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例3、0.056×0.15=0.0084 例4、18.5×2.4=4.5(吨)内容来自 inheedu 0.15在点小数点时,乘得 0.15验×0.056的积和小数位数不够 90的,要在前面用0补答:九月份产奶4.5吨 56 算 足 0.00840 0.00840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素质教育 1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四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和保留几位小数的方法,本节课在前面知识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不管从教材的逻辑安排还是孩子的知识准备,都已经很充分了。 教材通过一个科学事实(人与狗的嗅觉细胞数的比较),引出估算狗大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的小数乘法,让孩子们 算并保留一位小数,从而引出积的近似数的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让孩子们经历迁移的方法来体会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培养孩子们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设与生成]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1.口算 0.7×0.50.21×0.81.25×80.25×0.4 0.4×0.40.89×1 1.8×0.51-0.82 在表上填上合适的数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整数 1.283 5.904 2.876 3.导入新课 师: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 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最近发展区,通过口算和保留一定位数的小数这两块复习,可 以训练孩子们的口算技能和唤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为求积的近似数进行正迁移
36 较 复 杂 的 小 数 乘 法 例 3、0.056×0.15=0.0084 例 4、18.5×2.4=44.5(吨) 内容来自 inheedu 0.056 0.15 在点小数点时,乘得 × 0.15 验 ×0.056 的积和小数位数不够 2 80 90 的,要在前面用 0 补 答:九月份产奶 44.5 吨 5 6 算 75 足。 0.00840 0.00840 当乘数比 1 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 1 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素质教育 1 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 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0 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四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和保留几位小数的方法,本节课在前面知识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不管从教材的逻辑安排还是孩子的知识准备,都已经很充分了。 教材通过一个科学事实(人与狗的嗅觉细胞数的比较),引出估算狗大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的小数乘法,让孩子们 计算并保留一位小数,从而引出积的近似数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 让孩子们经历迁移的方法来体会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培养孩子们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设与生成] 教 学 预 设 课堂生成 一、 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1.口算 0.7×0.5 0.21×0.8 1.25×8 0.25×0.4 0.4×0.4 0.89×1 1.8×0.5 1-0.82 2.在表上填上合适的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整数 1.283 5.904 2.876 3.导入新课 师: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 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最近发展区,通过口算和保留一定位数的小数这两块复习,可 以训练孩子们的口算技能和唤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为求积的近似数进行正迁移
探索情境问题,形成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创设情境问题,并理解题意 [多媒体展示:人与狗的嗅觉细胞介绍情境动画,引出情境问题]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题,并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学情预设:情境问题的已知和所求的问题都很明朗,只要能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 算即可 师:为什么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而不写出精确数呢? 设计意图:当我们对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只需知道大致的数据时,可以估计或求出精确数再 保留省略一定位数的小数即可,引导孩子们形成生活中很多时候不一定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能 精确的计算出结果时,只要知道近似的结果就可以了 2.自主学习,探索求积的近似数(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解决 (孩子们列式并自主尝试计算和求出近似数) 学情预设:这里很多孩子都能根据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求出积的近数,但有部分学生由于前 面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会有一些问题,这里老师要注意巡视并预测有困难的孩子,从而进行个别 指导。 师:谁来说说,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在全班共同读题并理解题意后,再独立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运用提高 1.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组织:①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练习 ②全班校对,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数] 2.填一填 ①4.3×0.31的积是(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②两个因数的积是1.259,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3.判一判 ①1.36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1.3 ②1.015保留一位小数后可以写成1.0,也可以写成1。 4.思考: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14,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 四、总结下课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积的近似数 1.课堂作业本 0.49×45≈ (亿个) 教学反思:
37 二、探索情境问题,形成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1.创设情境问题,并理解题意 [多媒体展示:人与狗的嗅觉细胞介绍情境动画,引出情境问题]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 0.049 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 45 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题,并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学情预设:情境问题的已知和所求的问题都很明朗,只要能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 算即可。 师:为什么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而不写出精确数呢? 设计意图:当我们对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只需知道大致的数据时,可以估计或求出精确数再 保留省略一定位数的小数即可,引导孩子们形成生活中很多时候不一定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能 精确的计算出结果时,只要知道近似的结果就可以了。 2.自主学习,探索求积的近似数(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解决。 (孩子们列式并自主尝试计算和求出近似数) 学情预设:这里很多孩子都能根据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求出积的近数,但有部分学生由于前 面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会有一些问题,这里老师要注意巡视并预测有困难的孩子,从而进行个别 指导。 师:谁来说说,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在全班共同读题并理解题意后,再独立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运用提高 1.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组织:①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练习 ②全班校对,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数] 2.填一填 ①4.3×0.31 的积是(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②两个因数的积是 1.259,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3.判一判 ①1.36 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 1.3 ②1.015 保留一位小数后可以写成 1.0,也可以写成 1。 4.思考: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 14,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 四、总结下课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0.49×45≈ (亿个) 课后作业: 1.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1小数乘法:连乘、乘加、乘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九册数学—一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乘加乘减》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乘加乘减》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更复杂计算做准备。为 此,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我教学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结构等实际状况,重视过程教学和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出发,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识 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看、找、想、算的过程中学习 本课的知识点,达到教学的目标,具体体现以下几点: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2、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练习中升华。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理解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使学生认识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方法。 教材难点是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操作法, 发现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法。我重视观察,比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应 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环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铺路搭桥,兴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让学生填写书中的表格 因数1.21.021.0021.0002 因数0.40.40.40.4 积 谁能说说,在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充分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随之发 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规律。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巧妙设疑 同学们请看15×4×2=多少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成1.5×0.4×0.2,你会做吗?通过变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 悉的问题入手,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通过自主探究, 来理解小数连乘的意义,理解掌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第三环节,操作观察,发现规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还可以用别的方 法计算吗?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么意思呢? 你能说出下列算式表示什么?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结:
