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议题。14在前里根政府官员、“赫德森学会"( Hudson institute)的迈克 尔霍罗威茨( Michael horowitz)和人权律师出身的天主教徒、“自由之屋 的尼娜谢伊( Nina shea)等人及先前不太知名的“殉道者之声”和“开放门户 等组织的推动下,基督教福音派或宗教右翼大张旗鼓地为“反宗教迫害″造势 危言耸听地将基督徒说成是世界范围宗教迫害的最大受害者在20世纪基督 教殉道者人数超过了此前历史之总和,而目前世界上正遭受迫害的基督徒有约2 14事实上反所谓宗教迫害得到重要福音派组织和教会领导人如“监狱团契”( Prison Fellowship)的查尔斯科尔森( Charles colson)南浸会(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理查德兰德( Richard land)“家庭研究会"( Family Research Council)的加里鲍尔( Gary Bauer),“关注家庭"( Focus on the Family)的詹姆斯多 布森( James dobson)“基督教联盟"( the christian Coalition)的拉夫里德( Ralph Reed)和唐纳德霍德尔( Donald hodel)的倡导和支持。据艾伦D赫茨克教授的观察, 1996至1997年间的一些事件表明新教自由派领导人实际上对所谓宗教迫害突然成为外 交政策重要议题似乎有点措手不及。该议题并不合主张与有关国家发生“建设性接触”并 只与官方支持的教会发生关系的自由派教会领导人的胃口,但他们亦不能置之不理,因此 在该议题上自由派教会只是在消极地回应福音派的倡议。10多位“全国基督教协会″和 所属教会领导人在致国会的一封信中便承认这一事实说:“我们非常赏识来自基督教福音 派和国会要求重视该问题所造成之痛苦及寻求新解决方案的新的活力。”“ 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the Crusade against Religious Persecution, "79-85 15这些造势活动包括:(1)所谓反宗教迫害书籍的出版,其中有尼娜谢伊( Nina shea 的《在狮子窝》( In the lion'sDen)(1997年)和保罗马歇尔( Paul marsha的《他们的 血在叫喊》( heir blood cries oυt)(1997年);(2)媒体和娱乐界的关注,包括A.M 罗森塔尔(A.M. Rosenthal)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大量关于“宗教迫害”问题的专 栏文章和一些以西藏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3μ997年11月16日被指定为全国祈祷日 当日全美约50000个教会共800万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为全世界“受迫害教会”联合祷 告,而第2年参与教会的数更增至100000个;(4)一系列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报告和 会议,其中包括1994年在埃默里大学举办的关于国际宗教自由问题的国际会议及随后出 版的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宗教人权》( Religious Human Rights in Globa/ Perspective) 的2卷本论文集,1996年由“自由之屋"〔 Freedom house)资助的题为“基督徒所遭 受的全球性迫害”的会议,1997年由皮尤慈善托管基金(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资助的、长达475页的题为“宗教和信仰自由:世界性报告”(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Belief: A World Report)的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评估报告等。 146
146 政策议题。14 在前里根政府官员、“赫德森学会”(Hudson Institute)的迈克 尔·霍罗威茨(Michael Horowitz)和人权律师出身的天主教徒、“自由之屋” 的尼娜·谢伊(Nina Shea)等人及先前不太知名的“殉道者之声”和“开放门户” 等组织的推动下,基督教福音派或宗教右翼大张旗鼓地为“反宗教迫害”造势, 15 危言耸听地将基督徒说成是世界范围宗教迫害的最大受害者,在 20 世纪基督 教殉道者人数超过了此前历史之总和,而目前世界上正遭受迫害的基督徒有约 2 14 事实上反所谓宗教迫害得到重要福音派组织和教会领导人如“监狱团契”(Prison Fellowship)的查尔斯·科尔森(Charles Colson)、南浸会(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理查德 ·兰德(Richard Land)、“家庭研究会”(Family Research Council)的加里·鲍尔(Gary Bauer),“关注家庭”(Focus on the Family)的詹姆斯·多 布森(James Dobson)、“基督教联盟”(the Christian Coalition)的拉夫·里德(Ralph Reed) 和唐纳德·霍德尔(Donald Hodel)的倡导和支持。据艾伦·D·赫茨克教授的观察, 1996 至 1997 年间的一些事件表明新教自由派领导人实际上对所谓宗教迫害突然成为外 交政策重要议题似乎有点措手不及。该议题并不合主张与有关国家发生“建设性接触”并 只与官方支持的教会发生关系的自由派教会领导人的胃口,但他们亦不能置之不理,因此 在该议题上自由派教会只是在消极地回应福音派的倡议。10 多位“全国基督教协会”和 所属教会领导人在致国会的一封信中便承认这一事实说:“我们非常赏识来自基督教福音 派和国会要求重视该问题所造成之痛苦及寻求新解决方案的新的活力。”“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the Crusade against Religious Persecution,” 79-85. 