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罗马霸权的兴起 、引子:莱古路斯之死 ①历史背景: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264-241年、前 218-201年、前149-146年)。罗马人将“迦太基的”称为 Punicus(Poenicus, 意指迦太基),因此将这些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迦太基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现在的突尼斯),是来自推罗(提尔)的腓尼基 人在前8世纪初叶所建立的城市。从前600年左右开始,迦太基通过战争排 挤了地中海西岸的其他商人和殖民者,到前3世纪控制了西班牙东南部、撒 丁岛、科西嘉、北非沿岸和西西里岛的西部,把希腊人的势力限制在西西里 东部。迦太基人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垄断了地中海很多地区的贸易,建 立了财力雄厚的商业帝国。 迦太基的政府由商人贵族把持,有2位执政官,3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104 个法官构成的最高法院;平民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但是没有真正的决 策权。迦太基的混合政体被亚里士多德视为现实存在、相对良好的三个范例 之一(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 和罗马人对垒的迦太基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斗志疲软,但其指挥官是专 业军人,比经常更换的罗马执政官要经验丰富得多。执政官和元老们不负责 指挥军队,但专职的将军受到他们的严密监督。 迦太基历来奉行谨慎的外交政策,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怀抱戒心,但为捍卫自 己的商业利益也不惜使用武力。罗马并没有蓄意策划挑起与迦太基的全面战 争,然而它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必然要导致和后者的冲突。布匿战争的直接 诱因是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对西西里岛东部城市墨西拿的争夺。在第 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损失了600多艘战舰,但迫使迦太基政府放弃了西西 里,并支付巨额赔款。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以西班牙为基地,发动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率领三万人入 侵意大利,在特雷比亚河(前218年)、特拉西美诺湖(前217年)和坎奈(前 216年)三场有名的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罗马人及其盟军。可是罗马及其意大 利盟友人力资源丰富,并未因为几次惨败而一蹶不振。罗马一方面在意大利 和汉尼拔周旋,另一方面派名将西庇阿率军出征西班牙和迦太基本土,终于 在公元前202年北非扎马一役击败汉尼拔,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实力。 罗马人对汉尼拔的恐惧并未因他的死亡和迦太基的臣服而消逝,50年之后罗 马元老院的主战派利用这种恐惧心理煽动民众,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 底毁灭了迦太基城,残存的5万居民全部被卖为奴隶 据彭小瑜《罗马史概论》,略有增删
第四讲 罗马霸权的兴起 一、引子:莱古路斯之死 ①历史背景: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 264-241 年、前 218-201 年、前 149-146 年)。罗马人将“迦太基的”称为“Punicus”(Poenicus, 意指迦太基),因此将这些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迦太基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现在的突尼斯),是来自推罗(提尔)的腓尼基 人在前 8 世纪初叶所建立的城市。从前 600 年左右开始,迦太基通过战争排 挤了地中海西岸的其他商人和殖民者,到前 3 世纪控制了西班牙东南部、撒 丁岛、科西嘉、北非沿岸和西西里岛的西部,把希腊人的势力限制在西西里 东部。迦太基人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垄断了地中海很多地区的贸易,建 立了财力雄厚的商业帝国。 迦太基的政府由商人贵族把持,有 2 位执政官,30 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104 个法官构成的最高法院;平民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但是没有真正的决 策权。迦太基的混合政体被亚里士多德视为现实存在、相对良好的三个范例 之一(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 和罗马人对垒的迦太基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斗志疲软,但其指挥官是专 业军人,比经常更换的罗马执政官要经验丰富得多。执政官和元老们不负责 指挥军队,但专职的将军受到他们的严密监督。 迦太基历来奉行谨慎的外交政策,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怀抱戒心,但为捍卫自 己的商业利益也不惜使用武力。罗马并没有蓄意策划挑起与迦太基的全面战 争,然而它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必然要导致和后者的冲突。