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完成的。在这个教堂中除了有牛顿、卢瑟福之外,像丘吉尔还像达尔文、狄更斯、法拉第了都安葬在这个地方,我们看看视频里介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插入视频)再来了解卢瑟福对科学的贡献,贡献归纳为四条:第一条关于放射性的研究,1908年他因放射性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第二是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什么是原子核式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模型”。在这之前大家认同的是葡萄干布丁模型。什么是葡萄干布丁模型呢?是由电子的发现者汤姆孙提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第三是实现了人工核反应,第四我这里专门列一条人才的培养。因为我刚刚讲过,作为老师卢瑟福是空前的。另外他还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正是因为他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中性粒子的这个设想,才使得后来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中子,还有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是以卢瑟福的名字来命名的。这里有一段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伟人,而一位伟大的导师则必然是伟人。这个是他的学生,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皮查对他导师的评价。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的话。卢瑟福一定是第一个能够获此殊荣的人。玻尔也曾深情的称卢瑟福是他的第二个父亲。费米说,卢瑟福在科学史上被怀念,不仅因为他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作为教师这个字眼最高意义上的一个教师”。他提倡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下面了解卢瑟福的科学精神和物理方法:首先:抓住关键问题进行一系列准确而简单的实验。在诺贝尔化学奖受奖演说中,卢瑟福描述了他和盖革,长时间利用低倍显微镜,在暗室中“枯燥地”计数a粒子击中硫化锌屏上的闪烁次数,并与其他方法比较。这样的工作精神也导致原子有核结构的发现。正是在这些目的明确、烦琐、单调的常规工作中,实验者的耐心和毅力导致了辉煌的成就。第二是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在1929年皇家学会,卢瑟福曾以“理论与实验”为题说过:“每一个新的实验观察立即被抓住,以检验它是否能被现有的理论所解释....过去十年中物理学明显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理论与实验的密切结合”。第三是他特殊的勤奋、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伪科学直觉。他经常在头脑中灵光一现,有个什么样的物理方面的假设他就会要求学生在实验室中尝试着去观测,去寻找他头脑中所想象的实验现象。这当然是基于导师有敏锐的洞察力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实验就可以实现或者说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所以他的学生也是非常相信他。前面我们也讲过
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完成的。在这个教堂中除了有牛顿、卢瑟福之外,像丘 吉尔还像达尔文、狄更斯、 法拉第了都安葬在这个地方,我们看看视频里 介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插入视频) 再来了解卢瑟福对科学的贡献, 贡献归纳为四条:第一条关于放射性的研究,1908 年他因放射性的研究,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第二是 1911 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什么是原子核式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 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 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模型”。 在这之前大家认同的是葡 萄干布丁模型。 什么是葡萄干布丁模型呢?是由电子的发现者汤姆孙提出:原子呈圆球 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 第三是实现了人工核反应,第四我这里专门列一条人才的培养。因为我 刚刚讲过, 作为老师卢瑟福是空前的。另外他还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正是 因为他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中性粒子的这个设想,才使得后来他的学生査 德威克,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中子,还有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是以卢瑟福的名 字来命名的。 这里有一段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伟人,而一位伟大的导 师则必然是伟人。这个是他的学生, 197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皮查对他 导师的评价。有人说, 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的话。卢瑟福 一定是第一个能够获此殊荣的人。玻尔也曾深情的称卢瑟福是他的第二个父 亲。费米说,卢瑟福在科学史上被怀念,不仅因为他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 作为教师这个字眼 最高意义上的一个教师”。他提倡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 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下面了解卢瑟福的科学精神和物理方法:首先:抓住关键问题进行一系 列准确而简单的实验。在诺贝尔化学奖受奖演说中,卢瑟福描述了他和盖革, 长时间利用低倍显微镜,在暗室中“枯燥地”计数 a 粒子击中硫化锌屏上的 闪烁次数,并与其他方法比较。这样的工作精神也导致原子有核结构的发现。 正是在这些目的明确、烦琐、单调的常规工作中,实验者的耐心和毅力导致 了辉煌的成就。 第二是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在 1929 年皇家学会,卢瑟 福曾以“理论与实验”为题说过:“每一个新的实验观察立即被抓住,以检 验它是否能被现有的理论所解释.过去十年中物理学明显的迅速发展,主 要是由于理论与实验的密切结合”。第三是他特殊的勤奋、敏锐的洞察力和 丰富伪科学直觉。他经常在头脑中灵光一现,有个什么样的物理方面的假设, 他就会要求学生在实验室中尝试着去观测,去寻找他头脑中所想象的实验现 象。这当然是基于导师有敏锐的洞察力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实验就可以实现 或者说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所以他的学生也是非常相信他。前面我们也讲过
