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到目前为止,这当然还只不过是一种印象,我 也并不想过份地强调。但我觉得有理由将它做为一种假设提出 来,以便接受验证,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本书从第三章到第七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本书自始至 终,都在阐述动机理论。这种理论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于1942 年首次向一个精神分析学会提出,当时,它试图将我在弗洛伊德, 阿德勒,荣格,D.M,利维,弗洛姆,霍妮和戈尔德斯坦等人的理论 中所看到的片面真理纳入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我从自已零零星 星的治疗经验中得知,上述每-…个论者都有正确的时候,都能对 些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我要提的问题实际上是临床方面的,哪 一种早期的剥夺造成了神经病?哪一种心理医学可以治愈神经病? 什么样的预防措施能够防北神经病?对各种心理医学的需要有哪 些轻重缀急?哪些是最有效的?哪些是最基本的? 如果说这种理论从临床的、社会的、人学的角度来看颇为成 功,但从实验室和实验的角度来看则不甚成功,那是一点不错的。 它同大多数人的个人经验极为吻合,并向他们提供了一种有结构 的理论,这种理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的内心生活。在大 多数人看来,它具有一种直接的、亲身的、主观的可信性。然而,它 却仍然缺乏实验的检验和证实。我尚未想出适当的办法在实验室 中对它进行检验。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332)将这种动机理论用到了工业环境 中,从而部分地解开了这个谜。他不仅发觉这种理论对整理资料 和观察结果极为有用,还发觉这些资料反过来也可以做为确证和 核实这种理论的原始资料。现在,正是从这一领域,而不是从实验 室中,取得了经验性的证据。(书目中包括了选择出来的一部分这 类报告。) 我从这里以及从生活的其它领域所提供的确证中,得到了以
下教益:当我们谈到人类的需要时,我们所谈到的是他们生活的本 质。我又怎么能够设想将这种本质放在某个动物实验室中或者某 种试管状态中进行检验呢?显然,它需要的是整体的人在社会环境 中的生活情况。只有从这里才能得到证实或者否定。 第四章来源于临床治疗,这一点从它只重视神经病的致病因 素,而不重视不会给心理治疗专家惹麻烦的动机上也可以看出。不 惹麻烦的动机很多,其中有惰性和懒惰,感官享受,对感宜刺澉和 活动的需要,单纯的生活热情或者缺乏生活热情,热中于希望或者 易于失望,在恐惧、焦灼、恩乏的情况下或多或少地易于退化,等 等,更不必提那些同时也是促动因素的人类最崇高的价值:美,真 理,美德,成就,正义,秩序,一致,和谐等等。 这些对于第三、四章的必要补充在我的下列论著中得到了探 讨:《存在心理学初探之(295)的第三、四,五章中,在《良好精神的管 理>(291)中有关低级牢骚、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的章节中;以及在 《超越性动机理论:价值生活的生物学基础(314)。 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 成长,自我实现,追求健康,寻找自我和独立,渴望达到尽善尽美 (以及对“向上”努力的其它说法),这一切现在都应该被当做一种 广泛的,也许还是普遍的人类趋势而毫无疑问地接受下来。 然面,其它退化、恐惧、自我菱缩的趋势也并非不存在,只是当 我们(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陶醉在“个性的成长”之中时,很 容易将它们忘记了。我认为,预防这种幻觉的一个必要措施,是全 面地了解一下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我们必须懂得,很多人 做出的选择不但不明智,而且简直糟糕得很;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 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 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棋(314),我们都毫无例外地对真理、 8
美、美德怀有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对它们既爱又怕(295).对人本 主义心理学家来说,弗洛伊德的著作仍然是必读书(读他的事实, 而不是他的玄学)。我也乐于推荐一本霍加特的极其敏锐的著作 (196),这本论著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满怀同情地理解他所描写的那 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理解他们之所以会被粗俗、琐碎、低劣、虚假 的东西所吸引。 第四章和题为“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的第六章,在我看来 构成了一个人类内在价值系统和利益系统的基础,这些价值和利 益本身就是自身意义的明证,无须进一步证实。它们从本质上来 说是美好的和理想的。这是一个分层次的价值系统,是存在于人 性的本质之中的。