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与结核抗争 飞沫与尘埃, 将病菌携带 从机体的通道穿透进入 似与身体的组织器官早结深仇! 这一场入侵的抗争虽不容易 但必须要阻挡这“巨大的白色瘟疫”! -2012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结核从史前时代就开始成为了人类的冤家,19世纪“巨大的白色瘟疫”更是在极大地摧 毁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凭借自身极大的杀伤力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包括很多穷困潦倒 的艺术天才,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结核抗争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绕不过的命 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去面对结核,结核也不再成为死亡的宣判 书,但事实却发现结核并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与艾滋的结合,结核的耐药等一系列问题 又给结核的诊治笼罩上一层迷雾,面对结核的死灰复燃,人类难道还要重蹈先祖的覆辙? 2012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结核 结核(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引起的慢性 感染性疾病,该复合群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杄菌、牛分枝杆菌、卡介苗( Bacilli Calmette- Guerin,BCG)、非洲分枝杄菌、溃疡分枝杄菌等,感染人体的分枝杄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杄菌 简称结核杆菌),牛分枝杄菌也可感染人,且是感染动物的分枝杄菌中唯一能感染人的一个 独立种。感染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脏,俗称肺结核,占各器官结核 病总数的80~90%,也可以累及肝、肾、脑、骨、肠、淋巴结、生殖器、皮肤等器官,统称肺 外结核,按感染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称呼,如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特别 需要说明的是,HVⅤ感染者合并结核感染,2/3以上是肺外感染。 迫溯结核历史 结核是一古老的疾病,到底有多古老呢?目前的考古学证据表明,结核祸害人类的历史至 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欧洲多国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骸骨(尸骨),发现其中存在明显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1 与结核抗争 飞沫与尘埃, 将病菌携带。 从机体的通道穿透进入, 似与身体的组织器官早结深仇! 这一场入侵的抗争虽不容易, 但必须要阻挡这“巨大的白色瘟疫”! ——2012 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结核从史前时代就开始成为了人类的冤家, 19 世纪“巨大的白色瘟疫”更是在极大地摧 毁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凭借自身极大的杀伤力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包括很多穷困潦倒 的艺术天才,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结核抗争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绕不过的命 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去面对结核,结核也不再成为死亡的宣判 书,但事实却发现结核并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与艾滋的结合,结核的耐药等一系列问题 又给结核的诊治笼罩上一层迷雾,面对结核的死灰复燃,人类难道还要重蹈先祖的覆辙? ——2012 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结核 结核(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引起的慢性 感染性疾病,该复合群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erin,BCG)、非洲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等,感染人体的分枝杆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 (简称结核杆菌),牛分枝杆菌也可感染人,且是感染动物的分枝杆菌中唯一能感染人的一个 独立种。感染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脏,俗称肺结核,占各器官结核 病总数的 80~90%,也可以累及肝、肾、脑、骨、肠、淋巴结、生殖器、皮肤等器官,统称肺 外结核,按感染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称呼,如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特别 需要说明的是,HIV 感染者合并结核感染,2/3 以上是 肺外感染。 追溯结核历史 结核是一古老的疾病,到底有多古老呢?目前的考古学证据表明,结核祸害人类的历史至 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欧洲多国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骸骨(尸骨),发现其中存在明显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的由脊柱结核引起的损伤;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法老纳斯彼罕( Nesperhan3,0002,400 BC)的木乃伊上,也留下了清晰的结核感染痕迹,从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该法老的脊柱向 后弯曲形成驼背,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椎骨后,导致上下两块椎骨相互内嵌所致。