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这是一场真正持久的战争, 会搭上无数的时间与金钱,还有生命。 它可能在千里之外 亦或是咫尺之遥。 2012年选课学生郭飞 【前言】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自人类发现这一顽疾以来,短短三十年间,它的触角已无情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和各 种阶层。3400多万人类的生命体已遭受病毒的强势入侵,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中,更为 严重的是人类至今仍未找到彻底清除该病毒的有效方法 面对离我们越来越近的艾滋病毒的威胁,你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了吗? 艾滋病是不是不治之症?如何对待身边的艾滋病人?如何预防可能的艾滋感染?如何 遏制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势头?如何真正消除感染艾滋的威胁? 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你对艾滋病全面深入的了解,更需要你的深刻思考和行动 2012年选课学生吴頔 【艾滋病相关历史事件回顾】 1959年,一位来自刚果金沙萨班图部落的男子死于一种不明原因的疾病,该男子的血 浆有幸被保留下来,多年之后在这份血样中查出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V),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确证的HIV感染 1981年6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33岁的免疫学教师迈克尔高伯 利( Michael Gottlieb)在搜集免疫学教学案例中,累计发现5例罕见病例,发表在美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CDC)出版的MM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发病率和死 亡率周报),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命名为男性同性恋相关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82年更名 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 “在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间,5个同性恋的年轻男子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 所医院里接受活体检验被确诊为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其中2名病人死亡。经检验,所 有5名病人都在过去或现在患有巨细胞病毒和粘膜病毒感染。”报道的结尾是一段编者按 .对5名病人的观察表明,他们似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一般的接触可使他们受到病菌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1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这是一场真正持久的战争, 会搭上无数的时间与金钱,还有生命。 它可能在千里之外, 亦或是咫尺之遥。 ——2012 年选课学生郭飞 【前言】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自人类发现这一顽疾以来,短短三十年间,它的触角已无情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和各 种阶层。3400 多万人类的生命体已遭受病毒的强势入侵,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中,更为 严重的是人类至今仍未找到彻底清除该病毒的有效方法。 面对离我们越来越近的艾滋病毒的威胁,你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了吗? 艾滋病是不是不治之症?如何对待身边的艾滋病人?如何预防可能的艾滋感染?如何 遏制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势头?如何真正消除感染艾滋的威胁? 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你对艾滋病全面深入的了解,更需要你的深刻思考和行动。 ——2012 年选课学生吴頔 【艾滋病相关历史事件回顾】 1959 年,一位来自刚果金沙萨班图部落的男子死于一种不明原因的疾病,该男子的血 浆 有 幸 被 保 留 下 来 , 多 年 之 后 在 这 份 血 样 中 查 出 了 人 类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确证的 HIV 感染。 1981 年 6 月 5 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33 岁的免疫学教师迈克尔·高伯 利(Michael Gottlieb)在搜集免疫学教学案例中,累计发现 5 例罕见病例,发表在美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CDC)出版的 MMWR(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发病率和死 亡率周报),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命名为男性同性恋相关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82 年更名 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 “在 1980 年 10 月至 1981 年 5 月间,5 个同性恋的年轻男子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 三所医院里接受活体检验被确诊为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其中 2 名病人死亡。经检验,所 有 5 名病人都在过去或现在患有巨细胞病毒和粘膜病毒感染。”报道的结尾是一段编者按: “……对 5 名病人的观察表明,他们似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一般的接触可使他们受到病菌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感染,例如肺囊虫肺炎和念珠菌病等。尽管我们对CMV(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卡氏肺囊虫 肺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还不清楚,但鉴于这些过去身体健康的男性冋性恋者感到呼吸困难并 同时患有肺炎,在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到卡氏肺囊虫肺炎感染的可能性。” 1983年3月24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首次 报告从早期HV感染者的淋巴结和晚期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反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并明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该病毒感染引起,两位因此项 发现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5年,中国北京的协和医院发现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是一名34岁的美籍阿根廷人。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1989年,中国云南发现146名吸毒者确诊HIV感染,当年全国 HIVIAIDS感染报告为 153个中国人,41个外国人。 