运用战略、谋定而动、因势利导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大秦帝国之 崛起》最为核心、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部分。 D.《大秦帝国之崛起》存在对大秦的社会面貌以及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等内容 反映较少、对战争场面的过多省略等缺点,但瑕不掩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提速降费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会不会出现“光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 点小”,甚至最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因为,以往有不少这样的 例子。对于这些垄断企业而言,只要改革触及深层利益,都会巧妙地以各种理由 “消化”掉,最终好政策没有收到好实效,就这样活生生地被“软着陆”,你还 拿它没话说,因为早就想好“一堆的理由”等着你。 如何预防有可能发生的“软着陆”?一方面,从中央层面下决心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电信市场中来。另一方 面,工信部等管理部门要给各运营商划定硬指标、明确相关责任。 同时,电信企业不仅要从企业社会责任计,加快提速降费的步伐,更要从自身长 远发展计,转变思路,顺势而为,把这次提速降费当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可逆转,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当下,想垄断某 个行业是不可能的。 (摘自2015年5月14日新华网)
(摘自 2017 年 3 月 1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秦帝国之崛起》讴歌了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理想的执着 追求。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B.《大秦帝国之崛起》再现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源泉。 C.《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了一些重大事件, 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脉络清晰、叙事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D.《大秦帝国之崛起》通过昭襄王、白起等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起” 的深层意蕴,表明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的精神的崛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昭襄王从继位之初的消极、懵懂,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定、具有雄才大略的有 为之君,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崛起之途。 B.勤学精思的“战神”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他们 的自醒、自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 C.《大秦帝国之崛起》塑造了一批反面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具有的残暴多疑、 纵情恣肆、贪婪成性等习性,正是国家的败亡之道。 D.《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向人们展示了秦国执政者的大局意识、战略智慧、上 下同心、重视人才的优秀品质,这也是秦国崛起的精神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秦帝国之崛起》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脉络,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执政 理念、丰厚的战略文化,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历史剧。 B.以大义示人,相互信任、共谋大计,始终占据人才竞争的制高点等做法具有 较高的思想价值,这值得现在的管理者、创业者深思。 C.灵活运用战略、谋定而动、因势利导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大秦帝国之 崛起》最为核心、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部分。 D.《大秦帝国之崛起》存在对大秦的社会面貌以及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等内容 反映较少、对战争场面的过多省略等缺点,但瑕不掩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提速降费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会不会出现“光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 点小”,甚至最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因为,以往有不少这样的 例子。对于这些垄断企业而言,只要改革触及深层利益,都会巧妙地以各种理由 “消化”掉,最终好政策没有收到好实效,就这样活生生地被“软着陆”,你还 拿它没话说,因为早就想好“一堆的理由”等着你。 如何预防有可能发生的“软着陆”?一方面,从中央层面下决心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电信市场中来。另一方 面,工信部等管理部门要给各运营商划定硬指标、明确相关责任。 同时,电信企业不仅要从企业社会责任计,加快提速降费的步伐,更要从自身长 远发展计,转变思路,顺势而为,把这次提速降费当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可逆转,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当下,想垄断某 个行业是不可能的。 (摘自 2015 年 5 月 14 日新华网)
材料二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 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 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 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岀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 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 “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 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 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 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 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2017年2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三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 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 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6万个,发展4G用户6.85亿户;光纤宽带 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 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 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 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 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 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 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 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 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 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 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肯定“提速降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的同时,针对电信企业“软着 陆”的现象,提出了“提速降费”的方法。 