15 这些造势活动包括:(1)所谓反宗教迫害书籍的出版,其中有尼娜·谢伊(Nina Shea) 的《在狮子窝》(In the Lion’s Den)(1997 年)和保罗·马歇尔(Paul Marshall)的《他们的 血在叫喊》(Their Blood Cries Out)(1997 年);(2)媒体和娱乐界的关注,包括 A. M. 罗森塔尔(A. M. Rosenthal)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大量关于“宗教迫害”问题的专 栏文章和一些以西藏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3)1997 年 11 月 16 日被指定为全国祈祷日, 当日全美约 50000 个教会共 800 万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为全世界“受迫害教会”联合祷 告,而第 2 年参与教会的数目更增至 100000 个;(4)一系列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报告和 会议,其中包括 1994 年在埃默里大学举办的关于国际宗教自由问题的国际会议及随后出 版的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宗教人权》(Religious Human Rights in Global Perspective) 的 2 卷本论文集,1996 年由“自由之屋”(Freedom House)资助的题为“基督徒所遭 受的全球性迫害”的会议,1997 年由皮尤慈善托管基金(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资助的、长达 475 页的题为“宗教和信仰自由:世界性报告”(Freedom of Religion and Belief: A World Report)的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评估报告等
亿之多。16这种言论尽管只是捕风捉影,并无真凭实据,却极具煽动性,足以 触动本国教內外人士的神经未梢。1正是因为宗教迫害问题在美国的极度敏感 性,宗教右翼才得以建立“将自由派犹太教团体与保守基督教徒、天主徒与西藏 佛教徒、圣公会教徒与救世军结为一体”的“"反宗教迫害”统战线或“非常联 盟″,成功地使该派的外交政策议题转变为跨宗教、跨党派的普遍议题。18事实 上“"反宗教迫害”运动的发动者中不乏犹太籍人土如霍罗威茨,因此把该运动 视为美国犹太团体阻遏伊斯兰教势力的“犹太阴谋论”一直颇有市场。19“9.11 事件使原先在教会和神学传统上不同甚至对立的广义基督教团体更具普世合一 意识,进一步推动了在美国对外关系领域的宗教倡议运动,对行政部门执行 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造成持续的压力。20 第四,基督教福音派或宗教右翼精明地选择了国会作为其影响美国外交政策 的斗争舞台。鉴于此前“杰克逊-瓦尼克法”的成效,宗教右翼相当重视在所谓 16 Paul marsha, Their e/ od Cries out(Da‖as: World,1997),255.“1998年国际宗教 自由法”[第2条(4)]便声称“世界上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严重限制或禁止其公民学习、 信仰、信守和自由实践他们所选择之宗教的政权之下"。 1反所谓国外宗教迫害的立法运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基层或草根运动颇有争议。有人便 称该运动为“草尖运动”,谓其能量只是来自福音派组织和舆论领袖;也有人认为有选举 意识的国会议员的“天线”确实捕捉到基层选民要求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信息。可参 Freeing God's Children. The Un//y Alliance on Global Human Rights, 195 L8 "The Faith Factor in Foreign Policy. Religious Constituencies and Congressional Initiative on human rights "16 19所谓反国际宗教迫害运动的一些最重要的发起和支持者如赫德森学会的迈克尔霍罗威 茨、“全国犹太人联盟”的谢里尔哈尔彭( Cheryl Halpern)“美国希伯来公会联合会 的戴维萨珀斯坦( David Saperstein)拉比、以及《纽约时报》专栏作家A.M.罗森塔 尔均为犹太人。戴维萨珀斯坦后来还出任“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首任主席。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犹太团体出于历史原因一向均对人权问题特别关注且对受迫害者有天然的 同情,正如美国黑人团体对民权和种族歧视问题特别敏感一样。 20 Freeing God's Children: The Unlikely Alliance on Global Human Rights, 16-17
147 亿之多。16 这种言论尽管只是捕风捉影,并无真凭实据,却极具煽动性,足以 触动本国教内外人士的神经末梢。17 正是因为宗教迫害问题在美国的极度敏感 性,宗教右翼才得以建立“将自由派犹太教团体与保守基督教徒、天主徒与西藏 佛教徒、圣公会教徒与救世军结为一体”的“反宗教迫害”统一战线或“非常联 盟”,成功地使该派的外交政策议题转变为跨宗教、跨党派的普遍议题。18 事实 上“反宗教迫害”运动的发动者中不乏犹太籍人士如霍罗威茨, 因此把该运动 视为美国犹太团体阻遏伊斯兰教势力的“犹太阴谋论”一直颇有市场。19“9·11” 事件使原先在教会和神学传统上不同甚至对立的广义基督教团体更具普世合一 意识,进一步推动了在美国对外关系领域的宗教倡议运动,对行政部门执行 “1998 年国际宗教自由法”造成持续的压力。20 第四,基督教福音派或宗教右翼精明地选择了国会作为其影响美国外交政策 的斗争舞台。鉴于此前“杰克逊--瓦尼克法”的成效,宗教右翼相当重视在所谓 16 Paul Marshall, Their Blood Cries Out (Dallas: World, 1997), 255.“1998 年国际宗教 自由法”[第 2 条(4)]便声称“世界上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严重限制或禁止其公民学习、 信仰、信守和自由实践他们所选择之宗教的政权之下”。 