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尤氏说焦大“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得了命”,可见贾家的先人着实为皇帝老倌 卖过命,立过大功业,所以才被封为“国公”。对联下面;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 郡王穆莳拜手书”。王爷给题对联,还要客气地称“弟”,可以想见贾家当年势力多么煊赫。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 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诗词鉴赏】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 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 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 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 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 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 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 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 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 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 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 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 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 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 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 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 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 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 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 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 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 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 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 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诗词鉴赏】这几句俗谚口碑出现在第四回中。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 上任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香菱)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 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这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 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 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谚口碑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称之为“护官符”, 是说巴结这四家官僚贵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们不仅要丢官,连脑袋也保住。 《红楼梦》在展开描写以贾家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前,先拿出一张“护官符” 给读者看,让人们对他们的权势和富贵先有个笼统的认识。因为是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当然 要极度夸张。它流露出的情绪,不是对他们的富贵和权势的艳羡,而是对他们官官相护、横 行不法的咒骂。第一回书里,作者声明此书“毫不干涉时事”,“亦非伤时骂世”,并不是
6 书里,尤氏说焦大“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得了命”,可见贾家的先人着实为皇帝老倌 卖过命,立过大功业,所以才被封为“国公”。对联下面;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 郡王穆莳拜手书”。王爷给题对联,还要客气地称“弟”,可以想见贾家当年势力多么煊赫。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 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诗词鉴赏】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 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 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 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 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 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 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 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 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 在 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 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 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 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 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 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 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 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 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 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 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 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 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 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 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诗词鉴赏】这几句俗谚口碑出现在第四回中。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 一上任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香菱)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 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这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 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 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谚口碑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称之为“护官符”, 是说巴结这四家官僚贵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们不仅要丢官,连脑袋也保住。 《红楼梦》在展开描写以贾家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前,先拿出一张“护官符” 给读者看,让人们对他们的权势和富贵先有个笼统的认识。因为是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当然 要极度夸张。它流露出的情绪,不是对他们的富贵和权势的艳羡,而是对他们官官相护、横 行不法的咒骂。第一回书里,作者声明此书“毫不干涉时事”,“亦非伤时骂世”,并不是
