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调节。 本章的重点: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构件和等效动力学模型 的概念: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本章的难点:计算飞轮转动惯量时最大盈亏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选择6学时) (一)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与分析实验(2学时,验证) 1.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构件与运动刷的实际结构及其表示方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机器的机构中简化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 3.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 4.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5.巩固课堂教学中关于机构组成的理论知识。 (二)回转件的动平衡(1学时,综合) 1.巩固回转构件动平衡的理论知识: 2.了解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3.熟习动平衡机及对回转构件进行动平衡的调节方法 (三)四杆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动态分析实验(1学时,综合) 1.了解机构构件位移、速度、角速度测定方法: 2.了解速度传感器、时标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3.通过比较理论运动线图与实测运动线图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增加对速度、加速度 的感性认识 (四)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2学时,验证)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建立变位法和加工变位齿轮的概念,分析和比较标准齿轮、正变位和负变位齿轮的 异同。 四、建议教学进度 内容 讲 课课堂研讨与工程范】 实验上机小计 习 题例演示 理论数学 1绪论 0.5 0.5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材 4 5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3 1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5 05 5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5 0.5 6机械的平衡 3 3 7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45 05
18 算;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调节。 本章的重点: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构件和等效动力学模型 的概念;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本章的难点:计算飞轮转动惯量时最大盈亏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选择 6 学时) (一)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与分析实验(2 学时,验证) 1.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构件与运动副的实际结构及其表示方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机器的机构中简化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 3.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 4.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5.巩固课堂教学中关于机构组成的理论知识。 (二)回转件的动平衡(1 学时,综合) 1.巩固回转构件动平衡的理论知识; 2.了解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3.熟习动平衡机及对回转构件进行动平衡的调节方法。 (三)四杆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动态分析实验(1 学时,综合) 1.了解机构构件位移、速度、角速度测定方法; 2.了解速度传感器、时标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3.通过比较理论运动线图与实测运动线图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增加对速度、加速度 的感性认识。 (四)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2 学时,验证)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建立变位法和加工变位齿轮的概念,分析和比较标准齿轮、正变位和负变位齿轮的 异同。 四、建议教学进度 内容 讲 课 课堂研讨与 习 题 工 程 范 例 演 示 实 验 上 机 小 计 理论教学 1 绪论 0.5 0.5 1 2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4 1 5 3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3 1 4 4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5 0.5 2 5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5 0.5 2 6 机械的平衡 3 3 7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4.5 1 0.5 6
内容 进 课 课堂研讨与工程范 避例演示 实验上机小计 8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4.5 0.5 6 9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1 12 10轮系及其设计 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合1计 40.5 1.5 50 实验教学 1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与分析实验 2回转件的动平衡 3四杆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动态 分析实验 4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共计 6 5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注重工程项目的引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辅以在任务驱动 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设置专门的时间,以激发学 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作业的数量按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听课时间之比为1:1安排,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设计计算及实践制作方面的内容,通过实际制作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应 用,提高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技能。对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 课内讲评作业, 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用图解法进行连杆机构的设计、 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内容要做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实验课的学时数 不能少于表中规定的时数。在条件具备情况下,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程案例教 学、工程实践项目引入等创新手段教学。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张春林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有出版社,2013。 参考书:(1)孙恒、陈作模、葛文杰等主编,机械原理(第八版),高等教有出版社,2013. (2)孙恒、陈作模、葛文杰等主编,机械原理教学指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3。 (3)申永胜等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占10%,课堂表现10%,实验成绩10%
19 内容 讲 课 课堂研讨与 习 题 工 程 范 例 演 示 实 验 上 机 小 计 8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4.5 1 0.5 6 9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1 1 12 10 轮系及其设计 5 1 6 11 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2 1 3 合计 40.5 8 1.5 50 实验教学 1 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与分析实验 2 2 2 回转件的动平衡 1 1 3 四杆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动态 分析实验 1 1 4 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2 2 共计 6 5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注重工程项目的引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辅以在任务驱动 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设置专门的时间,以激发学 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作业的数量按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听课时间之比为 1:1 安排,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设计计算及实践制作方面的内容,通过实际制作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应 用,提高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技能。对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 课内讲评作业。 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用图解法进行连杆机构的设计、 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内容要做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实验课的学时数 不能少于表中规定的时数。在条件具备情况下,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程案例教 学、工程实践项目引入等创新手段教学。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张春林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书:(1) 孙恒、陈作模、葛文杰等主编,机械原理(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孙恒、陈作模、葛文杰等主编,机械原理教学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申永胜等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平时作业占 10%,课堂表现 10%,实验成绩 10%
考试方式可采取闭卷、实践表现(含实验、作业、出勤率)项目全程考核或其它灵活方 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并鼓励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八、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毕业要求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指标燕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14 现(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课堂研讨) 作业、课堂研讨) 占20%、总分90分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2-7 现(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课堂研讨) 作业、课堂研讨),实验成绩 占20%、实验成绩10%,总分100分 期末老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3-5 现(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课堂研讨) 作业、课堂研讨),实验成绩 占20%、实验成绩10%,总分100分 41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占10%,总分10分 九、课程中英文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主 干技术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 设计的初步能力。 机械原理是研究有关机械基本理论的课程,其研究对象为机械。主要研究内容是机构 即研究机构的种类、机构的组成、机构的分析、机构的运动、机构的受力、机构的设计以及 机构系统的设计等内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设计各类机械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Mechanical Theory is a basic main technology course of enginery professions(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andautomation,vehicle engineringetc)It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raining studentsmechanical integrated desig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It makes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skills on dynamics of machine,thecommon mechanism analysis and synthesis methods,and the preliminary ability of the mechanical system movement scheme desig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course is the theory of machinery aiming at mechanisms.It involves types and structure of mechanisms,mechanics analysis,motion analysis,force analysis, synthesis and design of mechanism system.Its purpose is to lay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machine design
