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性 3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 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 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 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 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 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 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从中分化出多样化的特别是更高级的事 物和运动形式。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改 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即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 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在这种分化中,世界得到进一步发 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方面,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自然界是亘古存在且不断演 化的,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这个飞跃的关键在于人的 劳动,它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劳 动创造了人本身”。一旦动物的活动演变为人的劳动,人类社会便从自然 界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领域。可以说,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 质存在形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 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 践活动的结果。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重叠和相互 作用的。在自然界中有“人化自然”,即经过人的改造并体现着人的目的 和意志的自然。在社会中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运用,而构成社会存在基 础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3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 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 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 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 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 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 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从中分化出多样化的特别是更高级的事 物和运动形式。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改 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即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 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在这种分化中,世界得到进一步发 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方面,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自然界是亘古存在且不断演 化的,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这个飞跃的关键在于人的 劳动,它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劳 动创造了人本身“。一旦动物的活动演变为人的劳动,人类社会便从自然 界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领域。可以说,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 质存在形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 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 践活动的结果。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重叠和相互 作用的。在自然界中有“人化自然”,即经过人的改造并体现着人的目的 和意志的自然。在社会中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运用,而构成社会存在基 础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32 第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 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 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 界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主体的观念、愿望、情感、意志、目 的、信念等都是主观世界的不同表现形式。主观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 来,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主观世界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 客观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世界,它不能完全脱离客观世界,而是从属于客观世 界。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不论是创造人本身的劳动,还是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都是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 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关键。在实践活动 中,人们始终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力求克服二者的对 立而达成它们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自然 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 e 如何认识元宇宙 “元宇宙”作为全球科技领域关注的焦点,正在为产业带来深刻变革, 昭示着数字化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有人认为,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始终存在的虚拟世界;有人认为, 元宇宙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融合;还有人认为,元字宙是对现实 世界的一种超越。不论大家在理解上有何不同,从哲学上看,元字宙依然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三世界”。 元字宙作为对传统“虚拟现实”的技术升级,本质上是用数字信息技术复 制现实世界得出的镜像与愿景。作为镜像,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摹写与反映; 作为愿景,它试图依据现实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意愿设计出精神世界, 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3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 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 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 界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主体的观念、愿望、情感、意志、目 的、信念等都是主观世界的不同表现形式。主观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 来,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主观世界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 客观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世界,它不能完全脱离客观世界,而是从属于客观世 界。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不论是创造人本身的劳动,还是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都是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 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关键。在实践活动 中,人们始终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力求克服二者的对 立而达成它们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自然 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 产 如何认识元宇宙 “元宇宙”作为全球科技领域关注的焦点,正在为产业带来深刻变革, 昭示着数字化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有人认为,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始终存在的虚拟世界;有人认为, 元宇宙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融合;还有人认为,元宇宙是对现实 世界的一种超越。不论大家在理解上有何不同,从哲学上看,元宇宙依然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三世界”。 元宇宙作为对传统“虚拟现实”的技术升级,本质上是用数字信息技术复 制现实世界得出的镜像与愿景。作为镜像,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摹写与反映; 作为愿景,它试图依据现实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意愿设计出精神世界, 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第一节世果的多样性与物质流一性 二、物质与意识的证关系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物质与意 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 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另一 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 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 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园 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 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露,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 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 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 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 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一马克思、思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33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物质与意 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 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另一 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 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 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 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 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 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 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 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神 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 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 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 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 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 经观念地存在着”②。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 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 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 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 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 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 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 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 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 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 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 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③《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页
34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物质的东西而已。”①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 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 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 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 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 经观念地存在着”②。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 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 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 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 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 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 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 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 世界。”③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 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 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 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③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页
第一节出蝶的多样性物呢玩一性 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 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 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 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 创造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 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 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 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 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 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自信自立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 党人的重要精神气质。坚持自信自立,突出强调和体现的就是要把尊重客 观规律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贯通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定 “四个自信”,坚持走自立自强之路。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 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 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 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的 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即实践才能达到。第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 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35 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 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 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 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 创造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 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 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 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 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 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自信自立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 党人的重要精神气质。坚持自信自立,突出强调和体现的就是要把尊重客 观规律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贯通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定 “四个自信”,坚持走自立自强之路。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 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 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 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的 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即实践才能达到。第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 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