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基督教化:走向“上帝之城” 思考:“古代晚期”的兴起 ①“ Late antiquity”:全新的概念如何翻译? 古典晚期/晚期古典/后古典—“古典”的歧义性 近古“中古”一词的干扰 “古代晚期”逐渐得到公认 另译:“晚期古代”(与“古典古代”相对应) ②对“古代晚期”的召唤 1)启蒙的“神话”:传统历史三分法的缺陷 “中世纪”是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黑暗时代”? 为何启蒙史观在中国语境中大放异彩? 2)西方历史的“大缺口”古典学“潜规则”的后果 罗马晚期无“历史”?拜占庭无“历史”? 3)“吉本问题”之是非:如何理解从古典到中世纪的过渡? 《罗马帝国衰亡史》:教会与蛮族毁灭美好的古典文明 图7-1/2:西方历史的分期 中世 代 m5mm3m1358 16 远 Hgh Mile Ages Late Middle Gearty mo Renaissance Eurasia Golden Horde
第七讲 基督教化:走向“上帝之城” 一、思考:“古代晚期”的兴起 ①“Late Antiquity”:全新的概念如何翻译? 古典晚期/晚期古典/后古典——“古典”的歧义性 近古——“中古”一词的干扰 “古代晚期”逐渐得到公认 另译:“晚期古代”(与“古典古代”相对应) ②对“古代晚期”的召唤 1)启蒙的“神话”:传统历史三分法的缺陷 “中世纪”是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黑暗时代”? 为何启蒙史观在中国语境中大放异彩? 2)西方历史的“大缺口”:古典学“潜规则”的后果 罗马晚期无“历史”?拜占庭无“历史”? 3)“吉本问题”之是非:如何理解从古典到中世纪的过渡? 《罗马帝国衰亡史》:教会与蛮族毁灭美好的古典文明? 图 7-1/2:西方历史的分期 -8 -5 -2 1 3 5 8 12 16 19 20 古代 近 代 现 代 古代 中世纪 现代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③“ Late antiquity”概念在西方学界的出现 20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家李格尔( Alois rieg)开始使用“ Spatantike”一词; 在1940年代末,法国古典学家马鲁( Henri-Irenee marrou)在《圣奥古斯丁与古 代文化的终结》一书的《再思考》( Retractation,”1949)与《古典教育史》(1948) 中提出,古典文化不是灭亡了,而是转化成了一种与古典文明、中世纪基督 教文明有所差别的新的文化,从而为后来法语学术中的“ antiquate tardive”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1963年,古典学家莫米利亚诺( Arnaldo Dante momigliano)编纂了论文集《异 教与基督教在4世纪的冲突》,强调了基督教对于罗马史的重要意义,呼吁重 新解答“吉本问题”;在该书中,马儒的一篇文章开始将“ Spatantike作为一个 重要的概念; 在同年发表于《牛津杂志》( The Oxford magazine)的一篇书评中,历史学家彼 得·布朗 Peter brown)认为4世纪的人依然生活于“ Late Antiquity”,这大概是 该词在英语学界中的首次出现 1967年,彼得布朗作《希波的奥古斯丁传》( gustine of hippo: A Biography), 此书在“ Late roman”之外正式使用了“ Late Antiquity"/"Later Antiquity”的概 念,该书不仅成为奥古斯丁研究史上的不朽之作,还成为古代晚期研究史上 的一部典范性著作 1971年,彼得·布朗又作《古代晚期的世界》(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该书重新诠释了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将古代晚期与中世纪的文化叙述为一个 连续体,还将整个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从而奠定了我们对“古 代晚期”的基本理解; 在当今西方学界,“古代晚期”已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生机勃勃的重 要学术领域。例如,在牛津大学, Oxford Center for Late Antiquity由大约90 位学者组成,他们来自古典学、东方学、历史学、考古学、神学、语言学、 哲学等各个学科。 ④“古代晚期”的研究对象 时间范围:3世纪(罗马帝国的“危机”)~8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兴起); 空间范围:地中海世界,包括西欧、西亚、埃及、北非等区域; 根本特征:既是古典文明的晚唱,又是中古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晨曲 是一个过渡性、转折性、决定性的时期 ⑤“古代晚期”的历史成就 1)文明地缘格局在欧亚大陆中西部的奠定; 2)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文明的成熟(神学、制度与文化整合); 3)古典文化(文学、哲学、罗马法)的传承与加工。 