1990年,WHO报告全球AIDS病例307万,估计感染者可能接近100万 1996年,美籍华人何大一提出鸡尾酒疗法,即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疔(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RRT),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美国 UNAIDS估计,全球有3千万人感染HV,每天有1.6万人感染HIV 1998年,我国31个省市均发现HV感染者,《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发 2002年,成立全球抗击AIDS、TB和疟疾的基金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艾滋病防治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即: 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堿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感者实 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感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 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2006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并于2006 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9年,中国估计有74万成人与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 2012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旨在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提高 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预期到2015年底,我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 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艾滋病新发感染数比2010年减少25%,艾滋病病死率下降30%,存 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120万左右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2 感染,例如肺囊虫肺炎和念珠菌病等。尽管我们对 CMV(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卡氏肺囊虫 肺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还不清楚,但鉴于这些过去身体健康的男性同性恋者感到呼吸困难并 同时患有肺炎,在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到卡氏肺囊虫肺炎感染的可能性。” 1983 年 3 月 24 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弗朗索瓦丝· 巴尔-西诺西和吕克· 蒙塔尼首次 报告从早期 HIV 感染者的淋巴结和晚期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反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 并明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该病毒感染引起,两位因此项 发现获得 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5 年,中国北京的协和医院发现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是一名 34 岁的美籍阿根廷人。 198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每年的 12 月 1 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1989 年,中国云南发现 146 名吸毒者确诊 HIV 感染,当年全国 HIV/AIDS 感染报告为 153 个中国人,41 个外国人。 1990 年,WHO 报告全球 AIDS 病例 30.7 万,估计感染者可能接近 100 万。 1996 年,美籍华人何大一提出鸡尾酒疗法,即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97 年,美国 UNAIDS 估计,全球有 3 千万人感染 HIV,每天有 1.6 万人感染 HIV。 1998 年,我国 31 个省市均发现 HIV 感染者,《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发 布。 2002 年,成立全球抗击 AIDS、TB 和疟疾的基金。 2003 年,我国政府提出艾滋病防治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即: 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 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 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2006 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 年)》,并于 2006 年 1 月 18 日国务院第 122 次常务会议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自 200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2009 年,中国估计有 74 万成人与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 2012 年 我国政府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 旨在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提高 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预期到 2015 年底,我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 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艾滋病新发感染数比 2010 年减少 25%,艾滋病病死率下降 30%,存 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 120 万左右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知识扩展: 1.世界艾滋病日 为提高社会公众对HⅣⅤ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 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s),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 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防治艾滋病的知识。自世界艾滋病日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 的主题。 历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Our Lives, Our World- -Let 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 Women and aIds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A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Time to Act 1994年家庭与艾滋病 AIDS and the Family 1995年共享权益,同担责任 Shared Right,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996年一个世界,一个希望 One World, One Hop 1997年艾滋病与儿童 Children li a world with aIds 1998年 秀少年 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Young People Can be a force for change 199年倾听、学习、尊重AIDS- Ending the silence: Listen, Learn,Live 2000年男士责无旁贷AIDS- Men make a Difference 2001年你我同参与 I care, Do you? 