布匿战争的直接 诱因是公元前 264 年罗马和迦太基对西西里岛东部城市墨西拿的争夺。在第 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损失了 600 多艘战舰,但迫使迦太基政府放弃了西西 里,并支付巨额赔款。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以西班牙为基地,发动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率领三万人入 侵意大利,在特雷比亚河(前 218 年)、特拉西美诺湖(前 217 年)和坎奈(前 216 年)三场有名的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罗马人及其盟军。可是罗马及其意大 利盟友人力资源丰富,并未因为几次惨败而一蹶不振。罗马一方面在意大利 和汉尼拔周旋,另一方面派名将西庇阿率军出征西班牙和迦太基本土,终于 在公元前 202 年北非扎马一役击败汉尼拔,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实力。 罗马人对汉尼拔的恐惧并未因他的死亡和迦太基的臣服而消逝,50 年之后罗 马元老院的主战派利用这种恐惧心理煽动民众,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 底毁灭了迦太基城,残存的 5 万居民全部被卖为奴隶。 据彭小瑜《罗马史概论》,略有增删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图4-1:罗马与迦太基 Carthage, 201 BCE end of the second Punic Hannibals route → Harnbals route Tyrrhenian Sea MAJwM D ITERANE N So Shogun/soa/ 图4-2:汉尼拔战争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2 图 4-1:罗马与迦太基 图 4-2:汉尼拔战争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②莱古路斯的传说 莱古路斯( Marcus Atilius Regulus)是前3世纪的执政官和统帅,是罗马人心目 中的著名英雄。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他率军远征北非(前256-255年),被 迦太基人的战象和骑兵击败,本人被俘。迦太基为交换战俘而准他返回罗马, 但要求他先以朱庇特的名义发誓,若不能换回被俘的全部迦太基贵族,就要 返回迦太基。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力谏元老院拒绝迦太基的要求。为了践行 返国前的誓言,他又孤身重返敌营,最终被骇人听闻的酷刑折磨而死。 西塞罗的讴歌: “他可以留在国内,与妻儿共享天伦,将自己遭遇的不幸当成战争命运常有 的变幻,自己继续保持作为执政官的光荣地位。有谁会不承认这是有利的? 谁能否定?然而崇高的心灵和勇敢精神说了不。” 《论义务》3.99 “由于他的意见发挥了作用,俘虏被继续留下来,他自己返回迦太基。无论 是祖国的爱,或是他自己亲人的爱,都未能留住他。他当时并非不知道自己 是出发前去无比凶残的敌人那里,去接受残酷的处罚,但是他认为应当信守 誓言。就这样,我再说一遍,就算是不允许睡眠,被折磨而死,他这样也要 比作为一个被俘的老人、发伪誓的执政官留在家里要好。” 《论义务》3.100 “他本可以留在国内安然无恙;但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对祖国不利,因此他相 信自己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且甘愿忍受这一切是高尚的……很难从无数令人叹 服的事例中找出更值得称赞,更加杰出的模范来。”《论义务》3.110 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所改动 西塞罗的逻辑:爱国主义、宗教性的诚信、勇敢高尚的品格 奥古斯丁的两分法: 敌人知道此事后,以残酷的折磨杀了他。他被命令站在一个很小的木笼子 里,周围钉上无比尖利的钉子,因此无论他靠在盒子上的哪一个地方,无不 会带来刺骨的痛苦,敌人通过剥夺他的睡眠杀了他。”《上帝之城》1.15 “在所有这些值得赞扬和显赫的有德之人当中,罗马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因为幸福没有腐蚀他,他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依然保持极端清贫;不幸 也没有击倒他,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毫不怯懦地回到敌人当中。这些最强大 和高贵的人,是地上之国的捍卫者,也是他们的神的捍卫者,最真诚地遵守 誓言 《上帝之城》124 他如此坚定地崇拜那些神祇,为了忠于自己发的誓,没有留在祖国,也没 有潜逃他处,而是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他的最残忍的敌人那里。如果他认为这 对于他在现世的生活是有用的,那他无疑是错了,因为这给他带来了如此可 怕的一个结局。显然,他的例子说明,通过对那些神的崇拜,人们无法获得 现世的幸福。” 《上帝之城》1.15 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稍有改动 奧古斯丁的逻辑:高尚虔诚的美德堪称模范~基于错误宗教的悲剧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3 ②莱古路斯的传说 莱古路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是前 3 世纪的执政官和统帅,是罗马人心目 中的著名英雄。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他率军远征北非(前 256-255 年),被 迦太基人的战象和骑兵击败,本人被俘。