科学家还曾 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名叫杰利科( Jericho)小乡村中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骨化石上存在TB感 染证据。此外,我国出土的西汉时期(约公元前二百年)女尸肺部也留有被结核侵害的瘢痕 在南美智利,公元290年的木乃伊中,也发现抗酸杆菌感染的肺部病灶。从考古学角度讲,肺 部结核感染的证据较骨结核更难保留,这些发现也就更有意义, 直以来,关于结核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结核最先存在于动物,随 着人类驯养野生动物牛、猪等过程中传给人类并最终成为人类中传播的疾病。这种观点和目前 考古学的证据比较吻合,结核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结核病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与人类祖先一同进化,由于结核慢性病的特质,即使在小部落 群体中,病原体也可以不借助于其他动物媒介或宿主而存活于人群中。目前的考古已证明,结 核病广泛分布于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但各地的结核分枝杆菌存在毒力的地 区差异,一般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于广泛分布又相互独立的生物经长期进化导致的。地球上仅少 数人群,长期与世隔绝如毛利人、因纽特人等与结核病无缘。不同于天花等传染病,结核的多 次流行并非由于外来病原体入侵未曾接触的人群引起,而是与宿主人群及其环境的变化有关。 最近,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谦研究员联合包括瑞士、英国在内的9国科学家共同合作,历 经三余年研究,用遗传学证据阐释了结核病的真正起源,该研究发表在2013年9月2日的 《自然·遗传学》国际顶尖期刊。该项科学研究表明结核病早在7万年前就与人类祖先共存于 现代人的发源地一一非洲,并伴随着人类的大迁移“走出非洲”传播至全球各地。该研究为 结核起源的第二种观点提供了严谨科学的依据,推翻了第一种观点提出的“结核病是在约1万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由圈养的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起源观点。纵观历史,无论结核病有多古 老,在18世纪之前,结核病总体上呈现地方性流行趋势,受影响人数相对较少,并维持较低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2 的由脊柱结核引起的损伤;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埃及法老纳斯彼罕(Nesperhan 3,000~2,400 BC)的木乃伊上,也留下了清晰的结核感染痕迹,从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该法老的脊柱向 后弯曲形成驼背,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椎骨后,导致上下两块椎骨相互内嵌所致。科学家还曾 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名叫杰利科(Jericho)小乡村中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骨化石上存在 TB 感 染证据。此外,我国出土的西汉时期(约公元前二百年)女尸肺部也留有被结核侵害的瘢痕, 在南美智利,公元 290 年的木乃伊中,也发现抗酸杆菌感染的肺部病灶。从考古学角度讲,肺 部结核感染的证据较骨结核更难保留,这些发现也就更有意义。 一直以来,关于结核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结核最先存在于动物,随 着人类驯养野生动物牛、猪等过程中传给人类并最终成为人类中传播的疾病。这种观点和目前 考古学的证据比较吻合,结核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 1 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结核病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与人类祖先一同进化,由于结核慢性病的特质,即使在小部落 群体中,病原体也可以不借助于其他动物媒介或宿主而存活于人群中。目前的考古已证明,结 核病广泛分布于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但各地的结核分枝杆菌存在毒力的地 区差异,一般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于广泛分布又相互独立的生物经长期进化导致的。地球上仅少 数人群,长期与世隔绝如毛利人、因纽特人等与结核病无缘。不同于天花等传染病,结核的多 次流行并非由于外来病原体入侵未曾接触的人群引起,而是与宿主人群及其环境的变化有关。 最近,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谦研究员联合包括瑞士、英国在内的 9 国科学家共同合作,历 经三余年研究,用遗传学证据阐释了结核病的真正起源,该研究发表在 2013 年 9 月 2 日的 《自然·遗传学》国际顶尖期刊。该项科学研究表明结核病早在 7 万年前就与人类祖先共存于 现代人的发源地——非洲,并伴随着人类的大迁移“走出非洲”传播至全球各地。 该研究为 结核起源的第二种观点提供了严谨科学的依据,推翻了第一种观点提出的“结核病是在约 1 万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由圈养的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起源观点。