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与“南山 -综合性学习诗歌赏析课堂纪实 邯郸市一中刘玉星 教学班级:邯郸市一中高二年级理科实验班。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品味鉴赏”。 教学目标:赏析陶渊明的著名诗句,并以此为例,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讨论式,在老师引导下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探究式,深 入探讨古诗内蕴,理解意象的丰富性。 、问题的提出 师: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不与腐朽的东晋统治者 同流合污,宁可穷困潦倒,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了—个正直 文人的高风亮节;他弃官而不弃世,归隐田园而不归隐山野,走 出了一条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土道路;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 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梁代钟嵘称他为“古 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江西九 江县陶渊明纪念馆有对联_幅: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 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干百年来第一人。”这幅对联,不仅高 度概括了其一生经历,而且将陶公的艺术成就画龙点睛地凸显而 出。朱自清也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 第1页共10页
第 1 页 共 10 页 “东 篱”与 “南 山” ——综合性学习诗歌赏析课堂纪实 邯郸市一中 刘玉星 教学班级:邯郸市一中高二年级理科实验班。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品味鉴赏”。 教学目标:赏析陶渊明的著名诗句,并以此为例,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讨论式,在老师引导下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探究式,深 入探讨古诗内蕴,理解意象的丰富性。 一、问题的提出 师: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不与腐朽的东晋统治者 同流合污,宁可穷困潦倒,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了一个正直 文人的高风亮节;他弃官而不弃世,归隐田园而不归隐山野,走 出了一条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士道路;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 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梁代钟嵘称他为“古 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江西九 江县陶渊明纪念馆有对联一幅:“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 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这幅对联,不仅高 度概括了其一生经历,而且将陶公的艺术成就画龙点睛地凸显而 出。朱自清也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
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 诗在我国诗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学过他的诗《归园田 居》《饮酒》等等,其中印象最深、写得最好的是哪-组名句? 生:(异口同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不过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两句好,好在 哪里呢?一会儿分组发言。要求语言尽可能简练。 探究过程 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热爱田园的志趣 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隐居山野、悠然自得的神态。 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物我两忘、融入自然的心境。 师:那么再问一句,在这两句中,你认为最传神的是哪一个字? 生:(互相交流之后,在一次异口同声)“见”字。 师:为什么呢?据我所知,有的版本作“望”字,哪一个更好? 生:“见”比“望”自然,写出了诗人不经意中看见南山的情景,而 望”还要有意识地去看,失之有意。 生:“见”比“望”显得近,“望”有了较远的距离感。 生:“见”字可以使人想象出南山的青翠山色、花草树木,而“望ˆ 字只能让人想象出灰暗的轮廓。 第2页共10页
第 2 页 共 10 页 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 诗在我国诗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学过他的诗《归园田 居》、《饮酒》等等,其中印象最深、写得最好的是哪一组名句? 生:(异口同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不过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两句好,好在 哪里呢?一会儿分组发言。要求语言尽可能简练。 二、探究过程 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热爱田园的志趣。 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隐居山野、悠然自得的神态。 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物我两忘、融入自然的心境。 师:那么再问一句,在这两句中,你认为最传神的是哪一个字? 生:(互相交流之后,在一次异口同声)“见”字。 师:为什么呢?据我所知,有的版本作“望”字,哪一个更好? 生:“见”比“望”自然,写出了诗人不经意中看见南山的情景,而 “望”还要有意识地去看,失之有意。 生:“见”比“望”显得近,“望”有了较远的距离感。 生:“见”字可以使人想象出南山的青翠山色、花草树木,而“望” 字只能让人想象出灰暗的轮廓
生:“见”字使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则把诗人游离于自 然之外。 生:“见”字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以田园为乐,悠然自得的心境。 师:历史上还有一位诗人,也远离了官场,但对于朝廷始终不能忘怀, 在他的诗或词里也有表现,能说出他是谁吗? 生:苏轼。他的《明月几时有》里写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两相比较,有何差别? 生:陶渊明去得更为决绝,更为自在。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补充两句? 生:更为逍遥,更为快乐 师:这样说来,大家都认为这两句好啦? 生:(点头) 师:好,小结一下。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作为风骨傲立的托寓之 物,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陶公本就不愿沉浮应世,亦不肯 同流合污,它的性格便与菊花相通。他不但自己种菊,以菊下酒, 还在诗中写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只采菊、见山两 个极寻常的动作,却浓郁地传出诗人的闲远自得之态,形象地写 第3页共10页
