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禺的话剧相比,吴天的《家》中的戏剧 冲突要松散缓慢得多。也试以其剧作第 幕除夕辞岁来分析。吴天的《家》第一幕 大体情节是:觉新之子海臣和淑华在堂屋中 打闹—觉慧向觉新要求外出与同学聚 觉新、觉民谈论克定的丑行 一克定和其妻沈氏争吵 觉慧在高老 太爷生气之时赶回辞岁。这些事件构不成 个集中的戏剧冲突
◼ 与曹禺的话剧相比,吴天的《家》中的戏剧 冲突要松散缓慢得多。也试以其剧作第一 幕除夕辞岁来分析。吴天的《家》第一幕 大体情节是:觉新之子海臣和淑华在堂屋中 打闹———觉慧向觉新要求外出与同学聚 会———觉新、觉民谈论克定的丑行—— —克定和其妻沈氏争吵———觉慧在高老 太爷生气之时赶回辞岁。这些事件构不成 一个集中的戏剧冲突
除去觉慧的戏和除夕辞岁关联密切、冲突 较强外,其它几件事完全可以脱离除夕辞岁 的场景在其它场景中表现。因而这些事件 与辞岁的关系都在有无之间给人一种节外 生枝、生拼硬凑的感觉。另外这些事件构 成的冲突,都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感情的浅 层达不到一种足以震撼人心的程度。其它 几幕的戏剧冲突也具有这种松散、浅层的 特点缺乏动人的艺术力量
◼ 除去觉慧的戏和除夕辞岁关联密切、冲突 较强外,其它几件事完全可以脱离除夕辞岁 的场景在其它场景中表现。因而这些事件 与辞岁的关系都在有无之间,给人一种节外 生枝、生拼硬凑的感觉。另外这些事件构 成的冲突,都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感情的浅 层,达不到一种足以震撼人心的程度。其它 几幕的戏剧冲突也具有这种松散、浅层的 特点,缺乏动人的艺术力量
从小说《家》和戏剧《家》两书的情节结 构比较来看,从巴金的小说《家》到曹禺的 《家》,我们可以感觉到书中所表现的重心 明显发生了转移,从小说《家》中以觉慧的 反抗为中心转向了以觉新、瑞珏、梅小姐 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的发展线索,在曹禺 的剧本《家》中曹禺对他(她)们爱情生活 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 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开掘与发觉内涵的生 命力量与美
◼ 从小说《家》和戏剧《家》两书的情节结 构比较来看,从巴金的小说《家》到曹禺的 《家》,我们可以感觉到,书中所表现的重心 明显发生了转移,从小说《家》中以觉慧的 反抗为中心转向了以觉新、瑞珏、梅小姐 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的发展线索,在曹禺 的剧本《家》中,曹禺对他(她)们爱情生活 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 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开掘与发觉内涵的生 命力量与美
为了构成激烈的戏剧冲突,充分地表现原著 精神实质,曹禺基于原著对其进行了三种改 造 第一是增删情节。删去了原著中不利于舞 台表演且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情节,如原著中 前五章写觉慧、觉民放学回家后的一系列 见闻全被删去了,同时,在话剧中又增加了许 多能有效表现主题的戏剧冲突除第一幕外 在后几幕中,较典型的有冯乐山对婉儿的虐 待、觉慧对冯乐山的斥责等
◼ 为了构成激烈的戏剧冲突,充分地表现原著 精神实质,曹禺基于原著对其进行了三种改 造。 ◼ 第一是增删情节。删去了原著中不利于舞 台表演且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情节,如原著中 前五章写觉慧、觉民放学回家后的一系列 见闻全被删去了,同时,在话剧中又增加了许 多能有效表现主题的戏剧冲突,除第一幕外, 在后几幕中,较典型的有冯乐山对婉儿的虐 待、觉慧对冯乐山的斥责等
第二是事件重组。 原著中也有许多矛盾冲突但这些冲突往往有 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 构不成戏剧舞台上那种激烈的戏剧冲突。如 原著中高克定的丑行及其败露分别在高老太 爷寿诞前后,觉民逃婚和梅小姐的死又在寿诞 之后。这种事件的交错演进符合客观生活的 规律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这是长篇小说的 特色和优势但从舞台演出的要求来看则显得 情节过于疏缓和松散。而曹禺根据话剧的特 点把这些事件重新组合,都放在高老太爷寿诞 中表现,自然形成了集中且激烈的戏剧冲突
第二是事件重组。 ◼ 原著中也有许多矛盾冲突,但这些冲突往往有 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 构不成戏剧舞台上那种激烈的戏剧冲突。如 原著中高克定的丑行及其败露分别在高老太 爷寿诞前后,觉民逃婚和梅小姐的死又在寿诞 之后。这种事件的交错演进,符合客观生活的 规律,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这是长篇小说的 特色和优势,但从舞台演出的要求来看则显得 情节过于疏缓和松散。而曹禺根据话剧的特 点把这些事件重新组合,都放在高老太爷寿诞 中表现,自然形成了集中且激烈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