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的存在,把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 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二者根本区别之所在。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①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客 观实在性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第二,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 械的、呆板的,而是以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性、丰富性、可变性作为前提。第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和多样性是统一的。物质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多样性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整个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又是多样的,是统一的多样,是多样的统一。 ②原理的重大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出 发点。只有坚持它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这一原理是批判错误的思想武器,有助于反对 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错误并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 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力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 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片面性错误:必须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其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固有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属性。矛盾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和 趋势。其二,二者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具有绝对性,即无条件性:矛盾的同一性具有 相对性,即有条件性。②相互联结。其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统一,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其二,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错误。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社会制度,两者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存在长期的根本的对抗和斗争。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②两者之间又存在同一。两种制度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两 者又存在相互学习、借鉴、合作的一面。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大胆地继承、吸收、 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地发展、 壮大自己。③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 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 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方面各有其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②相互联系。第一,相互联 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必然包含、体现普遍性,普遍性 是特殊性的共同本质。第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 题的精髓,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第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原则,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 特色。第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普 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第三,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左” 和“右”的错误。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 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事物量变和 质变的根本标志。②相互联系。第一,相互依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 相互转化:量变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质变巩固量变成果,引起新的量变。第三,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 过程中渗透着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①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②批判右倾保守主义和“左”倾 12
12 盾的存在,把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 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二者根本区别之所在。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①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客 观实在性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第二,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 械的、呆板的,而是以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性、丰富性、可变性作为前提。第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和多样性是统一的。物质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多样性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整个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又是多样的,是统一的多样,是多样的统一。 ②原理的重大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出 发点。只有坚持它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这一原理是批判错误的思想武器,有助于反对 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错误并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 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力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 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片面性错误;必须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其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固有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属性。矛盾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和 趋势。其二,二者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具有绝对性,即无条件性;矛盾的同一性具有 相对性,即有条件性。②相互联结。其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统一,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其二,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错误。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社会制度,两者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存在长期的根本的对抗和斗争。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②两者之间又存在同一。两种制度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两 者又存在相互学习、借鉴、合作的一面。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大胆地继承、吸收、 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地发展、 壮大自己。③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 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 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方面各有其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②相互联系。第一,相互联 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必然包含、体现普遍性,普遍性 是特殊性的共同本质。第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 题的精髓,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第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原则,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 特色。第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普 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第三,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左” 和“右”的错误。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 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事物量变和 质变的根本标志。②相互联系。第一,相互依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 相互转化:量变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质变巩固量变成果,引起新的量变。第三,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 过程中渗透着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①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②批判右倾保守主义和“左”倾
盲目蛮干的错误:③革命和建设都要分阶段、有步骤进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先富是共 富的必由之路,都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 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的自我否定: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连续性和间断性、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指导意义。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分析的科学方法,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错 误。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正确对待西方 文化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把批判资本主义的反动民主政治、腐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同吸收其先 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结合起来,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的错误。 课堂讨论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 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 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 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 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 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 半响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讨论:本案例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苏东坡所犯的错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知识点练习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3、哲学中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 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无关 13
13 盲目蛮干的错误;③革命和建设都要分阶段、有步骤进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先富是共 富的必由之路,都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 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的自我否定;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连续性和间断性、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指导意义。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分析的科学方法,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错 误。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正确对待西方 文化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把批判资本主义的反动民主政治、腐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同吸收其先 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结合起来,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的错误。 课堂讨论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 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 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 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 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 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 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讨论:本案例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苏东坡所犯的错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知识点练习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3、哲学中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 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无关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7、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时,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形成 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 A、以唯物主义为基础 B、以可知论为基础 C、以辩证法为基础 D、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10、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理性 B、意志 C、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1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机械唯物论 D、唯心论 15、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的是( A、实践活动 B、认识活动 C、价值判断 D、审美活动 1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7、汉代董仲舒所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9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9、《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己,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说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0、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自然界的进化 B、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 14
14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7、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时,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形成 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有神论和无神论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 ( )。 A、以唯物主义为基础 B、以可知论为基础 C、以辩证法为基础 D、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10、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理性 B、意志 C、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14、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机械唯物论 D、唯心论 15、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的是( )。 A、实践活动 B、认识活动 C、价值判断 D、审美活动 1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7、汉代董仲舒所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9、《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说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0、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自然界的进化 B、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容量的增加 2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5、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26、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 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28、先有工程设计图,然而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定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 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3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3、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规律 3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15
15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容量的增加 2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5、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26、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 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28、先有工程设计图,然而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定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 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3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3、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规律 3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 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6、辩证矛盾是指()。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 C、不同事物的对立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3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38、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B、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D、维持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3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40、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辞证统一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41、主要矛盾是指()。 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B、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 42、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 4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4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和动力 B、方向和道路 C、结构和功能 D、形式和状态 16
16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 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6、辩证矛盾是指( )。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 C、不同事物的对立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3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38、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B、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D、维持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3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 )。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40、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41、主要矛盾是指( )。 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B、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 42、事物的度是指(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 4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4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和动力 B、方向和道路 C、结构和功能 D、形式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