纵观历史,无论结核病有多古 老,在 18 世纪之前,结核病总体上呈现地方性流行趋势,受影响人数相对较少,并维持较低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的感染率,随着都市兴起和工业革命的推进,结核逐渐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 成为危害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有意思的是,结核流行的地区性变化记录了工业革命和都市化进 程的轨迹,成为追溯工业革命发展历史的见证人。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工业革 命的滚滚车轮,结核病也达到了“巅峰”,在16世纪中叶,因单一疾病—一结核而死亡的人数 占死亡总人数的20%,且主要集中于伦敦。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工业城市也 相继遭受结核的打击。在这些人口集中、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大量工人罹患结核,甚至 出现100%的感染率,结核的病死率也高达400-600/10万,尤其是年轻的纺织女工,多数死于 结核。按照现在结核病疾病生态学的理论分析,高死亡率的背后折射出当时城市居民高强度的 劳动、糟糕的工作环境(特別是与粉尘接触多)、拥挤的居住空间、低蛋白的饮食条件等社会 问题。结核病的世界大流行始于18世纪,并一直蔓延至20世纪,随着美国和西欧工业化国家 有关结核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渐下降,东欧国家、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开始 了结核病的流行。 中国社会工业革命起步晚,规模小,因此受结核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中国人一直与结核结 缘并留下了诸多医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这一特殊的疾病。中国首次提及此病可追溯到公元前 2700年前,公元前400年的医书中已详细描述了结核病的症状,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 的医书中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已有详尽的记录并传播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更为难能可贵的 是,12世纪的中国人,已认识到肺结核的发生是因为体质虚弱的个体受到了邪气和微小生物 的侵犯而引起的,这一理论远早于西方医学家。 公元前400年左右,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中探讨了被希腊人称为“痨病“的肺结 核,并将此病归为“邪恶之气”作用的结果。公元2世纪的医书中提到了用改变气候条件来进 行结核病的治疗,这是盛行于19世纪的“结核病疗养法”最原始的依据。西方医学从17世纪 开始,零星可见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病理和解剖学描述。在1679年,荷兰人西尔维于斯 ( Sylvius)在 Opera Medica一书中记载结核病人的肺部和其他部位会出现结节和空洞型病 变。1839年,德国医学家JL. Schonlein将该疾病命名为结核病( tuberculosis) 在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之前,有关结核病病因的研究众说纷纭,在欧洲,尤其是在 美国,无论是医生还是平常百姓,都习惯于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找结核病的易感因素,这 些因素包括酗酒、吸烟、纵欲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潮湿和肮脏的生活环境;青春期和生育期等 特殊的生理时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于这些因素,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结 核病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耻辱。然而结核病在欧美蔓延的19世纪,罹患结核病一度变得 “高贵”起来,由于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咳嗽、痰中带血,厌食,消瘦,倦怠,时而 容颜似雪(面色苍白),时而香腮带赤(发热),因此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在19世 纪,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雪莱就曾对“肺病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3 的感染率,随着都市兴起和工业革命的推进,结核逐渐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 成为危害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有意思的是,结核流行的地区性变化记录了工业革命和都市化进 程的轨迹,成为追溯工业革命发展历史的见证人。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工业革 命的滚滚车轮,结核病也达到了“巅峰”,在 16 世纪中叶,因单一疾病——结核而死亡的人数 占死亡总人数的 20%,且主要集中于伦敦。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工业城市也 相继遭受结核的打击。在这些人口集中、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大量工人罹患结核,甚至 出现 100%的感染率,结核的病死率也高达 400~600/10 万,尤其是年轻的纺织女工,多数死于 结核。按照现在结核病疾病生态学的理论分析,高死亡率的背后折射出当时城市居民高强度的 劳动、糟糕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与粉尘接触多)、拥挤的居住空间、低蛋白的饮食条件等社会 问题。