真话。你看围绕着“护官符”的前后情节,把当时官僚政治的腐败黑暗整个托了出来,恰是 要干涉时事、伤时骂世!冯渊是个小乡宦的儿子,薛蟠为了争买一个丫头,将其活活打死,竟 然没事人一般进京走了。把人命官司视为儿戏,“自以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果 然,冯家的仆人告了一年状,竞没有一个为官的为其做主。老谋深算的贾雨村当然也知道个 中利害,连欺带压,胡乱判决了此案,保全了薛蟠,向贾家送了个“整人情”,写了封“令 甥之事已完,不必多虑”的信,就算完事。 《红楼梦》是写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家)兴衰、荣枯的过程。而他们的衰败,首先是从子 孙不肖、腐败堕落开始的。在这里,首先拉出薛蟠示众。他生在“书香继世之家”,是个孤 种,由于“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会酒观花,聚赌嫖娟, 什么缺德的事他全干得出来。等作者的笔触转到荣宁二府时,什么贾赦、贾珍、贾琏、贾瑞 贾蔷、贾蓉、贾芹……等等,全都岀来了。他们像一群贪婪的蛀虫,拼命啃噬祖宗给他们 留下的家业。在他们权势还盛时,谁也不能奈他们何。 宁国府上房内联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诗词鉴赏】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并举行家宴。宝玉席间困倦,想睡中觉,被秦可 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 赶紧走出。《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代学者刘向的故事。刘向夜间在天禄阁校对古书,有个 穿黄衣服的老者进来,见刘向在暗中读书,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线刘向才同老者见 面。老者教给刘向很多学问,天明才走,自称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联语,是封建阶级陈腐的说教。《燃藜图》启示人们像刘向那样 寒窗苦读,准备求取功名的资本。这副对联劝导子弟们去熟悉社会上的各种事态,以便做官 建功立业;同时教育子弟通晓人情世故,以便应酬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宝玉 这个封建阶级的“逆子”,是最讨厌这一套的。他不愿读所谓“治理”之书,无志去“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遇到这类说教或暗示,就受不了。湘云曾劝他“会会为官做宰的 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他当时就拿下脸来 赶她走,并讥刺她:“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见第三十二回)宝钗用同类话劝 他,他也立即给她以难堪。贾政教训他时,他也冋样反感,只是不敢流露而已。 秦可卿卧室联语 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 【诗词鉴赏】第五回写宝玉随可卿来到她的卧房,一进屋就闻到一股香气,又见壁上挂着明 代画家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纪酒醉后沉睡的美态),旁边挂着宋代秦太虚(观) 写的这副对联。宝玉一下子高兴起来,连叫“这里好!”就在这里沉酣入睡,并作了一场极其 离奇荒唐的梦。 第二回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讲到宝玉说过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 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贵族男人一进仕途就费尽心 机去争名夺利,品格堕落:而闺中少女和社会隔绝,保持着纯洁的天性,这是宝玉厌男喜女 的基本根据。他愿意在秦可卿房里午睡,就同他上述特点联系着 可卿的卧室是个青春少妇的卧室,其摆设、色调、气息,处处都同普通卧室不同。书中 说宝玉当时已十三岁,正是青春萌动期的开始,这个卧室的一切都仿佛对他是一种朦胧的启 示。作者在这里凭空杜撰了许多摆设,什么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掷伤杨贵妃乳房 的木瓜,寿昌公主(刘宋时人)的卧榻,同昌公主(唐代人)的珠帐,等等。上述这些人都是风 流女性,其含意不言自明。唐伯虎的画和秦少游的对联,也是作者根据需要杜撰的。从这些 暗示看,秦可卿不像是恪守贞操的女子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她“情既相逢必主淫” 曲演《红楼梦》里说她“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都说明这个少妇在宁国府这 个大染缸里已经自愿或被迫堕落了
7 真话。你看围绕着“护官符”的前后情节,把当时官僚政治的腐败黑暗整个托了出来,恰是 要干涉时事、伤时骂世!冯渊是个小乡宦的儿子,薛蟠为了争买一个丫头,将其活活打死,竟 然没事人一般进京走了。把人命官司视为儿戏,“自以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果 然,冯家的仆人告了一年状,竞没有一个为官的为其做主。老谋深算的贾雨村当然也知道个 中利害,连欺带压,胡乱判决了此案,保全了薛蟠,向贾家送了个“整人情”,写了封“令 甥之事已完,不必多虑”的信,就算完事。 《红楼梦》是写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家)兴衰、荣枯的过程。而他们的衰败,首先是从子 孙不肖、腐败堕落开始的。在这里,首先拉出薛蟠示众。他生在“书香继世之家”,是个孤 种,由于“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会酒观花,聚赌嫖娟, 什么缺德的事他全干得出来。等作者的笔触转到荣宁二府时,什么贾赦、贾珍、贾琏、贾瑞 、贾蔷、贾蓉、贾芹……等等,全都出来了。他们像一群贪婪的蛀虫,拼命啃噬祖宗给他们 留下的家业。在他们权势还盛时,谁也不能奈他们何。 宁国府上房内联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诗词鉴赏】 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并举行家宴。宝玉席间困倦,想睡中觉,被秦可 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 赶紧走出。《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代学者刘向的故事。刘向夜间在天禄阁校对古书,有个 穿黄衣服的老者进来,见刘向在暗中读书,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线刘向才同老者见 面。老者教给刘向很多学问,天明才走,自称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联语,是封建阶级陈腐的说教。《燃藜图》启示人们像刘向那样 寒窗苦读,准备求取功名的资本。这副对联劝导子弟们去熟悉社会上的各种事态,以便做官, 建功立业;同时教育子弟通晓人情世故,以便应酬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宝玉 这个封建阶级的“逆子”,是最讨厌这一套的。他不愿读所谓“治理”之书,无志去“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遇到这类说教或暗示,就受不了。湘云曾劝他“会会为官做宰的 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他当时就拿下脸来 赶她走,并讥刺她:“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见第三十二回)宝钗用同类话劝 他,他也立即给她以难堪。贾政教训他时,他也同样反感,只是不敢流露而已。 秦可卿卧室联语 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 【诗词鉴赏】第五回写宝玉随可卿来到她的卧房,一进屋就闻到一股香气,又见壁上挂着明 代画家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纪酒醉后沉睡的美态),旁边挂着宋代秦太虚(观) 写的这副对联。宝玉一下子高兴起来,连叫“这里好!”就在这里沉酣入睡,并作了一场极其 离奇荒唐的梦。 第二回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讲到宝玉说过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 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贵族男人一进仕途就费尽心 机去争名夺利,品格堕落;而闺中少女和社会隔绝,保持着纯洁的天性,这是宝玉厌男喜女 的基本根据。他愿意在秦可卿房里午睡,就同他上述特点联系着。 可卿的卧室是个青春少妇的卧室,其摆设、色调、气息,处处都同普通卧室不同。书中 说宝玉当时已十三岁,正是青春萌动期的开始,这个卧室的一切都仿佛对他是一种朦胧的启 示。作者在这里凭空杜撰了许多摆设,什么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掷伤杨贵妃乳房 的木瓜,寿昌公主(刘宋时人)的卧榻,同昌公主(唐代人)的珠帐,等等。上述这些人都是风 流女性,其含意不言自明。唐伯虎的画和秦少游的对联,也是作者根据需要杜撰的。从这些 暗示看,秦可卿不像是恪守贞操的女子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她“情既相逢必主淫”, 曲演《红楼梦》里说她“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都说明这个少妇在宁国府这 个大染缸里已经自愿或被迫堕落了
有人根据宝玉在梦中同秦可卿结为夫妇,以及可卿吩咐丫鬟“好生在廊搪下看着猫儿狗 儿打架”等情节,认为作者在这里暗写了可卿引诱宝玉同她发生了暖昧关系。是否如此,笔 者下不了断语,读者可从书中情节自己去推断。 警幻仙姑歌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诗词鉴赏】第五回写宝玉在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 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 姑)唱出了这首歌辞。 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 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 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可以说,读不懂第五 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爱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 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 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 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宝玉当然不会“醒 悟”,如果他在这时就“醒梧”过来出家当和尚,那么一部《红楼梦》故事就没了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 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 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 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 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 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诗词鉴赏】 这首赋出初在第五回中,写的是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的形象。赋是一种文章体裁,形成 于汉代,其特点是讲求文采韵律。拼命夸张渲染:流弊是堆砌词藻,有时令人生厌。 在一个重要人物出场时,为引起读者的兴味来一大套赞美辞,这是旧小说惯用的手法 曹雪芹为迎合当时读者的习惯,也写了这么一篇赋。赋这种体裁的文章,只能这样写,反反 复复地铺陈,不厌其烦地比喻,没完没了地赞叹,一大篇文字也只说了一个“美”字。从这 篇赋可以窥见作者多方面的才华,但赋本身并无深意。因其内容同全书思想无必然联系,读 者也可以不必特别重视它。 孽海情天联语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诗词鉴赏】这副联语写在“太虚幻境”的宫门之上,横批是“孽海情天”。佛教把罪恶的 根源称为“孽”,并认为男女情爱也是一种罪恶的根源;世上俗人都陷人情爱纠葛带来的无 尽烦恼中,所以称之为“孽海情天”。 《红楼梦》写了荣府内外大大小小无数矛盾纠葛,男女问正当和不正当的关系也是其中 部分。这副对联从虚无观念出发,不分美丑对之一概否定,这表现了作者一股愤激和悲观 的情绪。警幻仙姑的“警幻”二字就是警告人们从梦幻中醒来之意。她领宝玉看见这副对联, 是要用它来告诫宝玉。宝玉当时究竟是孩子,看了似懂非懂,想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 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赂领赂。”你瞧,不但没能使他“觉悟”, 反倒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启发了他性意识的觉醒。 薄命司联语
