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魏勋斌教授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 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 研究。2001-200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 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973国家重大基础研 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等项目资助。在 NATURE、PNAS等期刊发表SCⅠ论文60余篇,他引700余次。获得国家医疗 注册证1项、国内外专利3项。主要研究在体荧光光学分子影像与探针技术。研究领域包括: 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及近红外 纳米光学探针技术;3)高时空分辨的蛋白质功能光学成像研究;4)激光医学与疾病的光治 疗技术。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从隐含信息的揭示看医学超声成像发展 时间:11月7日下午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B323 报告人: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报告摘要: 回顾过去几十年,从医学超声回波中检测出幅度信息,到检测出多谱勒频移信息,进而检测 出谐波信息、弹性信息。可以说医学超声回波信号的检测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揭示隐含 信息的历史。从B超,彩超,到谐波成像,弹性成像.,应该说毎一步都有一个跃进,但 都没有带来根本性的突破。难点有两个,一是要突破前面所述的声特性阻抗差异成像的传统, 找到新的成像参数。二是要改变超声成像除了实时无创地揭示器官解剖信息外,还要获得」 变的功能信息及分子水平的信息。报告结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的研究、医学超声产 业现状和发展,探讨了继续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其研究前沿及可能进一步突破的几个方 面。预见新的超声隐含信息检测岀来将会带来医学超声成像新的进步和根本性的突破。 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导师,任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 任,深圳市医学超声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2005-2010),深圳安科公司研究员、 总工程师(1988-2005),浙江大学博士后(1987-198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1987),国家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起),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及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 陈思平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医学电子仪器、医学超声工程课题开发和致力 于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将通讯领城的伪随机码扩展频谱技术应用于医学超声检测和成像中,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带领课题组同志研制成功我国笫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 统,1992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作为国家九五、十五计划攻关项目组负 责人,完成了全数字彩超关键技术研究,及全数字彩超系统研究,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优 秀。发表论文30余篇,合编论著3部、主编1部;申请和获准发眀专利10项;兼浙江大学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英国IOP 学会杂志PMEA顾问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魏勋斌教授 1993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 年 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 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 研究。2001-2006 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6 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 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 973 国家重大基础研 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等项目资助。在 NATURE、PNAS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他引 700 余次。获得国家医疗 注册证 1 项、国内外专利 3 项。主要研究在体荧光光学分子影像与探针技术。研究领域包括: 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及近红外 纳米光学探针技术;3)高时空分辨的蛋白质功能光学成像研究;4)激光医学与疾病的光治 疗技术。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从隐含信息的揭示看医学超声成像发展 时间:11 月 7 日下午 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 B323 报告人: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报告摘要: 回顾过去几十年,从医学超声回波中检测出幅度信息,到检测出多谱勒频移信息,进而检测 出谐波信息、弹性信息。可以说医学超声回波信号的检测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揭示隐含 信息的历史。从 B 超,彩超,到谐波成像,弹性成像……,应该说每一步都有一个跃进,但 都没有带来根本性的突破。难点有两个,一是要突破前面所述的声特性阻抗差异成像的传统, 找到新的成像参数。二是要改变超声成像除了实时无创地揭示器官解剖信息外,还要获得病 变的功能信息及分子水平的信息。报告结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的研究、医学超声产 业现状和发展,探讨了继续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其研究前沿及可能进一步突破的几个方 面。预见新的超声隐含信息检测出来将会带来医学超声成像新的进步和根本性的突破。 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导师,任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 任,深圳市医学超声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2005-2010),深圳安科公司研究员、 总工程师(1988-2005),浙江大学博士后(1987-198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1987),国家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 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 年起),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及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 陈思平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医学电子仪器、医学超声工程课题开发和致力 于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将通讯领域的伪随机码扩展频谱技术应用于医学超声检测和成像中,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带领课题组同志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 统,1992 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作为国家九五、十五计划攻关项目组负 责人,完成了全数字彩超关键技术研究,及全数字彩超系统研究,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优 秀。发表论文 30 余篇,合编论著 3 部、主编 1 部;申请和获准发明专利 10 项;兼浙江大学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英国 IOP 学会杂志 PMEA 顾问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清华大学王小勤教授在神经科学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大脑处理音 调的神经机理 王小勤教授最近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为第一作者单位在《神经科学杂志》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撰写综述文章介绍大脑处理音调( pitch)的神经机理[1l 音调在语言和音乐的表达和感知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脑处理音调的杋理是听觉神经科学 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过去100多年中,听觉科学家对音调处理的行为机理做了大量的 研究并获得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自60年代以来,听觉神经科学家对大脑处理音调的神经机 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但至到最近才在这个领域有了重大突破。