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 胡美娟 2013141241164 陈彦立 2013141241169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基地班
&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 胡美娟 2013141241164 陈彦立 2013141241169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基地班
目∥1实验背景 2实验用品及方法个绍 3实验流程 4实验原理 5具体实验步骤 6实验结果预测 参考文献
目 录 1 2 3 4 5 6 实验背景 实验用品及方法介绍 实验流程 实验原理 具体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预测 7 参考文献
实验背景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Roger Y Tsie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Photo U Montan Photo U Montan Photo: U. Montan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Roger Y Tsien Prize share: 1/3 Prize share: 1/3 Prize share: 1/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was awarded jointly to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and Roger Y Tsien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uorescent protein, GFP". 2008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 家钱永健获得,他们三人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 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2008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 家钱永健获得,他们三人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 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实验背景
绿色荧光蛋白是由日本学者下村修于1962年从多管水母中发 现并分离得到的一种发光蛋白。 它是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的“β-桶”型三维立体结构,其中 第6567位氨基酸(丝氨酸-酪氨酸一甘氨酸)形成发光团, 为主要发光的位置。 HO 0g9° COOH 图式2GHP发色团的分子结构
绿色荧光蛋白是由日本学者下村修于1962 年从多管水母中发 现并分离得到的一种发光蛋白。 它是由238 个氨基酸构成的“β-桶” 型三维立体结构, 其中 第 65 ~ 67 位氨基酸( 丝氨酸 -酪氨酸 -甘氨酸) 形成发光团, 为主要发光的位置
GFP的演化 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将基因做小小的改变,就可以改变GFP中的氨基 酸,得到变异GFP。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GFP的突变体一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简称EGFP) EGFP将GFP的第64位氨基酸苯丙氨酸突变成为亮氨酸,从而发射出的荧光 强度比GFP大6倍以上。 所以,EGFP比GFP更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调 胞 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和转运等
GFP的演化 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将基因做小小的改变, 就可以改变GFP中的氨基 酸, 得到变异GFP。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GFP的突变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简称EGFP)。 EGFP将GFP的第64位氨基酸苯丙氨酸突变成为亮氨酸,从而发射出的荧光 强度比GFP大6倍以上。 所以,EGFP比GFP更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细胞 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和转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