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的职能、财 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财政监督 等基本内容,在进一步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髙理解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应重点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并理解好 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从而全面理解财 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什么是财政(2学时) 财政的产生 财政既是分配范畴,又是历史范畴。财政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财政产生 的社会政治条件,即只有在国家产生后,财政分配才能从一般的经济分配中独立 出来,才有了独立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再分配。 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分工和交换 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不存在单独的为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而进行再分配,所以不会有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存在。在原始社 会里没有独立意义的财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与此相适应,出现了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对 立。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加剧,区别于氏族公社的根本标志 公共权力最终产生了,即产生了国家。 在私有制社会里,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不直接从事生产劳 动,因此,它必须凭借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 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样就从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离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 与的社会产品分配,这就是国家财政。可见,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 《财政学》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的职能、财 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财政监督 等基本内容,在进一步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高理解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 (4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应重点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并理解好 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从而全面理解财 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 什么是财政(2 学时)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既是分配范畴,又是历史范畴。财政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财政产生 的社会政治条件,即只有在国家产生后,财政分配才能从一般的经济分配中独立 出来,才有了独立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再分配。 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分工和交换, 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不存在单独的为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而进行再分配,所以不会有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存在。在原始社 会里没有独立意义的财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与此相适应,出现了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对 立。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加剧,区别于氏族公社的根本标志— —公共权力最终产生了,即产生了国家。 在私有制社会里,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不直接从事生产劳 动,因此,它必须凭借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 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样就从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离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 与的社会产品分配,这就是国家财政。可见,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分配,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统一。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国家职能的扩展, 财政本身也不断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国家的性质、职98不同,财政分配范围、财政的职能,以及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 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财政构成要素分析 财政构成要素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财政分配的主体、客体及目的三个方面 )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政分配以国家分配为前提,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国家直接决定着 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 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3.国家的职能决定财政分配的范围。国家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财政的财力保证, 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资金的流向及其数量 (二)财政分配的客体 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剩余产品。理论上,只有剩余产品才可能而且需要从 一般分配中独立出来,形成一种超越生产单位和个人以外的特殊分配,而且剩余 产品的数量也决定了财政分配的数量界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 践上,构成各国财政收入的主体的流转税和公司税,直接来源于企业所创造的剩 余产品价值。但从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财政分配的对象要宽得多,往年累积的 社会财富和当年创造的社会产品均可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 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有:(1)保证执行 国家职能的需要,(2)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 一些需要。(3)大型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基础产业,如邮政、电讯、民航、铁路、 公路、煤气、电力、钢铁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
2 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分配,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统一。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国家职能的扩展, 财政本身也不断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国家的性质、职 98 不同,财政分配范围、财政的职能,以及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 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二、财政构成要素分析 财政构成要素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财政分配的主体、客体及目的三个方面。 (一)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政分配以国家分配为前提,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国家直接决定着 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3.国家的职能决定财政分配的范围。国家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财政的财力保证, 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资金的流向及其数量。 (二)财政分配的客体 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剩余产品。理论上,只有剩余产品才可能而且需要从 一般分配中独立出来,形成一种超越生产单位和个人以外的特殊分配,而且剩余 产品的数量也决定了财政分配的数量界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 践上,构成各国财政收入的主体的流转税和公司税,直接来源于企业所创造的剩 余产品价值。但从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财政分配的对象要宽得多,往年累积的 社会财富和当年创造的社会产品均可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 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有:(1)保证执行 国家职能的需要,(2)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 一些需要。(3)大型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基础产业,如邮政、电讯、民航、铁路、 公路、煤气、电力、钢铁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
第二节市场与财政(2学时) 公共产品的界定 早在1739年,休谟就提出一个公共产品的直观概念。萨缪尔逊在一篇论文中 给出一个关于纯粹公共产品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纯粹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 即“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式给出了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称,具有以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而不能将其分 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或集团消费。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某个人或集团对 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 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这里 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本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边 际成本为零。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即提供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 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一)市场缺陷 外在性。根据向外施加的是损害还是利益,把外在性分为消极的(负的)外 在性和积极性(正的)外在性。一般所说的外在性是指消极的外在性。 2.不完全竞争。对形成的自然垄断,如不加以适当的限制,就会阻碍市场经 济机制的有效运作 3.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价格和利率的扭曲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4.分配不平等。有效率的市场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平等。 (二)政府失败 1.决策失误。由于公共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真实信息获取的困难,常常导致 政府的决策失误。2低效率。政府具有非盈利的特点。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中,其 成本和收入的性质及其关系不同于企业。这是导致政府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三)市场缺陷与政府活动有效区事实上,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 制常常起到比政府更好的作用。改革的现实,使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 路,使市场成都市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角,这是改革历史的一大进步。如果将市场