王小勤教授的研究团队 于2005年首次用单个神经细胞记录的手段在灵长类动物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处理音调的特殊 区域[2]。在同一时期,相似的脑区也在人类大脑中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3]。在这篇题为 《听觉皮层提取和使用音调信息的神经机理》的文章中,王小勤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的 Kerry Walker博士总结了近年来在音调处理的神经杋理硏究领堿以动物为实验模型所得到的重要 发现,解释了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于理解人类大脑音调处理机制的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了该领域尚需回答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这些问题应该考虑的新的实验和技术 段 参考文献: [1] Wang x, Walker KMM. Neural mechanisms for the abs traction and use of pitch information in auditory cortex. J. Neurosci. 32: 13339-13342(2012) [2] Bendor D, Wang X. The neuron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in primate audi tory cortex. Nature,436:1161-1165(2005) [3 Penagos H, Me l cher JR, Oxenham AJ. A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salience in nonprimary human audi tory cortex revealed wi th funct 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urosci, 24: 6810-6815(2004)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小 组的手机医疗技术 2012年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以《口袋“医生”》为题, 报道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小组近年来在手机医疗技术领域的探索性 1973年4月,马丁·库帕发明了第一部手机,最初的手机不仅体积庞大,且只有单一的 通话功能。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不仅尺寸显著缩小,其所实现的功能也日 益多样化,如拍照、发短信、玩游戏、上网、看电视等,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普及的电 子媒介。进入21世纪后,先进的高集成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的完美结合,正在逐渐形成 种彻底颠覆传统健康监护模式的新兴技术—手机医疗技术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对人体健康状态的长期连续监测,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发现时已接 近晚期,从而错失治愈的良机;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治疔 的难度和成本。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为发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健康监 护技术开启了希望之门。与各种传统医疗技术相比,集便携、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多媒体 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和计算、传感与互动乃至高品质体验等诸多综合优势于一体的手机系统, 为新兴生物医学工程学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健康技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清华大学王小勤教授在神经科学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大脑处理音 调的神经机理 王小勤教授最近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为第一作者单位在«神经科学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撰写综述文章介绍大脑处理音调(pitch)的神经机理[1]。 音调在语言和音乐的表达和感知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脑处理音调的机理是听觉神经科学 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过去 100 多年中,听觉科学家对音调处理的行为机理做了大量的 研究并获得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自 60 年代以来,听觉神经科学家对大脑处理音调的神经机 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但至到最近才在这个领域有了重大突破。王小勤教授的研究团队 于 2005 年首次用单个神经细胞记录的手段在灵长类动物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处理音调的特殊 区域[2]。在同一时期,相似的脑区也在人类大脑中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3]。在这篇题为 «听觉皮层提取和使用音调信息的神经机理»的文章中,王小勤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的 Kerry Walker 博士总结了近年来在音调处理的神经机理研究领域以动物为实验模型所得到的重要 发现,解释了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于理解人类大脑音调处理机制的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了该领域尚需回答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这些问题应该考虑的新的实验和技术手 段。 参考文献: [1] Wang X, Walker KMM. Neural mechanisms for the abstraction and use of pitch information in auditory cortex. J. Neurosci. 32:13339-13342 (2012) [2] Bendor D, Wang X. The neuron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in primate auditory cortex. Nature, 436:1161-1165 (2005) [3] Penagos H, Melcher JR, Oxenham AJ. A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salience in nonprimary human auditory cortex revealed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urosci, 24:6810-6815 (2004)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小 组的手机医疗技术 2012 年 10 月 25 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以《口袋“医生”》为题, 报道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小组近年来在手机医疗技术领域的探索性 成果。 1973 年 4 月,马丁•库帕发明了第一部手机,最初的手机不仅体积庞大,且只有单一的 通话功能。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不仅尺寸显著缩小,其所实现的功能也日 益多样化,如拍照、发短信、玩游戏、上网、看电视等,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普及的电 子媒介。进入 21 世纪后,先进的高集成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的完美结合,正在逐渐形成一 种彻底颠覆传统健康监护模式的新兴技术——手机医疗技术。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对人体健康状态的长期连续监测,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发现时已接 近晚期,从而错失治愈的良机;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治疗 的难度和成本。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为发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健康监 护技术开启了希望之门。与各种传统医疗技术相比,集便携、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多媒体、 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和计算、传感与互动乃至高品质体验等诸多综合优势于一体的手机系统, 为新兴生物医学工程学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健康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