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营造了神秘的 氛围。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 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 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 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 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 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 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营造了神秘的 氛围。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8 分)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 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 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 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 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 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 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
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 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本书,哪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 伓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 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 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 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 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 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位大学问家戴濃震,幼时读朱子 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 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 能知道—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 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辦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 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
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 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 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 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 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 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 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 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 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 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 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 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 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