总之,形成于古代晚期的许多观念与制度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 与古典文明相比,古代晚期与“现代性”存在着更直接的联系 这种联系本身,恰恰从反面解释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忽视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2 ③“Late Antiquity”概念在西方学界的出现 20 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家李格尔(Alois Riegl)开始使用“Spätantike”一词; 在 1940 年代末,法国古典学家马鲁(Henri-Irénée Marrou)在《圣奥古斯丁与古 代文化的终结》一书的《再思考》(“Retractatio,” 1949)与《古典教育史》(1948) 中提出,古典文化不是灭亡了,而是转化成了一种与古典文明、中世纪基督 教文明有所差别的新的文化,从而为后来法语学术中的“antiquité tardive”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1963 年,古典学家莫米利亚诺(Arnaldo Dante Momigliano)编纂了论文集《异 教与基督教在 4 世纪的冲突》,强调了基督教对于罗马史的重要意义,呼吁重 新解答“吉本问题”;在该书中,马儒的一篇文章开始将“Spätantike”作为一个 重要的概念; 在同年发表于《牛津杂志》(The Oxford Magazine)的一篇书评中,历史学家彼 得·布朗(Peter Brown)认为 4 世纪的人依然生活于“Late Antiquity”,这大概是 该词在英语学界中的首次出现; 1967 年,彼得·布朗作《希波的奥古斯丁传》(Augustine of Hippo: A Biography), 此书在“Late Roman”之外正式使用了“Late Antiquity”/“Later Antiquity”的概 念,该书不仅成为奥古斯丁研究史上的不朽之作,还成为古代晚期研究史上 的一部典范性著作; 1971 年,彼得·布朗又作《古代晚期的世界》(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该书重新诠释了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将古代晚期与中世纪的文化叙述为一个 连续体,还将整个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从而奠定了我们对“古 代晚期”的基本理解; 在当今西方学界,“古代晚期”已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生机勃勃的重 要学术领域。例如,在牛津大学,Oxford Center for Late Antiquity 由大约 90 位学者组成,他们来自古典学、东方学、历史学、考古学、神学、语言学、 哲学等各个学科。 ④“古代晚期”的研究对象 时间范围:3 世纪(罗马帝国的“危机”)~8 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兴起); 空间范围:地中海世界,包括西欧、西亚、埃及、北非等区域; 根本特征:既是古典文明的晚唱,又是中古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晨曲, 是一个过渡性、转折性、决定性的时期。 ⑤“古代晚期”的历史成就 1)文明地缘格局在欧亚大陆中西部的奠定; 2)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文明的成熟(神学、制度与文化整合); 3)古典文化(文学、哲学、罗马法)的传承与加工。 总之,形成于古代晚期的许多观念与制度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 与古典文明相比,古代晚期与“现代性”存在着更直接的联系; 这种联系本身,恰恰从反面解释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忽视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拓畏阅读: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 作者李隆国,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2日。 前不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大型的“彼得·布朗退休纪念大会”。在英语世界, 彼得·布朗的名字是与“古代晚期研究( Late Antiquity)”联系在一起的。2001年,由 布朗参与主编的《阐释古代晚期》,宣告古代晚期作为一个专门历史分期的存在:“编者 们都相信,现在是时候将约当公元250至800年视作一个独特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 对于这一术语,国内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译法,古代晚期或者古典晚期,以下用古代晚期 这一研究的兴起,使得原本被认为反差极为明显的两个历史断代“中世纪”和“古典学” 在此交叉 般认为,古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划在476年。那一年,罗马帝国西半部的最后 统治者罗慕路斯·小奥古斯都,在父亲被杀之后,在当时的帝国首都拉文纳被第一位意 大利王奥多瓦克废黜帝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世纪其实是从宽容基督教以及临终 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开始的。这是因为推崇典雅语言的古典学 家对于三世纪之后“粗鄙的”教会拉丁语不感兴趣,多少有些不屑于研究。他们不愿意 做的,就留给中世纪学家来做,因为作为“中间期”,中世纪并没有自己的起止界限,其 上限为古代史结束,下限为现代史的开端 虽然接过了古典学家扔过来的300-500年,将它并入“中世纪早期”(至1000年) 之中,但是,在20世纪中期之前,中世纪史学家们对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整个中世纪早 期都不怎么感兴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有三大群体比较 关注这段历史,一是中世纪考古学家,分别从墓葬考古和聚落考古,揭示中世纪早期的 “死”与“生”两重世界;一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会早期史的“教父学家”;一是关注社会 转型和过渡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尤其是后者,秉持历史进步的观念,努力挖掘中世 纪早期的积极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从而最终将这个“黑暗时代” 的最后落脚之处变成了“漫长的黎明”。 