8 有人根据宝玉在梦中同秦可卿结为夫妇,以及可卿吩咐丫鬟“好生在廊搪下看着猫儿狗 儿打架”等情节,认为作者在这里暗写了可卿引诱宝玉同她发生了暖昧关系。是否如此,笔 者下不了断语,读者可从书中情节自己去推断。 警幻仙姑歌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诗词鉴赏】第五回写宝玉在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 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 姑)唱出了这首歌辞。 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 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 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可以说,读不懂第五 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爱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 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 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 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宝玉当然不会“醒 悟”,如果他在这时就“醒梧”过来出家当和尚,那么一部《红楼梦》故事就没了。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 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 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 兮,宜嗔 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 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 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 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诗词鉴赏】 这首赋出初在第五回中,写的是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的形象。赋是一种文章体裁,形成 于汉代,其特点是讲求文采韵律。拼命夸张渲染;流弊是堆砌词藻,有时令人生厌。 在一个重要人物出场时,为引起读者的兴味来一大套赞美辞,这是旧小说惯用的手法。 曹雪芹为迎合当时读者的习惯,也写了这么一篇赋。赋这种体裁的文章,只能这样写,反反 复复地铺陈,不厌其烦地比喻,没完没了地赞叹,一大篇文字也只说了一个“美”字。从这 篇赋可以窥见作者多方面的才华,但赋本身并无深意。因其内容同全书思想无必然联系,读 者也可以不必特别重视它。 孽海情天联语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诗词鉴赏】这副联语写在“太虚幻境”的宫门之上,横批是“孽海情天”。佛教把罪恶的 根源称为“孽”,并认为男女情爱也是一种罪恶的根源;世 上俗人都陷人情爱纠葛带来的无 尽烦恼中,所以称之为“孽海情天”。 《红楼梦》写了荣府内外大大小小无数矛盾纠葛,男女问正当和不正当的关系也是其中 一部分。这副对联从虚无观念出发,不分美丑对之一概否定,这表现了作者一股愤激和悲观 的情绪。警幻仙姑的“警幻”二字就是警告人们从梦幻中醒来之意。她领宝玉看见这副对联, 是要用它来告诫宝玉。宝玉当时究竟是孩子,看了似懂非懂,想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 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赂领赂。”你瞧,不但没能使他“觉悟”, 反倒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启发了他性意识的觉醒。 薄命司联语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诗词鉴赏】宝玉到了太虚幻境,看见两边配殿挂着许多匾额,其中之一是“薄命司”,两 边的对联就是这一副。警幻接受宝玉请求,让他进去游览一番 薄命司”,取“红颜薄命”之意。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生死簿”,即《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藏在这里。这就预示着她们无论地位髙低 品质优劣、才智大小、容颜美丑,一概都没有好命运。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些女孩儿命运的叹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一一“霁月难逢”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 空牵念。 诗词鉴赏】宝玉在“薄命司”里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 女孩们的身分、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 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宝玉是从又副册看起的。这一首说的是 晴雯 判词前还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 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 塌糊涂。 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 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 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是个心地邪僻的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 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 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 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 眼睛来骂人,妖妖趔趔,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的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 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 当王善保家的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难堪。这种 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的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 她那个不成器的姑舅哥哥的又破又脏的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十七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 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落,引起人们 深沉的思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手笔的魅力。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一一“枉自温柔和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 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 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 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 塌糊涂。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 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
9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诗词鉴赏】宝玉到了太虚幻境,看见两边配殿挂着许多匾额,其中之一是“薄命司”,两 边的对联就是这一副。警幻接受宝玉请求,让他进去游览一番。 薄命司”,取“红颜薄命”之意。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生死簿”,即《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藏在这里。这就预示着她们无论地位高低、 品质优劣、才智大小、容颜美丑,一概都没有好命运。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些女孩儿命运的叹 息。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霁月难逢”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 空牵念。 【诗词鉴赏】宝玉在“薄命司”里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 女孩们的身分、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 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宝玉是从又副册看起的。这一首说的是 晴雯。 判词前还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 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 塌糊涂。 