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的做人原则。 3、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 2、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历 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的为 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交 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眼于 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梳理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导入新课: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 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 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默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研习第一段: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的做人原则。 3、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 2、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历 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的为 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交 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眼于 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梳理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一、导入新课: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 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 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默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研习第一段: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 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交往 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占便宜 4、不以(之)为言 省略句,这些事 5、管仲囚焉 被动句 6、鲍叔遂进管仲 推荐 7、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被动句状语后置,“于齐任政” 8、齐桓公以(之)霸 省略句名词作动词,称霸 (二)研习第二段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经商 2、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与自”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4、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为…而死 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三)研习第三段 1、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做宰相 2、富国强兵 使动:使…富使…强 3、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废除 (四)研习第四段 1、贵轻重,慎权衡 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贵(重视)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名作状,向南 3、桓公实北征山戎 名作状,向北 4、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整顿 5、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五)研习第五段: 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点拨】将:扶持:顺,顺导;匡,纠正;就:制止:并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扶持并顺导君上的美德,纠正并制止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 啊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出现的重要词汇及句式,总结本文中出现的一次多义现象。 2、理清本文结构,品味文章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研讨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导入 二、整体感知文本: 课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 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交往 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占便宜 4、不以(之)为言 省略句,这些事 5、管仲囚焉 被动句 6、鲍叔遂进管仲 推荐 7、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被动句 状语后置,“于齐任政” 8、齐桓公以(之)霸 省略句 名词作动词,称霸 (二)研习第二段: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经商 2、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与自”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4、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为…而死 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三)研习第三段: 1、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2、富国强兵 使动 : 使…富 使…强 3、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废除 (四)研习第四段: 1、贵轻重,慎权衡 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贵(重视)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名作状,向南 3、桓公实北征山戎 名作状,向北 4、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整顿 5、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五)研习第五段: 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2、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点拨】 将:扶持;顺,顺导;匡,纠正;就:制止;并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 扶持并顺导君上的美德,纠正并制止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 啊。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出现的重要词汇及句式,总结本文中出现的一次多义现象。 2、理清本文结构,品味文章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研讨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文本: 课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介绍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三、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哪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手 法等角度来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明确】a,在内容上,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经商、谋事、出 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阐述了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b,在感情上,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真情流露,其中既饱含着对知己之 人的感激,也洋溢着对知遇之情、真挚友情的礼赞。 C,在语言上,本段采用一组排比,列叙了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地展 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d,从传记写作手法上看,作者引述了很多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 善遇之”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 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探究、拓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1、主观因素: a,“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b,“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 a,朋友知己之情。 【拓展】管鲍之交一—喻指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b,君臣知遇之恩 【拓展】知遇之恩、风云际会(成语) (2)从文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明确】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叹,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 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 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作业 1、对文本中渗透出的朋友相交之道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文章。 2、预习《屈原列传》,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 管仲列传同步测试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 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与之为取 ⑥管仲因而伐楚
(一)(1—2)介绍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三、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哪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手 法等角度来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明确】a,在内容上,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经商、谋事、出 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阐述了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b,在感情上,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真情流露,其中既饱含着对知己之 人的感激,也洋溢着对知遇之情、真挚友情的礼赞。 c,在语言上,本段采用一组排比,列叙了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地展 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d,从传记写作手法上看,作者引述了很多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 善遇之”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 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三、探究、拓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 1、主观因素: a, “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b,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 a, 朋友知己之情。 【拓展】管鲍之交——喻指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b, 君臣知遇之恩。 【拓展】知遇之恩、风云际会 (成语) (2)从文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明确】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叹,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 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 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作业: 1、对文本中渗透出的朋友相交之道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文章。 2、预习《屈原列传》,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 管仲列传 同步测试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 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与之为取 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 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而心目耳力俱穷 C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管仲囚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子孙世禄于齐 D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吾从而师之 C鲍叔终善遇之 D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A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⑦孔子小之 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 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 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 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禄 ②多 (2)翻译这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 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 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是石父 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 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 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 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 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禄: ②多: (2)翻译这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 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 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是石父 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 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 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