作为专门术语,古代晚期起源甚早。1901年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在其《罗马晚期 的工艺美术》一书中就曾提及。而使古代晚期作为一个时代彰显其学术潜力的,无疑是 比利时大史家亨利·皮朗,他使得历史学家们意识到800年之前的历史似乎还是古代的延 20世纪中期,专门研究奥古斯丁的法国教父学家亨利马儒(马鲁)提出古代晚期是 个独特的文明。“古代晚期并非只是对持续发展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古典,另一种文明 应该从起源来进行再认识。”马儒对彼得·布朗的影响毋庸置疑。1966年,布朗在牛津大 学发起成立“拜占庭与北方和东方邻居们,500-700年”新专业,进行跨学科的研究。1971 年,在一本通俗读物《古代晚期世界》中,他将这个术语深深地烙在了英语世界读者的 心中,也将古代晚期勾画为以地中海为中心,由基督教传承统一的罗马帝国文化,各种 地方文化蔚然兴起的局面 1996年,彼得·布朗发表《西方基督教王国的兴起:胜利与分化》,对自己所倡导的 古代晚期进行了总结性阐发。首先,这不再是一个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次,这是一 个为现代欧洲奠基的新时代,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第三,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这是 个早期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西欧独特的基督教想象开始定型。虽然古代晚期研究者对 于古代晚期的具体时限远未取得共识,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至少在300-600年间,包括波 斯、阿拉伯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不再是帝国衰亡之后的衰败景象,而是一个充满创造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3 拓展阅读: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 作者李隆国,原载《光明日报》,2011 年 12 月 22 日。 前不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大型的“彼得•布朗退休纪念大会”。在英语世界, 彼得•布朗的名字是与“古代晚期研究(Late Antiquity)”联系在一起的。2001 年,由 布朗参与主编的《阐释古代晚期》,宣告古代晚期作为一个专门历史分期的存在:“编者 们都相信,现在是时候将约当公元 250 至 800 年视作一个独特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 对于这一术语,国内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译法,古代晚期或者古典晚期,以下用古代晚期。 这一研究的兴起,使得原本被认为反差极为明显的两个历史断代“中世纪”和“古典学” 在此交叉。 一般认为,古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划在 476 年。那一年,罗马帝国西半部的最后一 位统治者罗慕路斯•小奥古斯都,在父亲被杀之后,在当时的帝国首都拉文纳被第一位意 大利王奥多瓦克废黜帝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世纪其实是从宽容基督教以及临终 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306-337 年在位)开始的。这是因为推崇典雅语言的古典学 家对于三世纪之后“粗鄙的”教会拉丁语不感兴趣,多少有些不屑于研究。他们不愿意 做的,就留给中世纪学家来做,因为作为“中间期”,中世纪并没有自己的起止界限,其 上限为古代史结束,下限为现代史的开端。 虽然接过了古典学家扔过来的 300-500 年,将它并入“中世纪早期”(至 1000 年) 之中,但是,在 20 世纪中期之前,中世纪史学家们对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整个中世纪早 期都不怎么感兴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有三大群体比较 关注这段历史,一是中世纪考古学家,分别从墓葬考古和聚落考古,揭示中世纪早期的 “死”与“生”两重世界;一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会早期史的“教父学家”;一是关注社会 转型和过渡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尤其是后者,秉持历史进步的观念,努力挖掘中世 纪早期的积极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从而最终将这个“黑暗时代” 的最后落脚之处变成了“漫长的黎明”。 作为专门术语,古代晚期起源甚早。1901 年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在其《罗马晚期 的工艺美术》一书中就曾提及。而使古代晚期作为一个时代彰显其学术潜力的,无疑是 比利时大史家亨利•皮朗,他使得历史学家们意识到 800 年之前的历史似乎还是古代的延 续。 20 世纪中期,专门研究奥古斯丁的法国教父学家亨利•马儒(马鲁)提出古代晚期是 个独特的文明。“古代晚期并非只是对持续发展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古典,另一种文明, 应该从起源来进行再认识。”马儒对彼得•布朗的影响毋庸置疑。1966 年,布朗在牛津大 学发起成立“拜占庭与北方和东方邻居们,500-700 年”新专业,进行跨学科的研究。1971 年,在一本通俗读物《古代晚期世界》中,他将这个术语深深地烙在了英语世界读者的 心中,也将古代晚期勾画为以地中海为中心,由基督教传承统一的罗马帝国文化,各种 地方文化蔚然兴起的局面。 1996 年,彼得•布朗发表《西方基督教王国的兴起:胜利与分化》,对自己所倡导的 古代晚期进行了总结性阐发。