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第一节概论 一、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 在食品的安全检测方面,我们常常会碰到“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那么什 么是“有害物质”?在自然界所有的物质中,当某物质或含有该物质的物质被按其原来的用 途正常使用时,若因该物质而导致人体生理机能、自然环境或生态平衡受破坏时则称该 物质为有害物质 从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可将有害物质分为普通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到 癌物和危险物。那么什么又是“有毒物质”呢?一般的定义为凡是以小剂量进入机体,通过 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够导致健康受损的物质。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有毒物质是相对的,剂 量决定着一种成分是否有毒,因而,一般有毒物质的毒性分级也是以中毒剂量作为基准的。 参考表141。 表141毒物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大白鼠一次口服半数致死 人一次性致死量(gkg) 量(LD0mgkg) 剧毒 0.05 高 150 0.05-0.5 中等清 50-500 0.5-5.0 低毒 500-5000 5.015 微毒 25000 >15 二、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食品中有害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生物性有害物质,如黄曲霉、李斯特菌、口蹄疫致病 南等:二是化学性有害物质,如DDT、氯丙醇、河豚毒素、重金屈、放射性元素等:三是物 理性有害物质,如金属屑、石子、动物排泄物等。这些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有:不当地使用 农药、兽药,包括施药过量、施药期不当或使用被禁药物:米自加工、贮藏或运输中的污染, 如操作 卫 杀南不合要求或贮藏方法不当等:来自特定食品加工工艺,如肉 熏烤 菜腌制等:来自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某些有害物质可能移溶到被包装的食品中:来自环 境污染物,如二恶英、多氯联苯等:以及来自食品原料中固有的天然有毒物质。 三、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总最第一的农业大国,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产品的 深加工,而农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是食品加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每年有大量农 产食品进出口贸易。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履行世贸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TBT)”和 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这使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壁垒日益突出,给我国农 水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健康,对食品 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世界各国不断降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残留限量(MRL)的 数值,这对检测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方法 一、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一)薄层色谱的原理
1 第十四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第一节 概论 一、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 在食品的安全检测方面, 我们常常会碰到“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那么什 么是“有害物质”?在自然界所有的物质中, 当某物质或含有该物质的物质被按其原来的用 途正常使用时, 若因该物质而导致人体生理机能、自然环境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时, 则称该 物质为有害物质。从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可将有害物质分为普通有害物质、有毒物质、致 癌物和危险物。