17 反所谓国外宗教迫害的立法运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基层或草根运动颇有争议。有人便 称该运动为“草尖运动”,谓其能量只是来自福音派组织和舆论领袖;也有人认为有选举 意识的国会议员的“天线”确实捕捉到基层选民要求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信息。可参 Freeing God's Children: The Unlikely Alliance on Global Human Rights, 195. 18 “The Faith Factor in Foreign Policy: Religious Constituencies and Congressional Initiative on Human Rights,” 16. 19 所谓反国际宗教迫害运动的一些最重要的发起和支持者如赫德森学会的迈克尔·霍罗威 茨、“全国犹太人联盟”的谢里尔·哈尔彭(Cheryl Halpern)、“美国希伯来公会联合会” 的戴维·萨珀斯坦(David Saperstein)拉比、以及《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A. M. 罗森塔 尔均为犹太人。戴维·萨珀斯坦后来还出任“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首任主席。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犹太团体出于历史原因一向均对人权问题特别关注且对受迫害者有天然的 同情,正如美国黑人团体对民权和种族歧视问题特别敏感一样。 20 Freeing God's Children: The Unlikely Alliance on Global Human Rights, 16-17
宗教自由问题上国会所起的作用,而由某些福音派教会团体资助担任国会议员助 手的某些“国会学者( Congressional Fellows y,后来便在“1998年国际宗 教自由法”的立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来说,美国自由派教会擅长精英 游说,通常会走国务院路线而主要不是通过院外压力体制来影响美国的外交政 策洏保守福音派教会则擅长基层或草根动员国会作为所谓多数人政治的场所, 便是此种动员发生效力的理想之地。2一项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高度引人注目 的议案于是便成了所谓反宗教迫害运动的催化剂、具体目标和立法载体。1994 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夺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后,“反宗教迫害”运动获得更多 的政治资源。近20年来基督教福音派一直抱怨共和党在选举后便将其社会议程 置于脑后,共和党国会领袖金里奇( Newt Gingrich和洛特( Trent Lott)等便 公开表态支持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议案,作为对福音派长期支持该党的回报。22 美国政治新保守派的一些头面人物、包括后出任“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主 席的艾布拉姆( Elliott abrams)和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柯克帕特里克 ( Jeane Kirkpatrick),也与若干福音派势力打得火热。23宗教与政治右翼的合 流,亦是“反宗教迫害”运动获得重大立法成果的原因 总之,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宗教重心的转移、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及其政 治化、“反宗教迫害”造势运动及跨宗教统一战线的形成,选择国会立法作为运 21可参艾伦D赫茨克著,徐以骅、黄凯、吴志浩译:《在华盛顿代表上帝:宗教在美国政体 中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引自 Freeing God' s children: The Un/likely A∥ lance on Global Human Rights 199-200 23新保守派与基督教福音派之间的关系可作进一步考察。可参 Carol lee hamrin, "Advancing Religious Freedom in a Global China: Conclusions, "in Jason Kindopp and Carol Lee Hamrin, God and Caesar in China(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170
148 宗教自由问题上国会所起的作用,而由某些福音派教会团体资助担任国会议员助 手的某些“国会学者(Congressional Fellows)”,后来便在“1998 年国际宗 教自由法”的立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来说,美国自由派教会擅长精英 游说,通常会走国务院路线而主要不是通过院外压力体制来影响美国的外交政 策;而保守福音派教会则擅长基层或草根动员,国会作为所谓多数人政治的场所, 便是此种动员发生效力的理想之地。21 一项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高度引人注目 的议案于是便成了所谓反宗教迫害运动的催化剂、具体目标和立法载体。1994 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夺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后,“反宗教迫害”运动获得更多 的政治资源。近 20 年来基督教福音派一直抱怨共和党在选举后便将其社会议程 置于脑后,共和党国会领袖金里奇(Newt Gingrich)和洛特(Trent Lott)等便 公开表态支持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议案,作为对福音派长期支持该党的回报。