结核病的世界大流行始于 18 世纪,并一直蔓延至 20 世纪,随着美国和西欧工业化国家 有关结核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渐下降,东欧国家、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开始 了结核病的流行。 中国社会工业革命起步晚,规模小,因此受结核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中国人一直与结核结 缘并留下了诸多医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这一特殊的疾病。中国首次提及此病可追溯到公元前 2700 年前,公元前 400 年的医书中已详细描述了结核病的症状,在隋唐时期(公元 581~907) 的医书中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已有详尽的记录并传播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更为难能可贵的 是, 12 世纪的中国人,已认识到肺结核的发生是因为体质虚弱的个体受到了邪气和微小生物 的侵犯而引起的,这一理论远早于西方医学家。 公元前 400 年左右,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中探讨了被希腊人称为“痨病“的肺结 核,并将此病归为“邪恶之气”作用的结果。公元 2 世纪的医书中提到了用改变气候条件来进 行结核病的治疗,这是盛行于 19 世纪的“结核病疗养法”最原始的依据。西方医学从 17 世纪 开始,零星可见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病理和解剖学描述。在 1679 年,荷兰人西尔维于斯 (Sylvius)在 Opera Medica 一书中记载结核病人的肺部和其他部位会出现结节和空洞型病 变。1839 年,德国医学家 J.L. Schonlein.将该疾病命名为结核病(tuberculosis)。 在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之前,有关结核病病因的研究众说纷纭,在欧洲,尤其是在 美国,无论是医生还是平常百姓,都习惯于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找结核病的易感因素,这 些因素包括酗酒、吸烟、纵欲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潮湿和肮脏的生活环境;青春期和生育期等 特殊的生理时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于这些因素,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结 核病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耻辱。然而结核病在欧美蔓延的 19 世纪,罹患结核病一度变得 “高贵”起来,由于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咳嗽、痰中带血,厌食,消瘦,倦怠,时而 容颜似雪(面色苍白),时而香腮带赤(发热),因此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在 19 世 纪,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雪莱就曾对“肺病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同时代的拜伦望着自己 镜中苍白的容颜也说:“我希望死于肺痨”“因为若如此,那些喜欢我的女士们就会说:看看 那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的样子多么魅人!”在大文豪的笔下,结核病还一度与年轻、纠结、热 情、忧伤和才华联系起来。1852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1896年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 的生涯》中,女主角都死于肺痨。她们往往被描写为弱不禁风、说话声音轻慢飘逸、阵阵咳 嗽、极易晕倒,疾病与她们受挫的爱情紧密交织。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里多愁善 感的林黛玉,也是一名肺结核病患者。她身体孱弱,娇喘吁吁,面色苍白,却两颊绯红,终因 咳血过多、身体极度虚弱而死。文艺作品中有关结核病患者的描写,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历 史上也曾有无数名人罹患过结核,他们是:德国诗人伊丽莎白·库尔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德国戏剧家席勒、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波兰天才作曲家钢琴家肖 邦、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还有勃郎宁、卡夫卡、勃朗特姐妹、劳伦斯、我国著名文学家兼思 想家鲁迅、著名小说家兼散文家和诗人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建筑学家林徽因都 曾患过肺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及相关研究进展】 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1843-1910)1881年开始研宄结核病,当时他在细菌学领域已 小有名气。科赫的研究从结核病患的肺开始,遗憾的是一开始并没有在肺组织中找到结核菌 然而当他把病人的肺组织磨碎擦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后,却让这些实验动物成功感染了结核病 这样的实验重复多次均获成功,这时科赫猛然意识到,结核菌很可能是透明的,必须染色才能 观察。于是他尝试进行染色试验,并不断改变染色方法,终于在第271号样品中发现了染上蓝 色素呈细棒状的结核杄菌。他又用血淸培养基对结核杄菌进行培养,获得了人工培养的结核杆 苗。当他将结核杆菌制成悬液注射到豚鼠的腹腔内,豚鼠也感染了结核病,实验严格而科学地 证明了结核杄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后来他提出科赫法则的重要依据。 