那么什么又是“有毒物质”呢?一般的定义为凡是以小剂量进入机体, 通过 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够导致健康受损的物质。根据这一定义可知, 有毒物质是相对的, 剂 量决定着一种成分是否有毒, 因而, 一般有毒物质的毒性分级也是以中毒剂量作为基准的。 参考 表 14-1。 二、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食品中有害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生物性有害物质, 如黄曲霉、李斯特菌、口蹄疫致病 菌等;二是化学性有害物质, 如DDT、氯丙醇、河豚毒素、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三是物 理性有害物质, 如金属屑、石子、动物排泄物等。这些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有:不当地使用 农药、兽药, 包括施药过量、施药期不当或使用被禁药物;来自加工、贮藏或运输中的污染, 如操作不卫生、杀菌不合要求或贮藏方法不当等;来自特定食品加工工艺, 如肉类薰烤、蔬 菜腌制等;来自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某些有害物质可能移溶到被包装的食品中;来自环 境污染物,如二恶英、多氯联苯等;以及来自食品原料中固有的天然有毒物质。 三、 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总量第一的农业大国,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产品的 深加工, 而农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是食品加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 每年有大量农 产食品进出口贸易。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履行世贸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和“实 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这使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壁垒日益突出, 给我国农 水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健康, 对食品 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世界各国不断降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残留限量(MRL)的 数值, 这对检测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 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方法 一、薄层色谱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一)薄层色谱的原理 表 14-1 毒物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大白鼠一次口服半数致死 量 (LD 50 mg/kg) 人一次性致死量(g/kg) 剧毒 < 1 < 0.05 高毒 1~50 0.05~0.5 中等毒 50~500 0.5~5.0 低毒 500~5000 5.0~15 微毒 >5000 > 15
薄层色谱法属于色谱法的一种,色谱法(chromatography,.简称色谱)最初是一种分离技 术,是依靠不同的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二者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混合物达到 分离的技术,依靠该技术所得到的图(patter)称为色谱图(ch 及附剂滴 铝薄板等固相支持物 干燥后形成薄 层板,当点有样品的薄层板被放入盛有流动相的层析缸中时,在流动相沿固定相(即吸附剂) 移动的过程中,样品中不同的组分受到来自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作用力不同,致使各组分的在固 定相上迁移的速率不同。从而使得各组分被分开,被分离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不同的斑 点,斑点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来表示: 心距离/展开剂前沿到原点中心距离 定的色谱条件下,物质的Rf值是一定的,因此可以用Rf值进行定性分析。 (二)常用的固定相: 薄层分析中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硅藻土、氢氧化钙、硫酸钙等,其 中最常用的是硅胶包括普通硅胶和改性陆胶。