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美)罗森著,袁承义等译:离散数学及其应用(原书第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左孝凌,李为,刘永才.离散数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4]】左孝凌.离散数学理论分析题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B.Kolman等著,离散数学结构(第6版)(DiscreteMathematicalStructure)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八、其他说明离散数学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它的先修课程是线性代数与数学分析,学生需要先学习完先修课程再来学习本课程。离散数学课程本身虽然能自成系统,相对独立,但是数学分析课程的严谨分析训练,非常有助于本课程理解,离散数学的后继课程设有“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等,并与“现代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都紧密联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将为今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将无法进行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本课程教学过程可采用腾讯会议、微信群等辅助完成。30
30 2008. [2] (美)罗森著,袁承义等译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原书第 6 版). 北京: 机械工 业出版社. 2011. [3] 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4] 左孝凌.离散数学理论分析题解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5] B.Kolman 等著 .离散数学结构(第 6 版)(Discrete Mathematical Structure).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八、其他说明 离散数学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它的先修课程是线性代数与数学分析,学 生需要先学习完先修课程再来学习本课程。 离散数学课程本身虽然能自成系统,相对独立,但是数学分析课程的严谨分析训练, 非常有助于本课程理解,离散数学的后继课程设有“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等, 并与“现代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都紧密联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网络 工程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将为今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必要 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将无法进行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教学过程可采用腾讯会议、微信群等辅助完成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执笔者:崔如春审核人:钟昌乐编写日期:2022年8月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网络工程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型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课程性质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52,其中:实验学时12课外学时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B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应用二、课程简述《数字电子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技术规范: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工具与方法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本课程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实施、测试方法等方面的工程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逻辑概论、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锁存器和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解决计算机网络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第1章数字逻辑概论1.3能够将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应用1.工程知识第2章逻辑代数基础手计算机网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3.1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系统软第1章数字逻辑概论3.设计/开发硬件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第4章组合逻辑电路解决方案计/开发规范与方法,能够分析影响设第5章锁存器和触发器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第6章时序逻辑电路31
3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执笔者:崔如春 审核人:钟昌乐 编写日期:2022 年 8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网络工程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52,其中:实验学时 12;课外学时 0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 B 后续课程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简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与 技术规范;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工具与方法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本课程实 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实施、测试方法等方面的工程能力。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逻辑概论、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锁存器和触发 器、时序逻辑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解决计算机网络领域相 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内容 1. 工程知识 1.3 能够将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应用 于计算机网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 模和求解。 第 1 章 数字逻辑概论 第 2 章 逻辑代数基础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系统软 硬件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 计/开发规范与方法,能够分析影响设 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第 1 章 数字逻辑概论 第 4 章组合逻辑电路 第 5 章锁存器和触发器 第 6 章时序逻辑电路
4.1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相第1章数字逻辑概论4.研究关领域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案,配置实验第3章逻辑门电路环境、开展实验,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设立若于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课程目标1:能够利用逻辑代数的理论方法分析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领域交换技术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打下基础。课程目标2: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课程目标3:通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为理解、掌握网络设备的控制配置打下基础。课程目标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1.3能够将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应用于计算机网1.工程知识课程目标1H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3.1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系统软硬件产品开3.设计/开发课程目标2H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规范与方法,解决方案能够分析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4.1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科学4.研究L原理和实验方案,配置实验环境、开展实验,能课程目标3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数字逻辑部件分析与设计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表述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二)考核方式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等组合形式。(三)成绩评定成绩评定综合考虑学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情况,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考核环节平时作业课程实验期末考试合计考核比例20%20%60%100%(1)平时作业:可以按个人作业或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作业题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习题为主,每次以等级评定,再综合得出最终作业成绩(分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32