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读了他发现结核杄菌的著名论文和演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4 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同时代的拜伦望着自己 镜中苍白的容颜也说:“我希望死于肺痨”,“因为若如此,那些喜欢我的女士们就会说:看看 那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的样子多么魅人!”在大文豪的笔下,结核病还一度与年轻、纠结、热 情、忧伤和才华联系起来。1852 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1896 年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 的生涯》中,女主角都死于肺痨。她们往往被描写为弱不禁风、说话声音轻慢飘逸、阵阵咳 嗽、极易晕倒,疾病与她们受挫的爱情紧密交织。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里多愁善 感的林黛玉,也是一名肺结核病患者。她身体孱弱,娇喘吁吁,面色苍白,却两颊绯红,终因 咳血过多、身体极度虚弱而死。文艺作品中有关结核病患者的描写,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历 史上也曾有无数名人罹患过结核,他们是:德国诗人伊丽莎白·库尔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德国戏剧家席勒、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波兰天才作曲家钢琴家肖 邦、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还有勃郎宁、卡夫卡、勃朗特姐妹、劳伦斯、我国著名文学家兼思 想家鲁迅、著名小说家兼散文家和诗人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建筑学家林徽因都 曾患过肺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及相关研究进展】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1881 年开始研究结核病,当时他在细菌学领域已 小有名气。科赫的研究从结核病患的肺开始,遗憾的是一开始并没有在肺组织中找到结核菌, 然而当他把病人的肺组织磨碎擦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后,却让这些实验动物成功感染了结核病, 这样的实验重复多次均获成功,这时科赫猛然意识到,结核菌很可能是透明的,必须染色才能 观察。于是他尝试进行染色试验,并不断改变染色方法,终于在第 271 号样品中发现了染上蓝 色素呈细棒状的结核杆菌。他又用血清培养基对结核杆菌进行培养,获得了人工培养的结核杆 苗。当他将结核杆菌制成悬液注射到豚鼠的腹腔内,豚鼠也感染了结核病,实验严格而科学地 证明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后来他提出科赫法则的重要依据。 1882 年 3 月 24 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读了他发现结核杆菌的著名论文和演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讲:“世界上没有一种传染病能像结核一样摧毁人类的生命力,耗尽生命的荣光。全世界平均 每7人中就有一名死于结核病”。科赫几乎把他的实验室搬到了演讲大厅,向人们展示着他引 以为傲的研究成果,希望听众能够亲眼见证他的发现和研究:盛放有患病组织的玻璃缸和他自 己发明的各种细菌染色液、结核杄菌纯培养管、分枝杄菌染色片、死于肺结核的病人脑组织和 肺组织病理切片、感染上结核分枝杄菌的牛腹部组织病理切片等等。科赫最后总结道:结核患 者病变组织的这些病理变化与健康豚鼠成功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后肺组织的病理切片十分相 似,从发病的豚鼠中也能成功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并在体外进行纯培养,因此证实结核分枝 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当罗伯特科赫发表完自己的演说之后,在场所有观众鸦雀无声,没 有提问,没有掌声和喝彩声,他们被科赫的发现惊呆了。片刻之后,大家才回过神来,争先恐 后的走到显微镜前想亲眼目睹结核分枝杆菌的真容。当时的听众中有一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发现治疗梅毒的特效药一一申凡拉明的著名免疫学家保罗·埃 尔利希( Paul ehrlich,18543.141915.820)。当他多年后回忆那场演讲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 的激动:“我一直把那场演讲看作是我科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是 结核病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同年4月10日,科赫的这篇论文被发表在《柏林医学周报》 上,引起医学界的轰动。科赫本人也因为在微生物分离鉴定方面的成就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 奖。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罗伯特郭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100周年,在1982年发行一张纪念邮 随后,全球诸多科学家开始了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深入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略带弯曲的杆 菌,长约1~4um,宽04um,常聚集成团排列,在痰标本中可呈现T、V、Y形及丝状、棒状 及球状等多种不同的形状。结核菌细胞壁含丰富的脂质,可占干重50~60%,其中含有大量的 分枝菌酸,包围在肽聚糖表面影响染料的穿入,因而不易被常规的革兰染色法着色,经石炭酸 复红加温染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呈现特殊的红色,故称为抗酸阳性菌,其他细菌则为 抗酸阴性菌,呈蓝色。