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 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 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是个心地邪僻的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 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 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 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 眼睛来骂人,妖妖趒趒,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的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 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 当王善保家的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难堪。这种 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的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 她那个不成器的姑舅哥哥的又破又脏的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十七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 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落,引起人们 深沉的思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手笔的魅力。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枉自温柔和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 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 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 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 塌糊涂。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 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
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如果 说晴雯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 她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偷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后来黛玉和她开玩笑,称她为 嫂嫂”,说明她“如夫人”的身分已被预先承认了。等到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 而被贾政笞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立即将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到 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待遇。一次宝玉无意中将袭人的汗巾同蒋玉菡作了交换;后来贾家势 败后,袭人果真同她骂为“混帐人”的蒋玉菡结成婚姻。这样一个最合“三从四德”标准的 女子,最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似乎肯定是她主人的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这个 向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的袭人,还是被蒋玉茵的花轿抬去了。按脂批“琪 官(蒋玉菡艺名)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玉)、宝卿(宝钗)得同终始”一句提 供的线索,我们还可猜测宝玉和宝钗在穷困落魄后,要靠袭人夫妇过一段生活。这一切在作 者看来都是命运在捉弄人,所以才有后两句的感叹。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 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 “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 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 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髙鄂的 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 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 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 狗矢(屎)”(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 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判词“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 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这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 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 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 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 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 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 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 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 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第」 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 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 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
10 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如果 说晴雯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 她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偷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后来黛玉和她开玩笑,称她为 “嫂嫂”,说明她“如夫人”的身分已被预先承认了。等到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 而被贾政笞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立即将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到 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待遇。一次宝玉无意中将袭人的汗巾同蒋玉菡作了交换;后来贾家势 败后,袭人果真同她骂为“混帐人”的蒋玉菡结成婚姻。这样一个最合“三从四德”标准的 女子,最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似乎肯定是她主人的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这个 向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的袭人,还是被蒋玉茵的花轿抬去了。按脂批“琪 官(蒋玉菡艺名)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玉)、宝卿(宝钗)得同终始”一句提 供的线索,我们还可猜测宝玉和宝钗在穷困落魄后,要靠袭人夫妇过一段生活。这一切在作 者看来都是命运在捉弄人,所以才有后两句的感叹。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 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 “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 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 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高鄂的 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 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 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 狗矢(屎)”(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 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判词“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 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这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 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 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 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 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 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 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 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 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第二 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 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 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