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低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 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如何理解物质 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哪些内容,对于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哪些指导意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 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 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总体性认识,为人类安 身立命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 球物种的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 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 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 无非也是两大类,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 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 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2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 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如何理解物质 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哪些内容,对于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哪些指导意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 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 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总体性认识,为人类安 身立命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 球物种的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 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 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 无非也是两大类,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 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 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蔬统一性 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 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 展的规律。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 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一原子, 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 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更无 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中,无法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 多 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 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元素以及电子的发现,突破了原子不可再 分的陈旧观念,此后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一 次突破。20世纪早期原子核的存在被证实以及后来质子、中子的发现,形 成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原子核结构理论, 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又一次突破。随着核物理学的诞生,对物质 微观结构层次的探索已从原子层次走向夸克和轻子层次,这是目前所能认 识的物质结构层次的最小组成成分,不仅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而且表明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7 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 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 展的规律。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 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原子, 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 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更无 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中,无法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 奉 人 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 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元素以及电子的发现,突破了原子不可再 分的陈旧观念,此后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一 次突破。20世纪早期原子核的存在被证实以及后来质子、中子的发现,形 成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原子核结构理论, 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又一次突破。随着核物理学的诞生,对物质 微观结构层次的探索已从原子层次走向夸克和轻子层次,这是目前所能认 识的物质结构层次的最小组成成分,不仅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而且表明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28 第一套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继承了以往 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同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 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特别是要从 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中把握世界的物 质性。他们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于自然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驱除出去,实 现了物质观上的重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对世界上 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①。列宁进一步 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 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性,是 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抽象出的共同特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 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 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 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 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 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9页 ②《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28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继承了以往 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同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 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特别是要从 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中把握世界的物 质性。他们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于自然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驱除出去,实 现了物质观上的重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对世界上 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①。列宁进一步 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J②这一定义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 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性,是 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抽象出的共同特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 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 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 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 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 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9页。 ②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第一节情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 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上不可认识 之物。即便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存在形态,如“暗物质”“反物质 等,也可通过观察可见物质受到的影响来推断其存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 对其加以认识。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 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既肯定 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 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 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 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 证统一。 多 量子力学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当今时代,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传统的物质观念带来 很大冲击。在经典物理学中,微观粒子是彼此分立的,既有质量和体积, 也有时空定位,其运动有轨迹可循。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可观察、可感知、 可表征,不受观测主体影响。微观粒子能量的释放和传播是连续的、无限 可分的。然而“量子”概念的确立,意味着微观粒子的运动不再像宏观物体 运动那样有确定的轨迹,其运行具有概率性质,其能量释放和传播是不连 续的。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存在可以用严格的数学形式加以描述, 性质非常独特:既能产生又能湮没,可以从碰撞过程所包含的能量中创生 出来,这对传统的“物质无限可分”规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曾经相互作用 过的两个粒子,不管分离之后相距多远,始终会神秘地联系在一起,其中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9 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 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上不可认识 之物。即便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存在形态,如“暗物质”“反物质” 等,也可通过观察可见物质受到的影响来推断其存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 对其加以认识。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 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既肯定 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 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 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 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 证统一。 干 子力学与物质的客 实在性 当今时代,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传统的物质观念带来 很大冲击。在经典物理学中,微观粒子是彼此分立的,既有质量和体积, 也有时空定位,其运动有轨迹可循。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可观察、可感知、 可表征,不受观测主体影响。微观粒子能量的释放和传播是连续的、无限 可分的。然而“量子”概念的确立,意味着微观粒子的运动不再像宏观物体 运动那样有确定的轨迹,其运行具有概率性质,其能量释放和传播是不连 续的。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存在可以用严格的数学形式加以描述, 性质非常独特:既能产生又能湮没,可以从碰撞过程所包含的能量中创生 出来,这对传统的“物质无限可分”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曾经相互作用 过的两个粒子,不管分离之后相距多远,始终会神秘地联系在一起,其中
30 第一雍世架的物质性及发展视律 一方发生变化,就会立即引发另一方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量 子纠缠”,且这种纠缠可以被调控)。测量方式影响微观粒子被测量时的状 态,实验结果随着测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在微观 领域内不能像经典物理学那样理解“实在”,不能离开人的存在和观测的影 响而抽象地谈论微观世界的“实在”。但是,量子的特性并没有否定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量子纠缠也不是一种精神现象。微观粒子仍然是一种真实的 “客观实在”,而量子力学只是揭示了它以什么方式“真实存在”。客观实在 之“客观”是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义上讲的。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 式,以及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 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 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1页
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方发生变化,就会立即引发另一方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量 子纠缠”,且这种纠缠可以被调控)。测量方式影响微观粒子被测量时的状 态,实验结果随着测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在微观 领域内不能像经典物理学那样理解“实在”,不能离开人的存在和观测的影 响而抽象地谈论微观世界的“实在”。但是,量子的特性并没有否定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量子纠缠也不是一种精神现象。微观粒子仍然是一种真实的 “客观实在”,而量子力学只是揭示了它以什么方式“真实存在”。客观实在 之“客观”是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义上讲的。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 式,以及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 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 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