普通硅胶的表面是极性硅醇基(一S一O州) 能与极性化合物和可极化的化合物形成氢健而表现出吸附性能。改性硅胶是采用化学方法 将有机分子以共价健连接到硅胶表面的硅醇基上,健合的有机分子带有一CN NH3或 (OH等极性基团的称为正相键合,一般用于分离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物质:键合的有机分子 带有十八烷基、辛烷基或乙基等非极性基团的称为反相键合,一般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物 质。其工作原理如图14-1。 流动相正己 演动相乙/水 SHOSIC SOH 定相普适硅、HCCH 流动相C:改性硅歌 图141.正相色谱(左)与反相色谱(右)的工作原理图 (三)常用的有机溶剂 对于有机溶剂而言,介电常数大则极性大,其在正相色谱中的洗脱能力强。表142中列 出了几种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在正相色谱中的相对洗脱能力。由于介电常数与溶剂的纯 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采用高纯度的溶剂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 使用混合溶剂的机会比使用单一溶剂的机会要多得多。 (四)吸附剂的活度级别与吸附力 含水量及Rf值的关系 物质之所以能在吸附剂(以硅胶、氧化铝或正相键合硅胶为例)的薄层上分离,是因为 吸附剂的表面及其孔隙的表面存在许多活性点,被吸附物质(极性或可极化的物质)的量及 被吸附的牢固程度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取决于活性点的强度(单位面积的表面能量)及 数目(单位质最的表面积,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含活性点的数目越多、活性点的强度俄大 则吸附剂的活度越高 即,对物质(极性或可极化的物质)的吸 能 力越强,被吸附物质的 值就越小。当此类吸附剂的含水量增加时,吸附剂的活性点被水中羟基占据的数目增多 因此,自由活性点减少,吸附剂的活度变小,吸附力也变小,于是被吸附物质的RF就变大。 因此,为了使薄层板的水分含量相对一致,使用对薄板进行活化可以使值具有较好的重
2 薄层色谱法属于色谱法的一种,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简称色谱)最初是一种分离技 术, 是依靠不同的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二者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混合物达到 分离的技术。依靠该技术所得到的谱图(pattern)称为色谱图(chromatogram)。 薄层色谱的原理是将吸附剂涂布于诸如玻璃板、铝薄板等固相支持物, 经干燥后形成薄 层板, 当点有样品的薄层板被放入盛有流动相的层析缸中时, 在流动相沿固定相(即吸附剂) 移动的过程中,样品中不同的组分受到来自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作用力不同,致使各组分的在固 定相上迁移的速率不同, 从而使得各组分被分开。被分离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不同的斑 点, 斑点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来表示: Rf = 斑点中心到原点中心距离/展开剂前沿到原点中心距离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 物质的 Rf 值是一定的, 因此可以用 Rf 值进行定性分析。 (二)常用的固定相: 薄层分析中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硅藻土、氢氧化钙、硫酸钙等, 其 中最常用的是硅胶, 包括普通硅胶和改性硅胶。普通硅胶的表面是极性硅醇基(-Si-OH), 能与极性化合物和可极化的化合物形成氢键而表现出吸附性能。改性硅胶是采用化学方法, 将有机分子以共价键连接到硅胶表面的硅醇基上, 键合的有机分子带有-CN、-NH3 或- (OH)2 等极性基团的称为正相键合, 一般用于分离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物质;键合的有机分子 带有十八烷基、辛烷基或乙基等非极性基团的称为反相键合, 一般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物 质。其工作原理如图 14-1。 图 14-1. 正相色谱(左)与反相色谱(右)的工作原理图 (三)常用的有机溶剂: 对于有机溶剂而言, 介电常数大则极性大, 其在正相色谱中的洗脱能力强。表 14-2 中列 出了几种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在正相色谱中的相对洗脱能力。由于介电常数与溶剂的纯 度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采用高纯度的溶剂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 使用混合溶剂的机会比使用单一溶剂的机会要多得多。 (四)吸附剂的活度级别与吸附力、含水量及 Rf 值的关系 物质之所以能在吸附剂(以硅胶、氧化铝或正相键合硅胶为例)的薄层上分离,是因为 吸附剂的表面及其孔隙的表面存在许多活性点,被吸附物质(极性或可极化的物质)的量及 被吸附的牢固程度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取决于活性点的强度(单位面积的表面能量)及 数目(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含活性点的数目越多、活性点的强度越大, 则吸附剂的活度越高,即,对物质(极性或可极化的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被吸附物质的 Rf 值就越小。当此类吸附剂的含水量增加时,吸附剂的活性点被水中羟基占据的数目增多, 因此,自由活性点减少,吸附剂的活度变小,吸附力也变小,于是被吸附物质的 Rf 就变大。 因此, 为了使薄层板的水分含量相对一致, 使用对薄板进行活化可以使 Rf 值具有较好的重 流动相: 正己烷 固定相: 普通硅胶 SiOH SiOH SiOH HO H3 C CH3 H HO 的 极性较大 物质 的 极性较小 物质 流动相: 乙氰/水 流动相:C18 改性硅胶 Si-O-Si-C18 Si-O-Si CH2 (CH2 ) 16CH3 CH3 - 非极性 物质 接近非极 性物质
现性。 mnn和Schodder根据氧化铝及硅胶对偶氨苯,苏丹红等染料的Rf值(分以CC 序将氧化铝及硅胶的活度分为 。活度级 为1级时表示活度最大,活度级别为V级时活度最小。表143列出了薄层吸附剂的活度级 别与含水量、吸附力及RF值的关系。 表142几种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在正相色进中洗脱能力变化趋势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介电常数(25℃)洗脱能力 正已烷 n-hexane 19 环己烷 Cyclohexane 20 装 Benzene 23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氯仿 Chloroform 4.8 乙酸乙酯 ethyl acetate 6.0 四氢呋南 Tetrahydrofuran 8.20(20℃) 二乙烷 10.6 正丁醇 n-butanol 17.8 异内 Isopropanol 18.3 丙铜 Acetone 20.7 乙醇 Ethanol 243 用 Methanol 32.6 乙氯 Acetonitrile 37.5(20C) 水 Water 甲酰胺 Formamide 110(20C) 表143硅胶、氧化铝的活度级别与含水量、吸附力及R值的关系 活度级别 含水量(%) 吸附力/R值 硅胶 氧化铝 3 6 IV 15 10 20 15 二、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一)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是气体。按固定相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气液色谱和气固色谱:按柱 内径的粗细可分为填充柱(包括柱内径为3~6mm的普通柱及柱内径大于9mm的制备柱) 和毛细管柱(柱内径小于15mm)。气相色谱仪如图141所示,由载气、调压系统、进样 系统、色谱柱、控温系统 ,检测器等组成。此处仅简介在现代分析技术中经常应用的毛细 柱气相色谱
3 现性。 Brockmamnn 和 Schodder 根据氧化铝及硅胶对偶氮苯、苏丹红等染料的 Rf 值(分以 CCl4 及 CHCl3 作展开剂)按活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将氧化铝及硅胶的活度分为 I~V 级。活度级别 为 I 级时表示活度最大,活度级别为 V 级时活度最小。表 14-3 列出了薄层吸附剂的活度级 别与含水量、吸附力及 Rf 值的关系。 二、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一)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是气体。按固定相状态的不同, 又可分为气液色谱和气固色谱;按柱 内径的粗细可分为填充柱(包括柱内径为 3~6 mm 的普通柱及柱内径大于 9 mm 的制备柱) 和毛细管柱(柱内径小于 1.5 mm)。气相色谱仪如图 14-1 所示,由载气、调压系统、进样 系统、色谱柱、控温系统、检测器等组成。此处仅简介在现代分析技术中经常应用的毛细管 柱气相色谱。 表 14-2 几种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在正相色谱中洗脱能力变化趋势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介电常数 (25 ℃) 洗脱能力 正己烷 n-hexane 1.9 环己烷 Cyclohexane 2.0 苯 Benzene 2.3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3.4 氯仿 Chloroform 4.8 乙酸乙酯 ethyl acetate 6.0 四氢呋喃 Tetrahydrofuran 8.20 (20 ℃) 二氯乙烷 Dichloroethane 10.6 正丁醇 n-butanol 17.8 异丙醇 Isopropanol 18.3 丙酮 Acetone 20.7 乙醇 Ethanol 24.3 甲醇 Methanol 32.6 乙氰 Acetonitrile 37.5 (20 ℃) 水 Water 78.5 甲酰胺 Formamide 110 (20 ℃) 表 14-3 硅胶、氧化铝的活度级别与含水量、吸附力及Rf值的关系 活度级别 含水量(%) 硅胶 氧化铝 吸附力/ Rf值 I - - II 10 3 III 12 6 IV 15 10 V 20 15 增强 吸附力减弱 Rf 值增加