38 1 小数乘法:连乘、乘加、乘减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九册数学---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 乘加 乘减》。 一、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 乘加 乘减》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更复杂计算做准备。为 此,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我教学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结构等实际状况,重视过程教学和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出发,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识。 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看、找、想、算的过程中学习 本课的知识点,达到教学的目标,具体体现以下几点: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2、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练习中升华。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连乘 乘加 乘减》的意义,理解掌握《连乘 乘加 乘减》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使学生认识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连乘 乘加 乘减》的意义,掌握小数《连乘 乘加 乘减》的计算 方法。 教材难点是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操作法, 发现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法。我重视观察,比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应 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环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铺路搭桥,兴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让学生填写书中的表格 因数 1.2 1.02 1.002 1.0002 因数 0.4 0.4 0.4 0.4 积 谁能说说,在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充分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随之发 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规律。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巧妙设疑。 同学们请看 15×4×2=多少 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成 1.5×0.4×0.2,你会做吗?通过变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 悉的问题入手,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通过自主探究, 来理解小数连乘的意义,理解掌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第三环节,操作观察,发现规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3×0.2=0.26 0.26×1.1=0.286 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还可以用别的方 法计算吗?1.3 乘以 0.2 再乘以 1.1 表示什么意思呢? 你能说出下列算式表示什么?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结:
小数连乘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连乘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相同?(小数连乘的意义与整数连乘的意义相同。) 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采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 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填空,并讲出道理。 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观察以上题,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 关,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积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和 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通过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 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阅读书本,质疑问难: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体系,我让学生阅读9页的 内容,提出尚存的疑虑,做到及时反馈。 五、巧设练习,发展智能 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征,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 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3.6×1.22.37×1.02×0.1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0.017×2.1×0.00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察:积的小数位数是多少位?为什么?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计算的结果,小数部 分的位数.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 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体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 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 1小数乘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说课稿 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12页的例8及有关练习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O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
39 小数连乘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连乘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相同?(小数连乘的意义与整数连乘的意义相同。) 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采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 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填空,并讲出道理。 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观察以上题,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 关,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积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和 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通过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 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阅读书本,质疑问难: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体系,我让学生阅读 9 页的 内容,提出尚存的疑虑,做到及时反馈。 五、巧设练习,发展智能: 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征,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 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 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察:积的小数位数是多少位?为什么?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计算的结果,小数部 分的位数.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 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体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 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 1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说课稿 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 12 页的例 8 及有关练习。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
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 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 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 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 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 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01.2×0.7 (0.8×0.5)×0.40.8×(0.5×04) (24+36)×0.50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40 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 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 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 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 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 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 25× 95× 4 25× 32 4× 48+6× 48 102× 56 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出示教材 P.9 页的 3 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 1.2○1.2× 0.7 ( 0.8× 0.5)× 0.4○0.8× (0.5× 0.4) (2.4+3.6)× 0.5○2.4× 0.5+3.6× 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 8 第(1)题:0.25× 4.7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