B.材料一认为预防“提速降费”“软着陆”,中央要有打破垄断的决心,同时 企业也要借“提速降费”这一契机实现企业转型。 C.材料二在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的同时,还提出真正的 做到“提速降费”的具体措施。 D.材料三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 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材料二 2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 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 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 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 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 “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 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 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 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 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 2017 年 2 月 24 日新华网) 材料三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 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 大运营商共建设 4G 基站超过 245.6 万个,发展 4G 用户 6.85 亿户;光纤宽带 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 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 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 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 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 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 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 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 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 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 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 2 月 24 日电)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在肯定“提速降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的同时,针对电信企业“软着 陆”的现象,提出了“提速降费”的方法。 B.材料一认为预防“提速降费”“软着陆”,中央要有打破垄断的决心,同时 企业也要借“提速降费”这一契机实现企业转型。 C.材料二在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的同时,还提出真正的 做到“提速降费”的具体措施。 D.材料三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 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列举出了运营商“光打雷不下雨”“想好‘一堆的理由’等着 你”“想垄断某个行业”等行径,可见“降费提速”的主要阻力来自运营商 B.材料二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有助于塑造低成本髙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 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 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D.材料三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二逻辑性更强,措 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E.三则材料均已“降费提速”为中心论述,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三重点说明 “提速降费”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的重点说的是“提速降费”的意义。 6.请结合材料,就如何真正作到的“提速降费”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离婚 当男人提出离婚的时候,她很平静,说,离就离吧,离了就干净了 她早就听到外面风言风语了,他在外面和别人好上了,听说是一个云南女人,年 轻,打扮得很洋气。她虽然看似平静,但是内心很痛楚。她知道,男人决定的事 情,是一定要做的。她了解男人的秉性,所以,她没有大吵大嚷,也没有阻拦。 她唯一的要求,儿子跟自己。男人答应了 女人带着儿子从家里搬了出来,草草地筑了一个窝。女人央人帮忙,买回一车旧 砖头,盖了一间房子,很简陋。 离开了男人的家,女人生活很困难。毕竟是女人家,没有力气,还带着个儿子 儿子五岁了,很可爱,正在发育,需要营养,女人整天发愁。 在邻居的帮助下,女人买了辆三轮车,电动的,女人就去县城载客,一天也能挣 三十五十的,晚上回来就在煤油灯下做针线,还要抽时间料理庄稼。女人劳累的 时候,实在忍不住了也会掉眼泪,也会骂人,骂那个狠心的男人。 日子一天一天过,儿子一天一天长大。三轮载客,虽然辛苦,但女人也积攒了些 钱。地里种有粮食,她从来不在外面吃饭,穿的也都是以前的旧衣服。每天早上, 她做饭的时候多做一点儿,吃剩下的就盛进饭盒里,中午空闲的时候,找个地方 匆匆吃了,再去载客,或者去寄宿学校看看儿子。 其间,也有热心的大妈给她介绍男人,她都拒绝了,说怕儿子吃苦受委屈。其实, 她心里,那个男人的影子依然存在,清晰如昨 那天中午,女人从地里回来,看到家门前停着一辆电动车,女人的心一阵酸痛 她知道,那是男人的车子。 男人来了!她心里一阵慌,又一阵恨,心里怦怦乱跳,脸一会儿白,一会儿红, 说不清是什么滋味。自从离婚后,男人还是第一次来。 男人正在屋里逗儿子玩笑,还给儿子买了一袋饼干。男人一句,儿子一句,叽叽 喳喳的。男人的头发乱蓬蓬的,枯黄干燥,脸色也苍白。女人的眼睛就酸了,用 手揉了揉眼睛,心里骂了一句,贱骨头,他不要你了,你还心疼他。 男人看到女人进来,立时乱了方寸,如坐针毡,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话 来 女人刚从红薯地里回来,正是红薯藤四处攀爬的时节,女人的身上弥漫着红薯叶 清清凉凉的香,一片温馨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 A.材料一列举出了运营商“光打雷不下雨”“想好‘一堆的理由’等着 你”“想垄断某个行业”等行径,可见“降费提速”的主要阻力来自运营商。 B.材料二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有助于塑造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 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 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D.