它们不仅是全人类都需要和渴望的,从必须用 它们来避免一般疾病和心理病变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用另外一些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说这些需要和超 越性需要(314)同时也是内在的强化因素和无条件的刺激因素,可 以用来作为基础将各种工具性学习和适应建立起来。也就是说, 为了获得这些内在的利益,动物和人类都愿意学习儿乎所有能使 它们得到这些终极利益的东西。 尽管在此由于篇幅的限制而无法进一步发挥这个观点,我却 不能不提到,将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不光看作是需要, 同时也看作是权利,这既合情合理又颇有益处。.既然承认人有权 成为人,就如同猫有权成为猫一样,那么这一点就是不言而喻的 了。要想具有完整的人性,这些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则必须得到满 足,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天赋权利。 这种分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系统,从另一个方面 来说也对我有帮助。我觉得它就象一盘大杂烩,人们可以根据各自 6
不同的胃口和口味从中挑选。也就是说,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时,也要考虑到判断者的性格因素。他会依照已被自已普遍化了 的乐现主义和悲观主义,从中选择出某些动机,并将行为归因于这 些动机我发觉,人们今天往往都会做出后一种选择,即选择悲观的 动机。这种情况生得太频繁了,我都觉得有必要将这种现象称为 “对动机的贬低”。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在解释中宁肯选择低级带要 而不愿选择中级需要,宁肯选择中级需要而不愿选择高级箭要的 倾向。宁肯选择的是纯粹物质主义的动机,而不是杜会性的动机或 者超越性动机,也不是三者的混合物。它是一种安想狂似的猪疑,是 一种对人性的贬低。这种情况我常常见到,但据我所知,对此还没 有较为充分的描述。我认为,任何完整的动机理论都必须包括这 一额外的变壁。 当然,研究思想史的人肯定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中 轻而易举地找出许许多多这方面的例子,既有拾高人类动机的普 遍倾向,也有贬低人类动机的普遍倾向。在目前,我们文化中的倾 向显然是普遍地贬低。为了达到解释的目的,低级需要被严重地 滥用,高级需要和超越性儒要则很少有人问津。在我看来,这种倾 向的根据是先入之见,而决不是经验性的事实。我发现,高级需要 和超越性需要的决定作用比我的病人自已所认为的要大得多,比 当代的知识界人士所敢于承认的也要大得多。很明显,这是一个 经验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同样也很明显,这一问题极为重要,所以 决不能让某个派系或内部巢团来自行解决。 在论述满足理论的第五章中,我增加了一节与满足的病 理学有关的内容。人们在达到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之后,自然 会以为能带来幸福,但随之而来的竞可能是病态的结果,这在 15或者20年之前,我们自然是不会有思想准备的。我们从王尔
德①身上吸取的教训是,必须著惕我们自已的感望一一因为我们 的愿望得到满足时往往会发生悲刷。看来这种事在任何一个动机 子次上都会发生,无论是在物质的,人际的,或者是超验的层次上。 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中得知,对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其 本身并不能自动地生出一个可以寄托信仰,可以为之献身的价值 系统来。恰恰相反,我们发现,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倒是有可能产 生厌倦,无目的,无法无天之类的后果。我们显然只有在为我们所 缺乏的事物而奋斗时,在希望得到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在我们将 自己的力量积蓄起来以便为满足这种愿望而奋斗时,才会把自己 的各种本领都最大限度地施展出来。结果证明,满足的状态并不一 定能确保一种幸福愉快,称心如意的状态。它是一种未决状态,既 能解决问题又会产生问题。 这个发现的含意是,对于有意义的生活,许多人能想象得出的 唯一定义就是“缺乏某种不可缺少的东西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但 我们知道,对于自我实现的人来说,即使他们的所有基本需要都业 已满足,他们也会觉得生活甚至更为丰富,更有意义,因为他们 可以说是生活在存在的王国中(295)。因此,那种对于有意义生活 的流传甚广的普通看法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或者至少也是一 种不成熟的看法。 对于我所说的牢骚理论(Grumble Theory),现在有了越来 越多的认识(291),这对我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简而言之,我所 观察到的需要的满足只能产生短暂的幸福,这种幸福又会趋于被 另一种(希望是)更高级的不满所接替。人类想得到永久幸福的希 望看来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当然,幸福的确降临过,是实实在 @主尔德(Osear Wilde)一1856-1900)英国唯美主义作家,以其放满不料 的生活方式著称,曾因同性恋放判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