首先,这不再是一个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次,这是一 个为现代欧洲奠基的新时代,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第三,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这是 一个早期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西欧独特的基督教想象开始定型。虽然古代晚期研究者对 于古代晚期的具体时限远未取得共识,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至少在 300-600 年间,包括波 斯、阿拉伯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不再是帝国衰亡之后的衰败景象,而是一个充满创造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力的为未来奠基的独特转型期。 2008年,在继1993年法文期刊《古代晚期》之后,《古代晚期杂志》在美国创刊, 主编拉尔夫·马提森愉快地宣布:“从编年上讲,我们本来或属于‘古代罗马’、‘早期拜 占庭’、‘早期中世纪’、‘晚期拉丁’、‘教父学’等等,但是现在我们都属于古代晚期。 就这样,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古代晚期从诞生走向壮大和成熟。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客水客水水水水半水水水水水水水客水水水冰水水水水水水本水水冰水水水水水冰水水水水水水水半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概述:全新宗教的兴起 ①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宗教模式的转变 宗教生活在古典世界中的重要性、普遍性 古代罗马人并没有一套理论严格、组织严密、界限分明的宗教体系,他们的宗 教生活具有混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多神教”( paganism)不是一种体系清晰的宗教,而是对各种宗教现象的统称; “多神教”不太强调信仰与道德,关注的主要是外在的行为、现世的福祉; 异教徒”( pagani)一词是基督徒为贬低多神教而制造出来的概念。 基督教化构成了西方文明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分水岭,但其实质并非从“理性” 的古典文明变为“迷信”的基督教文明,而是从多神教的宗教模式转变为一神 教的宗教模式。 基督教是一种强调“信仰”的、灵性化的一神教,其根本在于一套精神信念, 而不是某种外在的形式(仪式/制度/功德)。《尼西亚信经》、《卡尔西顿信经 集中地概括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 ②宗教的类型:基督教的位置 高级宗教( Higher Religions) 信仰终极的精神存在,巫术成份较少,伦理关怀强烈。 ♂希腊罗马多神教?古埃及多神教?道教? 神教 Monotheism) 共同追溯于先祖亚伯拉罕,预设对独一最高真神的信仰,但未必否认其他 灵性存在者(仙/妖/魔/鬼/天使)的存在。 ♂佛教?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摩尼教? 犹太—基督宗教 Judeo- Christian religions) 对《旧约》上帝的信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保留有位格 的独一真神,最终发展为西方的宗教传统。 ♂伊斯兰教? 正统基督教( Orthodox Christianity) 坚持早期教会的正统三位一体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的真神 作为第二位的圣子,基督既有完全的神性又有完全的人性),尊奉《尼西 亚信经》、《卡尔西顿信经》基本定义的基督教各派,主要包括东正教、天 主教及新教的各主流教派 ♂基督一性论?景教?摩门教?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4 力的为未来奠基的独特转型期。 2008 年,在继 1993 年法文期刊《古代晚期》之后,《古代晚期杂志》在美国创刊, 主编拉尔夫•马提森愉快地宣布:“从编年上讲,我们本来或属于‘古代罗马’、‘早期拜 占庭’、‘早期中世纪’、‘晚期拉丁’、‘教父学’等等,但是现在我们都属于古代晚期。” 就这样,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古代晚期从诞生走向壮大和成熟。 ************************************************************************** 二、概述:全新宗教的兴起 ①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宗教模式的转变 宗教生活在古典世界中的重要性、普遍性; 古代罗马人并没有一套理论严格、组织严密、界限分明的宗教体系,他们的宗 教生活具有混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多神教”(paganism)不是一种体系清晰的宗教,而是对各种宗教现象的统称; “多神教”不太强调信仰与道德,关注的主要是外在的行为、现世的福祉; “异教徒”(pagani)一词是基督徒为贬低多神教而制造出来的概念。 基督教化构成了西方文明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分水岭,但其实质并非从“理性” 的古典文明变为“迷信”的基督教文明,而是从多神教的宗教模式转变为一神 教的宗教模式。 基督教是一种强调“信仰”的、灵性化的一神教,其根本在于一套精神信念, 而不是某种外在的形式(仪式/制度/功德)。《尼西亚信经》、《卡尔西顿信经》 集中地概括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 ②宗教的类型:基督教的位置 高级宗教(Higher Religions): 信仰终极的精神存在,巫术成份较少,伦理关怀强烈。 ♂ 希腊罗马多神教?古埃及多神教?道教? 一神教(Monotheism): 共同追溯于先祖亚伯拉罕,预设对独一最高真神的信仰,但未必否认其他 灵性存在者(仙/妖/魔/鬼/天使)的存在。 ♂ 佛教?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摩尼教? 犹太—基督宗教(Judeo-Christian Religions): 对《旧约》上帝的信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保留有位格 的独一真神,最终发展为西方的宗教传统。 ♂ 伊斯兰教? 正统基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 坚持早期教会的正统三位一体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的真神; 作为第二位的圣子,基督既有完全的神性又有完全的人性),尊奉《尼西 亚信经》、《卡尔西顿信经》基本定义的基督教各派,主要包括东正教、天 主教及新教的各主流教派。 ♂ 基督一性论?景教?摩门教?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尼西亚信经(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 Council of nicaea,后有修订):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大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 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 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他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亚成肉 身,而为人。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 荣,他曾藉众先知说话。 我信独一、至圣、至公、使徒的教会;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我望死人复活; 并来世生命 卡尔西顿信经(451年卡尔西顿大公会议 Council of chalcedon):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 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 substance),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 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 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晚近时日,为求 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 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 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 位格,一个实质( hypostasis)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两个位格,却是同 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 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5 尼西亚信经(325 年尼西亚大公会议 Council of Nicaea,后有修订):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大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 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 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他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亚成肉 身,而为人。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 荣,他曾藉众先知说话。 我信独一、至圣、至公、使徒的教会;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我望死人复活; 并来世生命。 卡尔西顿信经(451 年卡尔西顿大公会议 Council of Chalcedon):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 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substance),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 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 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晚近时日,为求 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 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 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 位格,一个实质(hypostasis)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两个位格,却是同 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 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