材料三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二逻辑性更强,措 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E.三则材料均已“降费提速”为中心论述,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三重点说明 “提速降费”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的重点说的是“提速降费”的意义。 6.请结合材料,就如何真正作到的“提速降费”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离 婚 当男人提出离婚的时候,她很平静,说,离就离吧,离了就干净了! 她早就听到外面风言风语了,他在外面和别人好上了,听说是一个云南女人,年 轻,打扮得很洋气。她虽然看似平静,但是内心很痛楚。她知道,男人决定的事 情,是一定要做的。她了解男人的秉性,所以,她没有大吵大嚷,也没有阻拦。 她唯一的要求,儿子跟自己。男人答应了。 女人带着儿子从家里搬了出来,草草地筑了一个窝。女人央人帮忙,买回一车旧 砖头,盖了一间房子,很简陋。 离开了男人的家,女人生活很困难。毕竟是女人家,没有力气,还带着个儿子。 儿子五岁了,很可爱,正在发育,需要营养,女人整天发愁。 在邻居的帮助下,女人买了辆三轮车,电动的,女人就去县城载客,一天也能挣 三十五十的,晚上回来就在煤油灯下做针线,还要抽时间料理庄稼。女人劳累的 时候,实在忍不住了也会掉眼泪,也会骂人,骂那个狠心的男人。 日子一天一天过,儿子一天一天长大。三轮载客,虽然辛苦,但女人也积攒了些 钱。地里种有粮食,她从来不在外面吃饭,穿的也都是以前的旧衣服。每天早上, 她做饭的时候多做一点儿,吃剩下的就盛进饭盒里,中午空闲的时候,找个地方 匆匆吃了,再去载客,或者去寄宿学校看看儿子。 其间,也有热心的大妈给她介绍男人,她都拒绝了,说怕儿子吃苦受委屈。其实, 她心里,那个男人的影子依然存在,清晰如昨。 那天中午,女人从地里回来,看到家门前停着一辆电动车,女人的心一阵酸痛。 她知道,那是男人的车子。 男人来了!她心里一阵慌,又一阵恨,心里怦怦乱跳,脸一会儿白,一会儿红, 说不清是什么滋味。自从离婚后,男人还是第一次来。 男人正在屋里逗儿子玩笑,还给儿子买了一袋饼干。男人一句,儿子一句,叽叽 喳喳的。男人的头发乱蓬蓬的,枯黄干燥,脸色也苍白。女人的眼睛就酸了,用 手揉了揉眼睛,心里骂了一句,贱骨头,他不要你了,你还心疼他。 男人看到女人进来,立时乱了方寸,如坐针毡,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话 来。 女人刚从红薯地里回来,正是红薯藤四处攀爬的时节,女人的身上弥漫着红薯叶 清清凉凉的香,一片温馨
女人说,来了! 男人把头埋进双膝里,双手抱着头。女人知道,男人落魄了。 女人问,听说她拿了你的钱,跑了 男人点点头。女人一声叹息,说,吃一堑长一智,钱财是身外之物,没了就没了, 只要有一双手,就饿不死。 男人抬起头,女人发现他的眼圈红红的,女人的一颗心即刻融化了,软了。她了 解男人,男人是遇到困难了,不然他是不会来的。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当然都是女人最近怎么生活的,庄稼长势好不好,儿子学习 怎么样之类的。最后,男人还是说了,男人嗫嚅着说,求你一件事 女人没有吭声,男人知道她在听,男人说,我妈病了,在医院,要尽快做手术, 需要人照顾,需要钱。 女人听了,想骂他一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但女人终究没有骂出口。 男人说,爸走得早,妈也年纪大了,我想让你回去照顾她 女人的心一阵哆嗦,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挖东墙补 西墙,日子总算过了下来。 男人说,我知道你心好,所以才来找你。 女人在心里骂了一句,冤家啊!开始替男人担心了,老母亲在医院里,没有人照 顾,多么难啊!以男人现在的境况,不来找自己找谁呢? 女人问,住院多久了,什么时间做手术? 男人说,就这两天。 女人问,现在谁在医院照顾老人家? 男人说,没有谁,就她自己 女人说,你把老人家一个人扔医院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男人说,你答应了? 女人长叹了一声,说,也许,我是前世欠你的吧 (选自《昆山日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文中女人“儿子跟自己”“骂那个狠心的男人”“谁在医院照顾老人 家”等语句可以看出女人答应男人的请求只是出于对儿子和老人的关心。 B.文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只用“男人”和“女人”代替,可能作者出于这是社会 常见的现象的考虑,也由此歌颂这类“女人”的高贵的精神品质。 C.小说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事件,娓娓道来,便于冷静客观的分析事件,表达 自己鲜明的态度,抒发强烈的情感。 D.小说的段落短小,能够増加文章的内容,同时使文章的内容富有跳跃性,给 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的空间。 8.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5分) 女人刚从红薯地里回来,正是红薯藤四处攀爬的时节,女人的身上弥漫着红薯叶 清清凉凉的香,一片温馨。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司马池,字和中,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 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山含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
女人说,来了! 男人把头埋进双膝里,双手抱着头。女人知道,男人落魄了。 女人问,听说她拿了你的钱,跑了? 男人点点头。女人一声叹息,说,吃一堑长一智,钱财是身外之物,没了就没了, 只要有一双手,就饿不死。 男人抬起头,女人发现他的眼圈红红的,女人的一颗心即刻融化了,软了。她了 解男人,男人是遇到困难了,不然他是不会来的。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当然都是女人最近怎么生活的,庄稼长势好不好,儿子学习 怎么样之类的。最后,男人还是说了,男人嗫嚅着说,求你一件事。 女人没有吭声,男人知道她在听,男人说,我妈病了,在医院,要尽快做手术, 需要人照顾,需要钱。 女人听了,想骂他一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但女人终究没有骂出口。 男人说,爸走得早,妈也年纪大了,我想让你回去照顾她。 女人的心一阵哆嗦,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挖东墙补 西墙,日子总算过了下来。 男人说,我知道你心好,所以才来找你。 女人在心里骂了一句,冤家啊!开始替男人担心了,老母亲在医院里,没有人照 顾,多么难啊!以男人现在的境况,不来找自己找谁呢? 女人问,住院多久了,什么时间做手术? 男人说,就这两天。 女人问,现在谁在医院照顾老人家? 男人说,没有谁,就她自己。 女人说,你把老人家一个人扔医院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男人说,你答应了? 女人长叹了一声,说,也许,我是前世欠你的吧。 (选自《昆山日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文中女人“儿子跟自己”“骂那个狠心的男人”“谁在医院照顾老人 家”等语句可以看出女人答应男人的请求只是出于对儿子和老人的关心。 B.文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只用“男人”和“女人”代替,可能作者出于这是社会 常见的现象的考虑,也由此歌颂这类“女人”的高贵的精神品质。 C.小说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事件,娓娓道来,便于冷静客观的分析事件,表达 自己鲜明的态度,抒发强烈的情感。 D.小说的段落短小,能够增加文章的内容,同时使文章的内容富有跳跃性,给 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的空间。 8.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5 分) 女人刚从红薯地里回来,正是红薯藤四处攀爬的时节,女人的身上弥漫着红薯叶 清清凉凉的香,一片温馨。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司马池,字和中,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 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山含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