3 第二节 市场与财政 (2 学时) 一、公共产品的界定 早在 1739 年,休谟就提出一个公共产品的直观概念。萨缪尔逊在一篇论文中 给出一个关于纯粹公共产品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纯粹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 即“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式给出了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称,具有以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而不能将其分 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或集团消费。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某个人或集团对 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 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这里 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本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边 际成本为零。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即提供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 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一)市场缺陷 1.外在性。根据向外施加的是损害还是利益,把外在性分为消极的(负的)外 在性和积极性(正的)外在性。一般所说的外在性是指消极的外在性。 2.不完全竞争。对形成的自然垄断,如不加以适当的限制,就会阻碍市场经 济机制的有效运作。 3.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价格和利率的扭曲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4.分配不平等。有效率的市场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平等。 (二)政府失败 1.决策失误。由于公共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真实信息获取的困难,常常导致 政府的决策失误。2.低效率。政府具有非盈利的特点。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中,其 成本和收入的性质及其关系不同于企业。这是导致政府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三)市场缺陷与政府活动有效区事实上,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 制常常起到比政府更好的作用。改革的现实,使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 路,使市场成都市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角,这是改革历史的一大进步。如果将市场
与政府的经济活动做一全面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政府失灵的领域,恰是市场大 有作为的领域,而市场的缺陷又恰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有效区。 复习与思考 1.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说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3.怎样理解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怎样理解财政分配的目的。 第二章财政的职能(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要求着重掌握财政职能的具体内容,理解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特别是公平与效率原则如何在财政分配中得以贯彻。 第一节财政职能的内涵(0.6学时)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 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财政具 有三种职能。(1)分配资金的职能。(2)调节经济的职能。(3)监督管理职能。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就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国家财政的职能。,近年来,我国学 术界普遍重视财政职能的研究,将其概括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调节收 入分配职能;财政保持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0.5学时) 、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 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 资源置职能的内容
4 与政府的经济活动做一全面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政府失灵的领域,恰是市场大 有作为的领域,而市场的缺陷又恰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有效区。 复习与思考: 1.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说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3.怎样理解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4.怎样理解财政分配的目的。 第二章 财政的职能(3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要求着重掌握财政职能的具体内容,理解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特别是公平与效率原则如何在财政分配中得以贯彻。 第一节 财政职能的内涵(0.6 学时)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 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财政具 有三种职能。(1)分配资金的职能。(2)调节经济的职能。(3)监督管理职能。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就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国家财政的职能。, 近年来,我国学 术界普遍重视财政职能的研究,将其概括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调节收 入分配职能;财政保持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节 资源配置职能 (0.5 学时)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 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 二、资源置职能的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3.调 节资源在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政府部门的内部资源配置。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0.7学时)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是指合理的收入分配,即正确调节了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 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实现了收入公平的分配。收入分配通常 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在我国,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个国 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扣除在生产中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即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之后,通过 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富分配格局。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 制如何,其国民收入分配都必须经过初次分配和若干次再分配等层次,简称国民 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其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通常是指在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早之间进行的分配;而再次分配则是指在国民收入初次 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各种分配。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收支活动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重要环节。它即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活动,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1.通过税收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通过税收调节居民个人收入的水平。3.改 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和能力。 第四节经济稳定职能(0.6学时) 、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它是指有能力且 原意工作的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做。第二,物价水平稳定。第三,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财政的自动稳定 制度,实现稳定目标。3.处理好经济稳定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5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3.调 节资源在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政府部门的内部资源配置。 第三节 收入分配职能 (0.7 学时)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是指合理的收入分配,即正确调节了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 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实现了收入公平的分配。 收入分配通常 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在我国,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个国 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扣除在生产中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即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之后,通过 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富分配格局。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 制如何,其国民收入分配都必须经过初次分配和若干次再分配等层次,简称国民 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其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通常是指在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早之间进行的分配;而再次分配则是指在国民收入初次 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各种分配。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收支活动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重要环节。它即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活动,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1.通过税收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通过税收调节居民个人收入的水平。3.改 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和能力。 第四节 经济稳定职能 (0.6 学时)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它是指有能力且 原意工作的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做。第二,物价水平稳定。第三,国际收支平衡。 二、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财政的自动稳定 制度,实现稳定目标。3.处理好经济稳定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