关于中子的发现,他是曾经在给他的学生讲关于原子核结构的时候,他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认为在原子核的内部,还有一种中性粒子的存在。他说过这话时,查德威克在场。后来在实验室中,首先发现这一束不带电的粒子流的,并不是查德威克,而是小居里夫妇,居里夫妇在实验室,经常的发现一束不带电的射线,他们理所当然的把它认为是伽马射线。因为大家学习了解放射性就知道,放射线有带正电的阿尔法射线,有带负电的贝塔射线和不带电的伽马射线。但是查德威克在看到这束不带电射线的时候,就联想到导师卢瑟福曾经说过:在原子中有一种中性粒子的存在,所以查德威克就敏锐的感觉到,它有可能是他导师所说的中子流。查德威克也因为中子的发现,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下面介绍卢瑟福工作过的英国的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中心,当时世界上科学研究中心主要是集中在三个地方,一个是德国的哥廷根、一个是英国的剑桥、还有就是后面要给大家介绍的丹麦的哥本哈根。每一个科学研究中心都有它独到的地方。我们来了解一下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中心。说到剑桥,就会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中心是英国实业家、化学家卡文迪什捐资建造的,从这里走出了二十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前几任主任:它的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第二任主任是瑞利,瑞利因为发现惰性气体氩,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逊一一电子的发现者,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卢瑟福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每任主任都非常的了不起。当然麦克斯韦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麦克斯韦去世的时候还没有诺贝尔奖,麦克斯韦哪一年去世的,麦克斯韦去世的时候,正好是爱因斯坦诞生的时候一一1879年!大家如果将来有机会到英国去,一定去这个地方看一看,感受哪里独特的科学文化氛围。再来看看卢瑟福领导下的卡文迪什实验中心取得的成就,他培养的青年才俊获得了:1921年、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1927年、1935年、1948年、1951年、1978年诺贝尔物理奖;其中1951年是卢瑟福的2位学生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中子的发现者查德威克;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量子理论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丹麦的科学家玻尔,玻尔是接下来要重点介绍的物理学家。3、玻尔与哥本哈根精神玻尔一一原子物理学及量子力学奠基人,是一位丹麦的物理学家,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能够和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就只有玻尔了。玻尔到卡文迪什实验中心研修的时候正好是在卢瑟福的年代,所以卢瑟福是他的导师。当时卢瑟福提出他的原子核式模型,招致了很多物理学家的质疑。因为这样的结构用经典物理学去解释是不稳定的结构。按照经典电磁学理论,当
关于中子的发现,他是曾经在给他的学生讲关于原子核结构的时候,他讲过 这样一句话,他认为在原子核的内部,还有一种中性粒子的存在。他说过这 话时,查德威克在场。后来在实验室中,首先发现这一束不带电的粒子流的, 并不是查德威克,而是小居里夫妇,居里夫妇在实验室,经常的发现一束不 带电的射线,他们理所当然的把它认为是伽马射线。因为大家学习了解放射 性就知道,放射线有带正电的阿尔法射线,有带负电的贝塔射线和不带电的 伽马射线。但是查德威克在看到这束不带电射线的时候,就联想到导师卢瑟 福曾经说过:在原子中有一种中性粒子的存在,所以查德威克就敏锐的感觉 到,它有可能是他导师所说的中子流。查德威克也因为中子的发现,获得了 193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面介绍卢瑟福工作过的英国的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中心,当时世界 上科学研究中心主要是集中在三个地方,一个是德国的哥廷根、一个是英国 的剑桥、还有就是后面要给大家介绍的丹麦的哥本哈根。每一个科学研究中 心都有它独到的地方。 我们来了解一下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中心。说到剑桥, 就会想到徐 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 别西天的云彩.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中心是英国实业家、 化学家卡文迪什捐资建造的,从这里走出了二十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 们来看一看它的前几任主任:它的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第二任主任是瑞利, 瑞利因为发现惰性气体氩,获得了 1904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逊—— 电子的发现者,190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卢瑟福获得 1908 年诺贝尔化 学奖,每任主任都非常的了不起。当然麦克斯韦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麦克 斯韦去世的时候还没有诺贝尔奖,麦克斯韦哪一年去世的,麦克斯韦去世的 时候,正好是爱因斯坦诞生的时候——1879 年!大家如果将来有机会到英国 去,一定去这个地方看一看,感受哪里独特的科学文化氛围。再来看看卢瑟 福领导下的卡文迪什实验中心取得的成就,他培养的青年才俊获得了:1921 年、1922 年诺贝尔化学奖;1922 年诺贝尔物理奖;1927 年、1935 年、1948 年、1951 年、1978 年诺贝尔物理奖;其中 1951 年是卢瑟福的 2 位学生共同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3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中子的发现者查德威 克;192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量子理论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丹麦的 科学家玻尔,玻尔是接下来要重点介绍的物理学家。 3、玻尔与哥本哈根精神 玻尔——原子物理学及量子力学奠基人,是一位丹麦的物理学家,如果 说在 20 世纪上半叶,能够和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就只有玻尔了。玻尔到卡 文迪什实验中心研修的时候正好是在卢瑟福的年代,所以卢瑟福是他的导 师。当时卢瑟福提出他的原子核式模型,招致了很多物理学家的质疑。因为 这样的结构用经典物理学去解释是不稳定的结构。按照经典电磁学理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