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本地教育支持,霍英东对内地教育也不遗余力,尤其钟情他的家乡 番禺南沙。过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与内地专 家合作研究科研发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园”等项目 霍英东曾捐赠兴建的道路、大桥、基建更是不胜其数,例如英东体育馆、泳 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另又捐资兴建洛溪大桥、大石大桥,拨款抵押建南沙大道。 二十多年来,单是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元 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 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 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 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 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 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 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 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 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 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 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 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简历】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 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 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 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 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季先生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 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 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 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 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 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 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 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 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 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6、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除了对本地教育支持,霍英东对内地教育也不遗余力,尤其钟情他的家乡— 番禺南沙。过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与内地专 家合作研究科研发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园”等项目。 霍英东曾捐赠兴建的道路、大桥、基建更是不胜其数,例如英东体育馆、泳 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另又捐资兴建洛溪大桥、大石大桥,拨款抵押建南沙大道。 二十多年来,单是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 40 亿元。 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 1977 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 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 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 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5、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 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 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 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 24 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 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 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 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 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 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 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简历】感动中国 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 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 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 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考 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 罗文等。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 年,季先生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 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 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 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 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 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 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 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 24 卷。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 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 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 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 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 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6、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 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 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 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 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 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 接轨 【颁奖词】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 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简历】感动中国2006——叶笃正科学前沿 叶笃正先生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 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 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 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岀了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 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前沿的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 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 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 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6册、科学论文90余篇。因叶笃正先生的 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 梁何利最高奖一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7、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 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 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 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 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 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简历】感动中国2006—一孔祥瑞蓝领专家 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放弃了多次学习深 造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 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 一个技术难关。 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 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 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 造效益8400多万元。孔祥瑞在为企业创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 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8、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91 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 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 60 年的科学生 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 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 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 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 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 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简历】感动中国 2006——叶笃正 科学前沿 叶笃正先生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 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 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 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 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前沿的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 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 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 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 6 册、科学论文 90 余篇。因叶笃正先生的 杰出贡献,他曾于 1987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 1995 年获得第一届何 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7、孔祥瑞:150 项革新带来 8000 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 年,他主持创 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 15.8 秒,当年创 效 1600 万元;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 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 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 项革新,给国家带 来 8000 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简历】感动中国 2006——孔祥瑞 蓝领专家 1972 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放弃了多次学习深 造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 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 一个技术难关。 2001 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 间 15.8 秒,当年创效 1600 万元;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 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34 年创造了 150 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 造效益 8400 多万元。孔祥瑞在为企业创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 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8、林秀贞:30 年来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 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 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一一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 治邻一一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 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简历】感动中国2006—一林秀贞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197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义务赡养了6位与 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 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林秀贞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 并把经营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多年来,为8位残疾人传授了玻璃 钢和橡胶生产技术,不但在自己的企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还帮助他们解决了 婚姻、疾病救治等许多生活困难。林秀贞热心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出资4万多元 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还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 专院校,收养救治了一名出生仅40天的患病弃婴。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 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 阳光少年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 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 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 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 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 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 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颁奖词】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 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 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简历】感动中国2006——黄舸父子感恩之旅 黄舸,生于1988年10月30日,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病只能活到18岁,黄舸现在离医学界同类患者最长生命 记录仅差两年时间。 个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而只有十六岁的男孩,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 谢谢,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疾病早已 剥夺了黄舸站或坐的能力。每天,父亲必须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上轮椅,用绳子仔 细地“固定”,以保证他不致滑落。