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 参考答 9.A(3分)10.C(3分)11.A(3分)12.D(3分) 3.(8分) (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以我最近所 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凌嘉印、姚敬恒的,都没有靠父母的荫庇,成为儒学大师。凌嘉印 凌嘉印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得传记里。二姚敬恒亲自作传,他们三人名声并重所以没有人了解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 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他母亲一天看见他卖蚕丝,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 非常生气。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我没什么指望了。”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像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 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到:“朋友去世就这样,恐怕太过分了吧?”应潜斋长 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 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不义之财啊。”然而姚敬恒也不干拿出更多,每次等到他钱物 匮乏是才给他,至死不变。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执礼如同古代的老师弟子。姚江黄先生教诲别人很少有可意的,唯独 看见姚敬恒,答应收他为徒,说:“他是独行传中那些节操高尚,不随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姚敬恒回答道:“郑成功没多久就会 评定台湾,但是福建兵力枯竭,您怎么来保护他?”福建总督肃然点头。然而因为学习学问的缘故,他经营的生意没什么增加 收益,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无罪个被关押在牢狱,宪使看囚犯入狱,姚敬恒朗诵《大学》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岸上 都是程、张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为贫穷而死。他生平做事,只 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我在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中之后,有捡拾他的一些轶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 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李二曲这样的人。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得到。 了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 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 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奷谋。公请付其事御史 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 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 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 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 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土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 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末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格不行 格:搁置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 6 -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 分) ⑵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 分) ⑶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 分) 参考答案: 9.A(3 分) 10.C(3 分) 11.A(3 分) 12.D(3 分) 13.(8 分) ⑴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⑵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⑶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以我最近所 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凌嘉印、姚敬恒的,都没有靠父母的荫庇,成为儒学大师。凌嘉印、 凌嘉印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得传记里。二姚敬恒亲自作传,他们三人名声并重所以没有人了解。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 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他母亲一天看见他卖蚕丝,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 非常生气。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我没什么指望了。”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像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 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到:“朋友去世就这样,恐怕太过分了吧?”应潜斋长 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 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不义之财啊。”然而姚敬恒也不干拿出更多,每次等到他钱物 匮乏是才给他,至死不变。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执礼如同古代的老师弟子。姚江黄先生教诲别人很少有可意的,唯独 看见姚敬恒,答应收他为徒,说:“他是独行传中那些节操高尚,不随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姚敬恒回答道:“郑成功没多久就会 评定台湾,但是福建兵力枯竭,您怎么来保护他?”福建总督肃然点头。然而因为学习学问的缘故,他经营的生意没什么增加 收益,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无罪个被关押在牢狱,宪使看囚犯入狱,姚敬恒朗诵《大学》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岸上 都是程、张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为贫穷而死。他生平做事,只 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我在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中之后,有捡拾他的一些轶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 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李二曲这样的人。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得到。 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 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 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 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 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 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 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 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 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格.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 分)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吴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 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参考答案 4.A(3分)5.B(3分)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5分。译出大意给2 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 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 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 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 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奷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査事情真伪, 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 名被处死了。 元吴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 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 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 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吴的谋反而与元吴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 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 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 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 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 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 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 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 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 号为“文安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 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嫰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 之可茹。 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 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髙,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 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 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③,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 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曰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 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喈②日:“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宋濂窃不谓然。夫 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菱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姸于时;及夫 秋高气淸,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毎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
- 7 -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 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参考答案: 4.A(3 分) 5.B(3 分) 6.B(3 分) 7.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⑵(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5 分。 译出大意给 2 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 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 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 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 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 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 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 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 20 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 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 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 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 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 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 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 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 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 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 号为“文安”。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 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 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 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 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 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 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 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 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 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