20 考试方式可采取闭卷、实践表现(含实验、作业、出勤率)项目全程考核或其它灵活方 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并鼓励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八、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1-4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 现(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作业、课堂研讨)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课堂研讨) 占 20%、总分 90 分 2-7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 现(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作业、课堂研讨),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课堂研讨) 占 20%、实验成绩 10%,总分 100 分 3-5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 现(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作业、课堂研讨),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课堂研讨) 占 20%、实验成绩 10%,总分 100 分 4-1 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占 10%,总分 10 分 九、课程中英文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主 干技术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 设计的初步能力。 机械原理是研究有关机械基本理论的课程,其研究对象为机械。主要研究内容是机构, 即研究机构的种类、机构的组成、机构的分析、机构的运动、机构的受力、机构的设计以及 机构系统的设计等内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设计各类机械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Mechanical Theory is a basic main technology course of enginery professions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vehicle engineering etc.). It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raining students' mechanical integrated desig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 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It makes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skills on dynamics of machine, the common mechanism analysis and synthesis methods, and the preliminary ability of the mechanical system movement scheme desig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course is the theory of machinery aiming at mechanisms. It involves types and structure of mechanisms, mechanics analysis, motion analysis, force analysis, synthesis and design of mechanism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lay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machine design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 0BS01903 学分 1 总学时 1周 实验/上机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Course Design for Theory of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 Machines and Mechanis 课程类别 必修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 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 执笔人 张志强 审核人 黄小龙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B、理论力学、机械原理 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编号 0BH01905 学分 2 总学时 32 实验/上机学时 6 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类别 必修 适用专业 车辆工程 执笔人 吴丽 审核人 王海燕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力学、金工实习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介绍常用的机械工 程材料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的品体结构与缺陷:金属的结品与 二元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品: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机械零件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正确选择材料和热处理 方法的能力,为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能够将数学、物理学、计算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 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
2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 0BS01903 学分 1 总学时 1 周 实验/上机学时 实验:0 学时,上机: 0 学时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 Course Design for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类别 必修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 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 执笔人 张志强 审核人 黄小龙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A、线性代数 A、工程制图、C 语言程序设计 B、理论力学、机械原理 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编号 0BH01905 学 分 2 总 学 时 32 实验/上机学时 6 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类别 必修 适用专业 车辆工程 执 笔 人 吴 丽 审 核 人 王海燕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力学、金工实习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介绍常用的机械工 程材料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金属的结晶与 二元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机械零件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正确选择材料和热处理 方法的能力,为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能够将数学、物理学、计算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 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
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具备系统全面的思维力和判断力,了解材料行业的发展 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和先进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 设计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予以体现。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 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材料的应用范围和加工工艺,初步具备合理选用 材料,正确确定加工方法、为学习其他后续相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 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绪论 了解材料的重婴地位与作用,介绍本课程 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 的研究内容、对象和学习方法。掌握材 1 材料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的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了解其测试方法。 2 2、材料在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重难点: 3、应力强度因子与断裂韧度 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 了解金屈的特性及金属罐的特点: 掌握有关品体的基本概念及常见金属的晶 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 格类型 解 属结晶过程及品粒大小的 控制,掌晶体缺陷的种类及对性能的影 1、金属的品体结构 2 2、金属的实际结构与晶体缺陷 响。 面难占. 3、合金的相结构 常见金屈的品格类型品体缺陷的种类及 性能的影响。固溶体, 金属化合物,固 强化 了解纯金属的结品过程,了解二元合金相 第三章金属的结晶与二元相图 图的建立方法,理解和掌握匀晶相图、共 品相图及其它类型的二元相图的特占及分 3 1、纯金属的结晶 2、合金的结品 析方法,理解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2 重难点 匀晶相图、共品相图、共析相图的特点及 分析方法。 了解铁碳合金中基本组元和相的组成和性 第四章铁碳合金 能特点,掌握FeFe3C相图的分析方法及 4 1、铁碳合金中的组元和相 应用。 2、Fe-FeC相图分析 重难点: Fe-Fe3C相图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22
22 2.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具备系统全面的思维力和判断力,了解材料行业的发展 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和先进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 设计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予以体现。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 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材料的应用范围和加工工艺,初步具备合理选用 材料,正确确定加工方法、为学习其他后续相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 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绪论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 1、 1、材料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 2、材料在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3、 3、应力强度因子与断裂韧度 了解材料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介绍本课程 的研究内容、对象和学习方法。掌握材料 的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了解其测试方法。 重难点: 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 2 2 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 1、 1、金属的晶体结构 2、 2、金属的实际结构与晶体缺陷 3、 3、合金的相结构 了解金属的特性及金属键的特点, 掌握有关晶体的基本概念及常见金属的晶 格类型,了解金属结晶过程及晶粒大小的 控制,掌握晶体缺陷的种类及对性能的影 响。 重难点: 常见金属的晶格类型,晶体缺陷的种类及 性能的影响。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固溶 强化。 2 3 第三章金属的结晶与二元相图 1、纯金属的结晶 2、合金的结晶 了解纯金属的结晶过程,了解二元合金相 图的建立方法,理解和掌握匀晶相图、共 晶相图及其它类型的二元相图的特点及分 析方法,理解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重难点: 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共析相图的特点及 分析方法。 2 4 第四章铁碳合金 1、铁碳合金中的组元和相 2、Fe- Fe 3C 相图分析 了解铁碳合金中基本组元和相的组成和性 能特点,掌握 Fe- Fe 3C 相图的分析方法及 应用。 重难点: Fe- Fe 3C 相图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