第 3 页 共 10 页 生:“见”字使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则把诗人游离于自 然之外。 生:“见”字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以田园为乐,悠然自得的心境。 师:历史上还有一位诗人,也远离了官场,但对于朝廷始终不能忘怀, 在他的诗或词里也有表现,能说出他是谁吗? 生:苏轼。他的《明月几时有》里写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两相比较,有何差别? 生:陶渊明去得更为决绝,更为自在。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补充两句? 生:更为逍遥,更为快乐。 师:这样说来,大家都认为这两句好啦? 生:(点头) 师:好,小结一下。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作为风骨傲立的托寓之 物,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陶公本就不愿沉浮应世,亦不肯 同流合污,它的性格便与菊花相通。他不但自己种菊,以菊下酒, 还在诗中写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只采菊、见山两 个极寻常的动作,却浓郁地传出诗人的闲远自得之态,形象地写
出了诗人“悠然”的情趣,和“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采菊 之中,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真是幽然而悠然。其 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 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 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 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过, 这两句诗就好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试试看,能不能挑出点儿 毛病来? 生:是有点儿不对劲儿。“采菊东篱下”,怎么“悠然见南山”?方向 不对呀。 生:那人家扭脖子了呗,扭头看,或者侧身看。 生:既然“扭头看”,那还叫“悠然”吗? 师:发现得好!不光是咱们同学发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元老施蜇存 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老人家说,(读)“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名句。历代诗人,一致赞赏,…好在什 么地方?大家都说‘好在自然′。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山,境 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晁补之说: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 举首而见之,故悠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总之,都是“悠然 第4页共10页
第 4 页 共 10 页 出了诗人“悠然”的情趣,和“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采菊 之中,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真是幽然而悠然。其 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 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 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 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不过, 这两句诗就好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试试看,能不能挑出点儿 毛病来? 生:是有点儿不对劲儿。“采菊东篱下”,怎么“悠然见南山”?方向 不对呀。 生:那人家扭脖子了呗,扭头看,或者侧身看。 生:既然“扭头看”,那还叫“悠然”吗? 师:发现得好!不光是咱们同学发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元老施蜇存 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老人家说,(读)“‘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名句。历代诗人,一致赞赏,……好在什 么地方?大家都说‘好在自然’。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山,境 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晁补之说:‘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 举首而见之,故悠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总之,都是‘悠然’
二字的妙处。不过,我倒要研究一下。既然在东篱下采菊,陶公 定是向东站着的。如果偶尔抬起头来,眺望远处,也只能见到 东山,怎么会见到南山呢?面向东的人,要望南山,必然要转过 头去。转头看山,决非自然的无意识行为,因此,也决不是‘悠 然′的。我以为,陶公此诗,未免有些矫情。大概陶公虽然站在 东篱下采菊,装出一副闲暇的样子,其实他心里常常在惦念南山 你不信吗?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可知陶公有豆田在南山下 南圃无遗秀′,可知陶公的稻田也在南山下。昔欲居南村',可 知陶公曾想搬家到南村去,靠近他的田产。但是,陶公始终搬不 成家,可能也像我一样,领导上不肯给他分配房屋。使他每次到 豆田里去除杂草,总要戴月回家。大概路相当的远。身在东篱, 心在南山,手里采菊,眼里看到的却是豆苗与稻谷。你说,陶公 能“悠然’吗? 生:(思考,交流。然后跃跃欲试) 师:哪位同学愿意发表看法? 生:施老先生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有一定根据;但也不完全对, 我觉得施老先生的话有点半开玩笑的意味 师:说得好。施老先生确实有话在先:“有几位编辑先生已把我发表 第5页共10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二字的妙处。不过,我倒要研究一下。既然在东篱下采菊,陶公 一定是向东站着的。如果偶尔抬起头来,眺望远处,也只能见到 东山,怎么会见到南山呢?面向东的人,要望南山,必然要转过 头去。转头看山,决非自然的无意识行为,因此,也决不是‘悠 然’的。我以为,陶公此诗,未免有些矫情。大概陶公虽然站在 东篱下采菊,装出一副闲暇的样子,其实他心里常常在惦念南山。 你不信吗?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可知陶公有豆田在南山下。 ‘南圃无遗秀’,可知陶公的稻田也在南山下。‘昔欲居南村’,可 知陶公曾想搬家到南村去,靠近他的田产。但是,陶公始终搬不 成家,可能也像我一样,领导上不肯给他分配房屋。使他每次到 豆田里去除杂草,总要戴月回家。大概路相当的远。身在东篱, 心在南山,手里采菊,眼里看到的却是豆苗与稻谷。你说,陶公 能‘悠然’吗?” 生:(思考,交流。然后跃跃欲试) 师:哪位同学愿意发表看法? 生:施老先生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有一定根据;但也不完全对, 我觉得施老先生的话有点半开玩笑的意味。 师:说得好。施老先生确实有话在先:“有几位编辑先生已把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