搭品接日 分流器 进样口 压力表 电桥 压力调节器流量计 记录仪 分离柱 图14-2气相色谱仪组成示意图 (二)毛细管柱的选邦 气相色谱的毛细管柱的内径0.12、05mm,长30~45m,材质有铜、不锈钢、玻璃和尼 龙。毛细管柱的极性依其内表面所涂固定相的极性有极性、中性和非极性之分。柱的选择主 要考虑柱的极性应与待测物的极性相匹配。表144介绍了毛细管柱应用于部分危害物检测 的范围。另外固定相膜厚、内径及柱长也是应考虑的因素。 表144GC毛细管柱的选择与部分危害物的分析 固定相 极性 应用 二甲基聚硅氧烷 非极性胶类、烃类、杀虫剂、多氯联养类、酚 类、硫化物、调料和香精 (5%)-二苯其-(95路)-二甲基聚硅氧烷或 非极性 生物碱、药物、脂肪酸甲酯、氯代化合 (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 物痕量分析、半挥发性物质 (6)-氧丙基苯-(94)- 甲基聚硅氧烷 弱至中 芳氯物、醇类、杀虫剂、挥发性物质 极性 (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或 中极料 芳氯物、胺类、杀虫剂 (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 (1圈-氧丙苯基-(6)-二甲基聚硅氧烷 杀虫剂、除草剂、芳氯物 药物、乙 醇类、杀虫剂、笛类 (50%)-三氟丙基苯-(50%)-二甲基聚硅氧烷 极性 醛类、含氯有机物、有机磷化合物 (50%)-氰丙基苯-(50%)-二甲基聚硅氧烷 中至极 脂肪酸甲酯、醛醇乙酸酯、中性甾醇 TN0相T0辣合聚乙一糖 类、游离酸类、芳烃、香精油 健合/交联政性聚乙二醇用于碱性化合物分析 极 按类和其他碱性化合物 TPA改性聚乙二醇 极性 酸、醇、醛、酮、腈类、丙烯酸酯类 (50%)-氧丙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 极性 脂助酸甲酯顺/反同分异构体
4 图 14-2 气相色谱仪组成示意图 (二)毛细管柱的选择 气相色谱的毛细管柱的内径 0.12 ~ 0.5 mm, 长 30~45 m, 材质有铜、不锈钢、玻璃和尼 龙。毛细管柱的极性依其内表面所涂固定相的极性有极性、中性和非极性之分。柱的选择主 要考虑柱的极性应与待测物的极性相匹配。表 14-4 介绍了毛细管柱应用于部分危害物检测 的范围。另外固定相膜厚、内径及柱长也是应考虑的因素。 表 14-4 GC 毛细管柱的选择与部分危害物的分析 固定相 极性 应用 二甲基聚硅氧烷 非极性 胺类、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类、酚 类、硫化物、调料和香精 (5%)-二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 或 (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 非极性 生物碱、药物、脂肪酸甲酯、氯代化合 物痕量分析、半挥发性物质 (6%)-氰丙基苯-(94%)-二甲基聚硅氧烷 弱 至 中 极性 芳氯物、醇类、杀虫剂、挥发性物质 (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 或 (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 中极性 芳氯物、胺类、杀虫剂 (14%)-氰丙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 中极性 杀虫剂、除草剂、芳氯物 (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 中极性 药物、乙二醇类、杀虫剂、甾类 (50%)-三氟丙基苯-(50%)-二甲基聚硅氧烷 极性 醛类、含氯有机物、有机磷化合物 (50%)-氰丙基苯-(50%)-二甲基聚硅氧烷 中 至 极 性 脂肪酸甲酯、醛醇乙酸酯、中性甾醇 INNO 相(TM)键合聚乙二醇 极性 醇类、游离酸类、芳烃、香精油 键合/交联改性聚乙二醇用于碱性化合物分析 极性 胺类和其他碱性化合物 TPA 改性聚乙二醇 极性 酸、醇、醛、酮、腈类、丙烯酸酯类 (50%)-氰丙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 极性 脂肪酸甲酯顺/反同分异构体