父子俩从2003年开始走遍全国寻访素未谋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 年如一日,她克服 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 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 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 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简历】感动中国 2006——林秀贞 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林秀贞,女,1946 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197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秀贞 30 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义务赡养了 6 位与 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 6 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林秀贞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 并把经营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多年来,为 8 位残疾人传授了玻璃 钢和橡胶生产技术,不但在自己的企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还帮助他们解决了 婚姻、疾病救治等许多生活困难。林秀贞热心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出资 4 万多元 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还资助本村和邻村 14 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 专院校,收养救治了一名出生仅 40 天的患病弃婴。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 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 9、阳光少年黄舸: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 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 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 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 18 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 年,15 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 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 82 个城市,行程 1.3 万多公 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 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 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 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 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 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简历】感动中国 2006——黄舸 父子 感恩之旅 黄舸,生于 1988 年 10 月 30 日,7 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病只能活到 18 岁,黄舸现在离医学界同类患者最长生命 记录仅差两年时间。 一个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而只有十六岁的男孩,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 谢谢,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疾病早已 剥夺了黄舸站或坐的能力。每天,父亲必须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上轮椅,用绳子仔 细地“固定”,以保证他不致滑落。父子俩从 2003 年开始走遍全国寻访素未谋
面的恩人。因为没有钱,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黄舸走过了82个城市, 行程13000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 黄舸说:“坐着父亲开的三轮车,到好心人的家门口亲自说声谢谢,送上 束鲜花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 10、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徼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 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 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 一位神秘女士就己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 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 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 “微尘”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 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 的良心。 【简历】感动中国2006—一青岛“微尘”爱心团体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 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 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 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 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 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 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 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 献、关爱他人。“微尘”已成为青岛市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当选为2005 年“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并荣获中华慈善奖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事迹 1、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借助于青岛一位普通市民不经意间留下的DV影像,我们认识了一位平民勇士—魏青 刚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不料 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农村来青岛做 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 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而在这次下海救人前,他从未见过 海,也从未在海浪中游过泳,只在家乡有过两次勇救落水者的经历。 穿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魏青刚缓步走回了工棚。3天后,人们 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刚的名字。魏青刚的义举很英勇,但他的言辞却极朴素:“小的时候, 父亲就对我说,能帮助人家就尽量帮。你有困难,别人可以帮你,人家有困难你不帮助
面的恩人。因为没有钱,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黄舸走过了 82 个城市, 行程 13000 多公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 黄舸说:“坐着父亲开的三轮车,到好心人的家门口亲自说声谢谢,送上一 束鲜花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 10、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 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 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 2004 年, 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 2 万元, 新疆喀什地震捐款 5 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1 万元,湖南灾区捐款 5 万元…… 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 “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 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 的良心。 【简历】感动中国 2006——青岛“微尘” 爱心团体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 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 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 “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 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 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 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 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 献、关爱他人。“微尘”已成为青岛市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当选为 2005 年“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并荣获中华慈善奖。 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事迹 1、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借助于青岛一位普通市民不经意间留下的 DV 影像,我们认识了一位平民勇士——魏青 刚。 去年 8 月 8 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不料 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农村来青岛做 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 40 分钟,而在这次下海救人前,他从未见过 海,也从未在海浪中游过泳,只在家乡有过两次勇救落水者的经历。 穿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魏青刚缓步走回了工棚。3 天后,人们 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魏青刚的义举很英勇,但他的言辞却极朴素:“小的时候, 父亲就对我说,能帮助人家就尽量帮。你有困难,别人可以帮你,人家有困难你不帮助
别人,你的善心在哪里?我总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牺牲了 换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样的。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 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 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2、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 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 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 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 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晩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 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在录制颁奖会的时候,他说:“我刚刚做完第10次化疗,还要做第11次、12次,因为 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义,哪怕多活一个小时都很有意义的。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 需要帮助的孩子。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 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3、15年铸成倚天剑:黄伯云 他花了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 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 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有件事让黄伯云至今感到屈辱:当时跟一个航空大国同时起步研究航空制动材料时,他 们说自己的技术很先进了,你花几百万美金来买我们的技术。但黄伯云没料想到的是, 对方提供的试验样品竟是废料 历经15年的坎坷,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终于收获了成功。就在中国科学家欢庆胜利之 时,人们发现,当年卖废料的那个国家,在航空刹车片技术方面仍未实现突破。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静 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3万里回国 路,20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4、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李春燕是最后一个到达颁奖典礼现场的获奖者。从位于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 大塘村出发,坐了40多分钟的拖拉机到达从江县县城,又坐中巴到贵阳,总共用了9 个小时,然后才坐飞机抵达北京。 5年前来到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 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几 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2004年初李 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上,许多村民靠卖米、卖鸡蛋凑了 00多块钱还给李春燕。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听着李医生你走了,我们 可怎么办”的话语,李春燕又决定留了下来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 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 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别人,你的善心在哪里?我总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牺牲了, 换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样的。”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 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 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2、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 12 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 400 多场, 义工服务时间 6000 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 146 人,认养孤儿 37 人, 捐助金额超过 300 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 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 3 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 拿出 2 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在录制颁奖会的时候,他说:“我刚刚做完第 10 次化疗,还要做第 11 次、12 次,因为 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义,哪怕多活一个小时都很有意义的。” 【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 需要帮助的孩子。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 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3、15 年铸成倚天剑:黄伯云 他花了 15 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 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 4 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 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 6 年空缺的历史。 有件事让黄伯云至今感到屈辱:当时跟一个航空大国同时起步研究航空制动材料时,他 们说自己的技术很先进了,你花几百万美金来买我们的技术。但黄伯云没料想到的是, 对方提供的试验样品竟是废料。 历经 15 年的坎坷,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终于收获了成功。就在中国科学家欢庆胜利之 时,人们发现,当年卖废料的那个国家,在航空刹车片技术方面仍未实现突破。 【颁奖词】 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静 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3 万里回国 路,20 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4、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李春燕是最后一个到达颁奖典礼现场的获奖者。从位于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 大塘村出发,坐了 40 多分钟的拖拉机到达从江县县城,又坐中巴到贵阳,总共用了 9 个小时,然后才坐飞机抵达北京。 5 年前来到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 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几 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2004 年初李 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上,许多村民靠卖米、卖鸡蛋凑了 1 00 多块钱还给李春燕。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听着“李医生你走了,我们 可怎么办”的话语,李春燕又决定留了下来。 【颁奖词】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 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 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