迦太基为交换战俘而准他返回罗马, 但要求他先以朱庇特的名义发誓,若不能换回被俘的全部迦太基贵族,就要 返回迦太基。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力谏元老院拒绝迦太基的要求。为了践行 返国前的誓言,他又孤身重返敌营,最终被骇人听闻的酷刑折磨而死。 西塞罗的讴歌: “他可以留在国内,与妻儿共享天伦,将自己遭遇的不幸当成战争命运常有 的变幻,自己继续保持作为执政官的光荣地位。有谁会不承认这是有利的? 谁能否定?然而崇高的心灵和勇敢精神说了不。” 《论义务》3.99 “由于他的意见发挥了作用,俘虏被继续留下来,他自己返回迦太基。无论 是祖国的爱,或是他自己亲人的爱,都未能留住他。他当时并非不知道自己 是出发前去无比凶残的敌人那里,去接受残酷的处罚,但是他认为应当信守 誓言。就这样,我再说一遍,就算是不允许睡眠,被折磨而死,他这样也要 比作为一个被俘的老人、发伪誓的执政官留在家里要好。” 《论义务》3.100 “他本可以留在国内安然无恙;但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对祖国不利,因此他相 信自己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且甘愿忍受这一切是高尚的……很难从无数令人叹 服的事例中找出更值得称赞,更加杰出的模范来。” 《论义务》3.110 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有所改动 西塞罗的逻辑:爱国主义、宗教性的诚信、勇敢高尚的品格 奥古斯丁的两分法: “敌人知道此事后,以残酷的折磨杀了他。他被命令站在一个很小的木笼子 里,周围钉上无比尖利的钉子,因此无论他靠在盒子上的哪一个地方,无不 会带来刺骨的痛苦,敌人通过剥夺他的睡眠杀了他。” 《上帝之城》1.15 “在所有这些值得赞扬和显赫的有德之人当中,罗马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因为幸福没有腐蚀他,他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依然保持极端清贫;不幸 也没有击倒他,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毫不怯懦地回到敌人当中。这些最强大 和高贵的人,是地上之国的捍卫者,也是他们的神的捍卫者,最真诚地遵守 誓言。” 《上帝之城》1.24 “他如此坚定地崇拜那些神祇,为了忠于自己发的誓,没有留在祖国,也没 有潜逃他处,而是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他的最残忍的敌人那里。如果他认为这 对于他在现世的生活是有用的,那他无疑是错了,因为这给他带来了如此可 怕的一个结局。显然,他的例子说明,通过对那些神的崇拜,人们无法获得 现世的幸福。” 《上帝之城》1.15 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稍有改动 奥古斯丁的逻辑:高尚虔诚的美德堪称模范~基于错误宗教的悲剧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历史概述:罗马霸权的形成 ①罗马的极端重要性 1.古典文明的高峰(帝国/军事/城市/物质文明) 综合(各种文化交融的普世性古典文明) 集中表现(多神教/公民社会/奴隶制) 2.西方历史上的关键时刻: 西欧的第一个强大国家,甚至可谓“西方”历史的真正开端 古典、基督教、日耳曼三大传统的汇聚与融合 奴隶制的鼎盛,封建生产关系的源头之 3.对西方的直接历史影响,如: 物质上:建筑、城市规划等文明的有形表现方式 文化上:拉丁文(西方的“文言文”) 拉丁文化传统(东西殊途的开始) 制度上:罗马法 罗马帝国的“幽灵”(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甚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现代的美国) 宗教上:基督教(罗马宗教的最后形态) 总结:拉丁文(语文)、罗马法(法律)、 帝国梦(政治)、基督教(宗教) 弱的表达方式:罗马是造就西方世界的主要传统之 强的表达方式:西方世界所认同就是罗马,所继承的就是罗马 4.在本课的核心问题中看,是探索西方政治文明的第二次试错 第一次试错:希腊城邦 成就:广泛试验了各种政体的可行性,初步解决了小型公民社会的治理问 题(城市自治的遗产绵延至今,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之一)。 困难:由于城邦制度内在的狭隘性,无法适应大规模的、更有包容性的社 会,在马其顿王国兴起之后,不得不向专制王权让路:在亚历山大的大同 梦想破灭之后,以沦为实行专制王权、种族主义殖民统治的希腊化国家而 告终。 第二次试错的核心问题: Ⅰ普世化问题(广土众民):如何建立大规模的、更有包容性的国家? ⅡI共和问题(长治久安):如何设计更稳定、更合理的政体? ②王政时期,伊特鲁里亚影响 1.建城传说 传说中的建城年代:前753年(瓦罗的算法),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传说 罗马纪年的起点: Ab urbe condita(自建城以来) 1参看格温,《罗马共和国》,第1章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4 二、历史概述:罗马霸权的形成 ①罗马的极端重要性 1. 古典文明的高峰(帝国/军事/城市/物质文明) 综合(各种文化交融的普世性古典文明) 集中表现(多神教/公民社会/奴隶制) 2. 西方历史上的关键时刻: 西欧的第一个强大国家,甚至可谓“西方”历史的真正开端 古典、基督教、日耳曼三大传统的汇聚与融合 奴隶制的鼎盛,封建生产关系的源头之一 3. 对西方的直接历史影响,如: 物质上:建筑、城市规划等文明的有形表现方式 文化上:拉丁文(西方的“文言文”) 拉丁文化传统(东西殊途的开始) 制度上:罗马法 罗马帝国的“幽灵”(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甚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现代的美国) 宗教上:基督教(罗马宗教的最后形态) 总 结:拉丁文(语文)、罗马法(法律)、 帝国梦(政治)、基督教(宗教) 弱的表达方式:罗马是造就西方世界的主要传统之一 强的表达方式:西方世界所认同就是罗马,所继承的就是罗马 4. 