结核杄菌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且有分 枝生长的趋势。繁殖一代约需8-24小时,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等的罗氏培养基上(固 体培养基),需培养2~6周才可见菌落生长,典型菌落乳白或米黄色,不透明,表面干燥,呈 颗粒、结节或花菜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间可缩短至1-2周,细菌可呈索状生长,形成 菌膜浮于液面。结核菌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耐药性等多 种变异,这些变异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结核菌的致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如耐药结核的出 现,成为当今结核防治中的难题,结核菌不仅能发生自发变异,还可诱导变异,极大地增加了 临床病变的复杂性。然而,结核的变异特性也可被人类利用,我们熟知的卡介苗(BCG)就是 利用了结核菌在体外反复传代培养的过程中发生毒力改变而筛选获得的减毒活疫苗。1920 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 Leon chalmette和介兰( Camile guerin)不负众望,用牛型结核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5 讲:“世界上没有一种传染病能像结核一样摧毁人类的生命力,耗尽生命的荣光。全世界平均 每 7 人中就有一名死于结核病”。科赫几乎把他的实验室搬到了演讲大厅,向人们展示着他引 以为傲的研究成果,希望听众能够亲眼见证他的发现和研究:盛放有患病组织的玻璃缸和他自 己发明的各种细菌染色液、结核杆菌纯培养管、分枝杆菌染色片、死于肺结核的病人脑组织和 肺组织病理切片、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的牛腹部组织病理切片等等。科赫最后总结道:结核患 者病变组织的这些病理变化与健康豚鼠成功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后肺组织的病理切片十分相 似,从发病的豚鼠中也能成功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并在体外进行纯培养,因此证实结核分枝 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当罗伯特.科赫发表完自己的演说之后,在场所有观众鸦雀无声,没 有提问,没有掌声和喝彩声,他们被科赫的发现惊呆了。片刻之后,大家才回过神来,争先恐 后的走到显微镜前想亲眼目睹结核分枝杆菌的真容。当时的听众中有一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发现治疗梅毒的特效药——申凡拉明的著名免疫学家保罗·埃 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3.14~1915.8.20)。当他多年后回忆那场演讲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 的激动:“我一直把那场演讲看作是我科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是 结核病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同年 4 月 10 日,科赫的这篇论文被发表在《柏林医学周报》 上,引起医学界的轰动。科赫本人也因为在微生物分离鉴定方面的成就获得 1905 年的诺贝尔 奖。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罗伯特.郭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 100 周年,在 1982 年发行一张纪念邮 票。 随后,全球诸多科学家开始了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深入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略带弯曲的杆 菌,长约 1~4um,宽 0.4um,常聚集成团排列,在痰标本中可呈现 T、V、Y 形及丝状、棒状 及球状等多种不同的形状。结核菌细胞壁含丰富的脂质,可占干重 50~60%,其中含有大量的 分枝菌酸,包围在肽聚糖表面影响染料的穿入,因而不易被常规的革兰染色法着色,经石炭酸 复红加温染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呈现特殊的红色,故称为抗酸阳性菌,其他细菌则为 抗酸阴性菌,呈蓝色。结核杆菌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且有分 枝生长的趋势。繁殖一代约需 8~24 小时,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等的罗氏培养基上(固 体培养基),需培养 2~6 周才可见菌落生长,典型菌落乳白或米黄色,不透明,表面干燥,呈 颗粒、结节或花菜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间可缩短至 1~2 周,细菌可呈索状生长,形成 菌膜浮于液面。结核菌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耐药性等多 种变异,这些变异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结核菌的致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如耐药结核的出 现,成为当今结核防治中的难题,结核菌不仅能发生自发变异,还可诱导变异,极大地增加了 临床病变的复杂性。然而,结核的变异特性也可被人类利用,我们熟知的卡介苗(BCG)就是 利用了结核菌在体外反复传代培养的过程中发生毒力改变而筛选获得的减毒活疫苗。1920 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Leon Chalmette)和介兰(Camile Guerin)不负众望,用牛型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