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关于意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C、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组成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活动 C、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能动的活动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实践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 6、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 实基础。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 8、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要通过实践实现 D、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7
17 二、不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关于意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C、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组成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活动 C、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能动的活动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实践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 6、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 实基础。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 8、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要通过实践实现 D、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12、联系具有(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普遍性 D、多样性 1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 A、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性 B、确立整体性观念 C、确立开放性观念 D、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6、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 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 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 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生成过程说明( )。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D、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反者道之动,弱者的作用 1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次要的方面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0、从哲学上讲,和谐是指( )。 A、没有矛盾 B、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18
18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12、联系具有 (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普遍性 D、多样性 1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 A、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性 B、确立整体性观念 C、确立开放性观念 D、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6、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 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 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 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生成过程说明( )。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D、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反者道之动,弱者的作用 1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次要的方面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0、从哲学上讲,和谐是指( )。 A、没有矛盾 B、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C、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状态 D、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2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D、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渍于蚁穴 三、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 3、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4、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5、存在就是被感知。() 6、世界统一于存在。()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人之初,性本善。() 9、人的本质是由理性、意志和爱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四、辨析题。请先判断正误,并阐述相关理由。 1、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观点错误。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凡是在人们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是物质。“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但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 既有高度抽象,又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的科学概念。②把物质归结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的错误在于不 能辩证地把握物质和它的表现,有的看不见的东西如“场”、“生产关系”等,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观点正确。人不同于动物,人是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从人类生存的前提 看,实践创造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物质条件,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是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总之,实践使人成为人、使人具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实践 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构成了人类的存在形式。 五、文献阅读与分析提示。 19
19 C、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状态 D、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2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D、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三、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 ) 3、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 4、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 5、存在就是被感知。( ) 6、世界统一于存在。( )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8、人之初,性本善。( ) 9、人的本质是由理性、意志和爱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四、辨析题。请先判断正误,并阐述相关理由。 1、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观点错误。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凡是在人们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是物质。“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但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 既有高度抽象,又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的科学概念。②把物质归结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的错误在于不 能辩证地把握物质和它的表现,有的看不见的东西如“场”、“生产关系”等,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观点正确。人不同于动物,人是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从人类生存的前提 看,实践创造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物质条件,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是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总之,实践使人成为人、使人具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实践 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构成了人类的存在形式。 五、文献阅读与分析提示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 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 制于早己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 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一一正因为这样,他们同 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 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 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分析提示: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 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正 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 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恩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 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 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 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实证知 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 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 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 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 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 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 (2)分析上述材料中所持观点各自的具体特征。 分析提示: (1)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1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中的观 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 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 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 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 造者。 3、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
20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 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 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 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 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 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 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 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 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分析提示: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 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正 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 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恩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 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 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 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实证知 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 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 1 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 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 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 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 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 (2)分析上述材料中所持观点各自的具体特征。 分析提示: (1)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 1 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 2 中的观 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 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 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 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 造者。 3、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 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 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一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 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转化, 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一摘自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材料3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 器官的结构和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一一摘自(英)乔治·贝克莱著:《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4 东汉王充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 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一一摘自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材料5 “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和分解,都 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 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仍永远还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 一一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1-4反映了什么观点: (2)材料5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提示: (1)材料1-4的观点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但存在不同之处:材料1和4都表 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 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材料3表现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 把世界归结为感觉。 (2)材料5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 基础是物质。第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统一的。物 质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多样性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 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 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1
2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 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 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材料 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 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转化, 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材料 3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 器官的结构和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摘自(英)乔治·贝克莱著:《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 4 东汉王充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 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材料 5“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和分解,都 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 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仍永远还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 1-4 反映了什么观点。 (2)材料 5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提示: (1)材料 1-4 的观点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但存在不同之处:材料 1 和 4 都表 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 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材料 3 表现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 把世界归结为感觉。 (2)材料 5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 基础是物质。第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统一的。物 质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多样性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 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 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