在本课的核心问题中看,是探索西方政治文明的第二次试错 第一次试错:希腊城邦 成就:广泛试验了各种政体的可行性,初步解决了小型公民社会的治理问 题(城市自治的遗产绵延至今,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之一)。 困难:由于城邦制度内在的狭隘性,无法适应大规模的、更有包容性的社 会,在马其顿王国兴起之后,不得不向专制王权让路;在亚历山大的大同 梦想破灭之后,以沦为实行专制王权、种族主义殖民统治的希腊化国家而 告终。 第二次试错的核心问题: Ⅰ 普世化问题(广土众民):如何建立大规模的、更有包容性的国家? Ⅱ 共和问题(长治久安):如何设计更稳定、更合理的政体? ②王政时期,伊特鲁里亚影响 1. 建城传说 传说中的建城年代:前 753 年(瓦罗的算法),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传说1 罗马纪年的起点:Ab urbe condita(自建城以来) 1 参看格温,《罗马共和国》,第 1 章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2.王政的传说与历史 前7世纪:“七丘之城”形成的关键性阶段 前753-前509年:根据李维( Titus livius,59BC-AD17)等罗马主流历史家 的传统观点,最初有七代王相继统治罗马;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其中的 前4位王很可能只是传说,在最后3位伊特鲁里亚王(老塔克文、塞尔维 乌斯·图里乌斯、高傲者塔克文)的统治期内,罗马才真正形成了国家。 在王政时期,罗马的人民大会、元老院、祭司和占卜官等最基本的国家制 度即已产生。 3.伊特鲁里亚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罗马的成长得益于伊特鲁里亚人( Etruscans)的影响。伊特鲁 里亚 (Etruria)位于罗马所在的拉丁姆( Latium)地区以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托斯卡纳。伊特鲁里亚人的起源不明,其文字到目前为止仍未被释读。自 希罗多德起就有关于他们是土著还是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的争论。有的 现代学者推测,伊特鲁里亚人中间的统治者可能是于前7世纪后期来自亚 洲的武士,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管理水平,与当地印欧语系的土著杂居通婚 形成一种新的文明 伊特鲁里亚人逐渐建立了一批城邦,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相互之间有 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前7世纪前半期,他们就在拉丁姆有很大的文化和政 治影响,但是缺乏统一的政治体制,所以无法建立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统 治形式。罗马的兴起结束了伊特鲁里亚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图4-3:伊特鲁里亚文明 .AO VENETIANS LIGUR c-geVetluna Velch CORSICA arch SAMNITES Etruria. 750 BC Etruscan expansion, 750-500 BC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5 2. 王政的传说与历史 前 7 世纪:“七丘之城”形成的关键性阶段 前 753-前 509 年:根据李维(Titus Livius, 59 BC - AD 17)等罗马主流历史家 的传统观点,最初有七代王相继统治罗马;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其中的 前 4 位王很可能只是传说,在最后 3 位伊特鲁里亚王(老塔克文、塞尔维 乌斯·图里乌斯、高傲者塔克文)的统治期内,罗马才真正形成了国家。 在王政时期,罗马的人民大会、元老院、祭司和占卜官等最基本的国家制 度即已产生。 3. 伊特鲁里亚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罗马的成长得益于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的影响。伊特鲁 里亚(Etruria)位于罗马所在的拉丁姆(Latium)地区以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托斯卡纳。伊特鲁里亚人的起源不明,其文字到目前为止仍未被释读。自 希罗多德起就有关于他们是土著还是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的争论。有的 现代学者推测,伊特鲁里亚人中间的统治者可能是于前 7 世纪后期来自亚 洲的武士,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管理水平,与当地印欧语系的土著杂居通婚, 形成一种新的文明。 伊特鲁里亚人逐渐建立了一批城邦,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相互之间有一 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前 7 世纪前半期,他们就在拉丁姆有很大的文化和政 治影响,但是缺乏统一的政治体制,所以无法建立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统 治形式。罗马的兴起结束了伊特鲁里亚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图 4-3:伊特鲁里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