22 美国政治新保守派的一些头面人物、包括后出任“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主 席的艾布拉姆(Elliott Abrams)和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柯克帕特里克 (Jeane Kirkpatrick),也与若干福音派势力打得火热。23 宗教与政治右翼的合 流,亦是“反宗教迫害”运动获得重大立法成果的原因。 总之,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宗教重心的转移、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及其政 治化、“反宗教迫害”造势运动及跨宗教统一战线的形成,选择国会立法作为运 21 可参艾伦·D·赫茨克著,徐以骅、黄凯、吴志浩译:《在华盛顿代表上帝:宗教在美国政体 中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22 引自 Freeing God's Children: The Unlikely Alliance on Global Human Rights, 199-200. 23 新保守派与基督教福音派之间的关系可作进一步考察。可参 Carol Lee Hamrin, “Advancing Religious Freedom in a Global China: Conclusions,” in Jason Kindopp and Carol Lee Hamrin, God and Caesar in China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170
动载体及共和党在国会中的优势,均为最终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铺 平了道路。 二、立法过程 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的立法过程一波三折,颇具戏剧性,其中各种 利益折冲樽俎,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既斗争又妥协,宗教团体的分化组合,充分 体现了美国宗教的多元性和宗教与美国政治及外交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项关于所谓国际宗教自由的立法的形成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众 议院阶段和参议院阶段。首先是众议院阶段。宗教右翼所谓反宗教迫害运动的具 体主张在1996年1月23日基督教福音派重要组织-“全国福音派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关于所谓宗教迫害问题的一次重要会 议上通过的全国福音派协会’关于世界性宗教迫害的良心声明”中便有较全 面具体的阐述。该文件要求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在公开反对某些国家(主要指共 产党和伊斯兰教国家)迫害基督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建议采取具体行动,如 由总统出面发表谴责迫害基督徒的重要演讲、任命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总统特别 助理、指示美国驻外和驻联合国使节与持不同教见者会晤、推进国际宗教自由、 训练移民和归化局官员重视所谓宗教迫害问题、加速受理宗教避难的申请、中止 对那些未采取有力措施来结束对基督徒和其他宗教徒所谓迫害的国家和政府的 非人道主义援助等。该声明由迈克尔霍罗威茨起草,被认为是所谓反宗教迫害 立法运动的发令枪声。24 24 T. Jeremy Gun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omotion on Freedom of Religion
149 动载体及共和党在国会中的优势,均为最终通过“1998 年国际宗教自由法”铺 平了道路。 二、立法过程 “1998 年国际宗教自由法”的立法过程一波三折,颇具戏剧性,其中各种 利益折冲樽俎,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既斗争又妥协,宗教团体的分化组合,充分 体现了美国宗教的多元性和宗教与美国政治及外交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项关于所谓国际宗教自由的立法的形成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众 议院阶段和参议院阶段。首先是众议院阶段。宗教右翼所谓反宗教迫害运动的具 体主张,在 1996年 1月 23日基督教福音派重要组织 --“全国福音派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关于所谓宗教迫害问题的一次重要会 议上通过的“‘全国福音派协会’关于世界性宗教迫害的良心声明”中便有较全 面具体的阐述。该文件要求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在公开反对某些国家(主要指共 产党和伊斯兰教国家)迫害基督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建议采取具体行动,如 由总统出面发表谴责迫害基督徒的重要演讲、任命关于国际宗教自由的总统特别 助理、指示美国驻外和驻联合国使节与持不同教见者会晤、推进国际宗教自由、 训练移民和归化局官员重视所谓宗教迫害问题、加速受理宗教避难的申请、中止 对那些未采取有力措施来结束对基督徒和其他宗教徒所谓迫害的国家和政府的 非人道主义援助等。该声明由迈克尔·霍罗威茨起草,被认为是所谓反宗教迫害 立法运动的发令枪声。24 24 T. Jeremy Gun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omotion on Freedom of 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