(三)检测器的选择 检测器用于检测色谱柱流出物组成的变化。常用的GC检测器在食品有害物检测面的应 用见 14 最近有二种或几种检测 器联用的报道,这样可扩大被检测化合物的 围,降低负面的干涉.如采用DXD(肉素检测器)组合的M-200使携式气相色谱 以用一个或两个检测器通道选择性地检测芳香族和含氯化合物,大大提高了选择性和灵敏 性。 表14-5常用的GC检测器在食品有害物检测中的应用 检测器 原理 优点 缺点 氨火始 当有机物被载气带入,经火焰离简单,稳定,适于检测烃类对N、S、P有 离子化 子化,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 有机物的通用检测器 机物响应低 (FID) 两极迁移而形成信号 电子俘获 藏气酒过申离室被B放射源补 对多氯联装」 一恶英、金 检测器易污 (ECD) 用产生基流,当电负性物质俘孔 屏有机物气 电子时则基流降低,即为ECD 电负性物质的响应 于农药残留分析 氨磷检测器 改进了D,使火焰与物盐接触 对含N、P有机物响应较 淬灭* (NPD) 提高氨楼有机物灵敏度 FD高三个数量级话省于 农药残留分析 火焰光度 有机物被载气带入,经火焰离子 选择性检测器,对含S、P淬灭 (FPD) 化产生特征光谱经滤光片、光电 有机物响应较FD高三个 培增管吸收转变成信号 数量级适于农残分析 脉冲式火焰 独特脉冲火焰改进FPD,原理同 对含S、P的农药和有机 价格昂贵 光度(PFPD FPD 锡等化合物比FPD具有 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火焰型检测器有易灭火和易淬灭的缺点。前者指进样体积大时引起缺氧产生灭火,后者指选择型检测器当 其它杂质较多时,引起被检测的信号减弱或消失。 (四)气相色谱法的注意要点 1.载气:应是化学惰性气体,最常用的载气有氨气、氢气、氮气。高纯度的载气对于 保护毛细管柱免受伤害是很重要的。对于氢气和氢气的纯度要求达到99.999%~99.9999%, 即使采用最高纯度的载气,也要求通过去氧处理。高纯度的氢气和氢气价格很贵,因此可以 采用普通纯度的气体(99.995%)与串连载气净化器相结合的方式来降低分析成本。氨气不 可用于毛细管柱,只用于填充柱。应根据检测器的要求来选择载气。 2,柱端压力差:色谱柱两端的压力差是很重要的。通常色谱柱的出口端压力(D,)是 大气压,而载气入口端的压力(p 般维持在2-3个大气压。压力差过大或过小都会 物质的分离效率,对于一般的分 工作只采用附于载气钢瓶上的压力调节计就可以,但对 精细的分析则要求准确的辅助压力计。 3.柱温控制:好的气相色谱仪有单独的色谱柱加热源。当待测混合物的组分少,沸程
5 (三)检测器的选择 检测器用于检测色谱柱流出物组成的变化。常用的 GC 检测器在食品有害物检测面的应 用见表 14-5。另外,最近有二种或几种检测器联用的报道,这样可扩大被检测化合物的范 围,降低负面的干涉。如采用 FID/XSD(卤素检测器)组合的 FM-2000 便携式气相色谱可 以用一个或两个检测器通道选择性地检测芳香族和含氯化合物,大大提高了选择性和灵敏 性。 表 14-5 常用的 GC 检测器在食品有害物检测中的应用 检测器 原理 优点 缺点 氢火焰 离子化 (FID) 当有机物被载气带入, 经火焰离 子化,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 两极迁移而形成信号 简单,稳定, 适于检测烃类 有机物的通用检测器 对 N、S、P 有 机物响应低 电子俘获 (ECD) 载气通过电离室被β放射源作 用产生基流,当电负性物质俘获 电子时则基流降低,即为 ECD 对 电负性物质的响应 对多氯联苯、二恶英、金 属有机物等电负性物质具 高灵敏度和选择性,适宜 于农药残留分析 检测器易污 染 氮磷检测器 (NPD) 改进了 FID,使火焰与铷盐接触, 提高氮磷有机物灵敏度 对含 N、P 有机物响应较 FID高三个数量级,适宜于 农药残留分析 淬灭* 火焰光度 (FPD) 有机物被载气带入,经火焰离子 化产生特征光谱,经滤光片、光电 培增管吸收转变成信号 选择性检测器,对含 S、P 有机物响应较 FID 高三个 数量级,适于农残分析 淬灭* 脉冲式火焰 光度 (PFPD) 独特脉冲火焰改进 FPD,原理同 FPD 对含 S、P 的农药和有机 锡等化合物比 FPD 具有 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价格昂贵 *火焰型检测器有易灭火和易淬灭的缺点。前者指进样体积大时引起缺氧产生灭火,后者指选择型检测器当 其它杂质较多时,引起被检测的信号减弱或消失。 (四)气相色谱法的注意要点 1. 载气:应是化学惰性气体, 最常用的载气有氦气、氢气、氮气。高纯度的载气对于 保护毛细管柱免受伤害是很重要的。对于氦气和氢气的纯度要求达到 99.999%~99.9999%, 即使采用最高纯度的载气, 也要求通过去氧处理。高纯度的氦气和氢气价格很贵, 因此可以 采用普通纯度的气体(99.995%)与串连载气净化器相结合的方式来降低分析成本。氮气不 可用于毛细管柱, 只用于填充柱。 应根据检测器的要求来选择载气。 2. 柱端压力差:色谱柱两端的压力差是很重要的。通常色谱柱的出口端压力(p1)是 大气压, 而载气入口端的压力(p2)一般维持在 2~3 个大气压。压力差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 物质的分离效率。对于一般的分析工作只采用附于载气钢瓶上的压力调节计就可以, 但对于 精细的分析则要求准确的辅助压力计。 3. 柱温控制:好的气相色谱仪有单独的色谱柱加热源。当待测混合物的组分少, 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