32 4. 研究 4.1 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相 关领域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案,配置实验 环境、开展实验,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 解释与对比分析。 第 1 章 数字逻辑概论 第 3 章 逻辑门电路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1:能够利用逻辑代数的理论方法分析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为应 用于计算机网络领域交换技术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2: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 术。 课程目标 3:通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为理解、掌握网络设 备的控制配置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支撑 权重 1. 工程知识 1.3 能够将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应用于计算机网 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课程目标 1 H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系统软硬件产品开 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规范与方法, 能够分析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课程目标 2 H 4. 研究 4.1 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科学 原理和实验方案,配置实验环境、开展实验,能 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 课程目标 3 L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数字逻辑部件分析与设计的 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表述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等组合形式。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综合考虑学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情况,其中期末考试成 绩占 60%,实验成绩占 20%,平时成绩占 20%。期末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闭卷考 试的形式,时间为 120 分钟,卷面分值 100 分。 考核环节 平时作业 课程实验 期末考试 合计 考核比例 20% 20% 60% 100% (1)平时作业:可以按个人作业或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作业题以综合性、设计性、 应用性习题为主,每次以等级评定,再综合得出最终作业成绩(分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如下表所示。平时作业评分标准占比c中考核内容A优B良D及格E不及格(90-100)(80-89)(70-79)(60-69)(<60)知识及概念知识及概念没有掌握知掌握较全知识及概念掌握较全知识及概知识及概念识及概念,面,能够运掌握程度一念掌握程30%面,能正确掌握全面,不会运用知用,但没有般,并不能度运用运用得当识或理解方考虑约束条正确运用法件解题过程较解题过程错解题过程正解题过程中正确、完整,解题过程基误且不完解题过程确、完整,存在错误,逻辑性较本正确、完整,答案正的正确逻辑性强,答案正确率70%强,答案正整,答案正确率低于性、完整答案正确率超过60%确率超过确率超过60%性超过90%,80%,书写70%书写清晰清晰(2)课程实验:共12学时,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3)期末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并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材料存档。(四)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考核说明:《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表达的对应关系,用于证明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及评价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课程支课程考核原撑的毕考核形考核分目标考核内容始材料小计式业要求值序号类型序号平时作能够利用逻辑代数的理论10电子版业方法分析网络设备的工作课程期末考原理、逻辑功能:为应用于纸质版25401.3目标试计算机网络领域交换技术1课程实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电子版5验求解打下基础。平时作电子版10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业课程期末考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测纸质版2550目标3.1试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2课程实电子版15验10期末考纸质版104.1课程通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33
33 如下表所示。 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占比 A 优 (90-100) B 良 (80-89) C 中 (70-79) D 及格 (60-69) E 不及格 (<60) 知识及概 念掌握程 度 30% 知识及概念 掌握全面, 运用得当 知识及概念 掌握较全 面,能正确 运用 知识及概念 掌握较全 面,能够运 用,但没有 考虑约束条 件 知识及概念 掌握程度一 般,并不能 正确运用 没有掌握知 识及概念, 不会运用知 识或理解方 法 解题过程 的正确 性、完整 性 70% 解题过程正 确、完整, 逻辑性强, 答案正确率 超过 90%, 书写清晰 解题过程较 正确、完整, 逻辑性较 强,答案正 确率超过 80%,书写 清晰 解题过程基 本正确、完 整,答案正 确率超过 70% 解题过程中 存在错误, 答案正确率 超过 60% 解题过程错 误且不完 整,答案正 确率低于 60% (2)课程实验:共 12 学时,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期末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并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材料存档。 (四)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考核说明:《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表达的对应关系,用于证明学生是否达到课程 目标的要求及评价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 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课程支 撑的毕 业要求 序号 课程 目标 序号 考核内容 考核形 式 考核原 始材料 类型 考核分 值 小计 1.3 课程 目标 1 能够利用逻辑代数的理论 方法分析网络设备的工作 原理、逻辑功能;为应用于 计算机网络领域交换技术 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 求解打下基础。 平时作 业 电子版 10 40 期末考 试 纸质版 25 课程实 验 电子版 5 3.1 课程 目标 2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 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测 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平时作 业 电子版 10 50 期末考 试 纸质版 25 课程实 验 电子版 15 4.1 课程 通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 期末考 纸质版 10 10
试目标序电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3为理解、掌握网络设备的控制配置打下基础。合计10034
34 目标 3 序电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 为理解、掌握网络设备的控 制配置打下基础。 试 合计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