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Live and let live 2003年同2002年 2004-F Women, Girls, HIV and AIDS 2005~-2010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 2011~2015年实现零死亡 Getting to Zero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3 知识扩展: 1.世界艾滋病日 为提高社会公众对 HIV 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世界卫生组织于 1988 年 1 月将每年的 12 月 1 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s),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 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防治艾滋病的知识。自世界艾滋病日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 的主题。 历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1988年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1989年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Our Lives, 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年 妇女和艾滋病 Women and AIDS 1991年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年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A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3年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Time to Act 1994年 家庭与艾滋病 AIDS and the Family 1995年 共享权益,同担责任 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ies 1996年 一个世界,一个希望 One World,One Hope 1997年 艾滋病与儿童 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8年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Young People Can be a force for change 1999年 倾听、学习、尊重 AIDS-Ending the silence:Listen,Learn,Live 2000年 男士责无旁贷 AIDS-Men Make a Difference 2001年 你我同参与 I care,Do You? 2002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Live and Let Live 2003年 同2002年 2004年 Women,Girls,HIV and AIDS 2005~-2010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11~2015 年 实现零死亡 Getting to Zero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2.红丝带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 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拋向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讲红 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从此,许多关注艾滋病的 爱心组织、医疗机构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 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 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 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4 2. 红丝带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的标志。20 世纪 80 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 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讲红 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从此,许多关注艾滋病的 爱心组织、医疗机构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 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 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 持; 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 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HIV如何侵入人体】 HVⅤ是单链RNA病毒,归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1983年最早分离成功,1986 年由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00-120mm,病毒外层为双层脂质蛋白包膜,镶嵌有gp120 和gp4l两种糖蛋白,以非共价键相连并聚合成三聚体,形成刺突。病毒的核心在电镜下呈 致密的圆锥状,内含病毒的基因组,即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SSRNA),由核衣壳蛋白P7 包裹保护,反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穿插其中,P24衣壳蛋白覆盖其外,构成核衣壳 此外,在外层包膜和圆锥状核心之间还有一层P17内膜蛋白。 图3-1HV病毒结构图 备注:(放在图的右侧) 1.反转录酶(p66/p51,RT):反转录酶时从pl60的前体蛋白切割而来,由于裂解不彻 底,约50%的R蛋白和RNA酶H仍连在一起,形成p66,故称为p6651,具有 双酶的活性。RT的作用之一是将遗传信息从RNA上反转录成DNA,因RT不具备 校正功能,转录时易发生错配率 2.蛋白酶(Pl1PR),由二聚体组成,负责裂解前体蛋白,是HV复制必不可少的关 键酶 3.整合酶(p31N),其主要作用是帮助HV前病毒DNA插入感染细胞的基因组。 HIV病毒侵入人体,首先要借助于HV表面gp120分子与人体细胞表面CD4受体以及
病原生物与人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5 【HIV 如何侵入人体】 HIV 是单链 RNA 病毒,归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1983 年最早分离成功, 1986 年由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HIV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 100~120nm,病毒外层为双层脂质蛋白包膜,镶嵌有 gp120 和 gp41 两种糖蛋白,以非共价键相连并聚合成三聚体,形成刺突。病毒的核心在电镜下呈 致密的圆锥状,内含病毒的基因组,即两条相同的正链 RNA(+ssRNA),由核衣壳蛋白 P7 包裹保护,反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穿插其中, P24 衣壳蛋白覆盖其外,构成核衣壳。 此外,在外层包膜和圆锥状核心之间还有一层 P17 内膜蛋白。 图 3-1 HIV 病毒结构图 备注:(放在图的右侧) 1. 反转录酶(p66/p51,RT):反转录酶时从 p160 的前体蛋白切割而来,由于裂解不彻 底,约 50%的 RT 蛋白和 RNA 酶 H 仍连在一起,形成 p66,故称为 p66/p51,具有 双酶的活性。RT 的作用之一是将遗传信息从 RNA 上反转录成 DNA,因 RT 不具备 校正功能,转录时易发生错配率。 2. 蛋白酶(P11,PR),由二聚体组成,负责裂解前体蛋白,是 HIV 复制必不可少的关 键酶。 3. 整合酶(p31,IN),其主要作用是帮助 HIV 前病毒 DNA 插入感染细胞的基因组。 HIV 病毒侵入人体,首先要借助于 HIV 表面 gp120 分子与人体细胞表面 CD4 受体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