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 金经讲话 一、设立主题:虽然《金刚经》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要进 入般若性海,探其堂奥,亦非易事。因此,放弃传统的逐句讲说,以 宏观的角度,贯穿全经的架构,在每一分都设立纲目题要,阐述此分 的意趣所在。每分各有其主题独立,但分分不离“金刚般若”的丝缕 经纬。 二、简明通俗:丛林里开大座讲经,光是一句“如是我闻”的 “如”字,就可以讲七日之久,现今社会的步调是繁忙紧凑的,各形 各色的资讯媒体充斥,佛经的注解更要把握通俗化,阐述要简明易懂, 才能走入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典不是封藏于深山古刹的“藏经楼”,应 该走向人间各各阶层。佛陀的一言一行都印证生命的实相;佛经的一 句一偈都是治病的良药。希望透过“简明通俗”的讲说,能像一根划 亮的火柴,令听者闻者能藉此鉴照到般若宝藏。 三、譬喻释意:佛陀四十九年说法,每每以寓言以譬喻引发众生 心开意解。如《法华经》的“火宅喻”、“穷子喻”、“三车喻”等。在 王舍城佛陀以广说众喻,度化五百外道沙门得须陀洹果,留下《百喻 经》教化他人。诸多譬喻故事,无非是“以指指月”,借着指头的方 向,让我们见到月亮。在释解《金刚经》甚深法味时,借由譬喻寓言、 公案典故穿针引线,令已信者增长福慧善根;未信者能信解自家珍宝。 不得不“借筏渡河”,用譬喻典故做“敲门砖”打开般若家门。 四、古今并蓄:全经三十二分,除了参考清朝溥腕大师的疏解, 希望兼容探究心灵盲点的破除。《金刚经》是一部安心的宝典,古今的 烦恼形态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情众生在面对生老病死,忧悲啼哭的 心情是没有古今人我差别的。 《金刚经》在讨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不是要 -2
系 序 我们拿出心来降伏来安住,经文委婉曲折地要我们灭尽无量无边的众 生,不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皆入无余涅槃;灭度后,实无众 生得灭度者,这是同体平等的慈悲观。有了“空有不二”的般若妙用, 还有什么妄心要降伏?还有个什么真心的住处呢? 解析金刚妙法,不离圣言量,且兼容探讨当今人类面临的烦恼悲 苦,希冀能从《金刚经》觅求安心立命的答案。 《百喻经》记载着这么一段故事: 五百位外道沙门问佛陀,关于涅槃的问题。 问说:“佛陀!你还没有涅槃,怎么会知道涅槃是常乐呢?” 佛答:“我问你们,天下的众生是苦是乐?” 外道:“众生是苦呀!” 佛说:“为什么苦呢?” 外道:“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说:“你还没有死,就知道死的痛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 所以知道涅槃是常乐。” 在注解《金刚经》虽以凡心揣测圣意,不免疏漏谬解,希望透过 少分对般若的浅释,能开启一切众生,了知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是 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涅槃妙法。 最后谨以溥腕大师的偈颂,表示我注解《金刚经》的心意: 稽首金刚无上士,甚深般若不思议: 只园普会诸圣贤,愿赐慈悲垂加护。 我今以蠡测大海,妄以凡心度佛智; 冀即四见契如如,速证菩提平等道。 -3
透田 金刚经讲话 为令未来沉冥者,非为自身希名誉: 普愿法界诸众生,见闻随喜皆成佛。 是为序。 星云1997年5月16日于开山察
法会启建因缘分第一 法会因由分第一① 【原典】 如是我闻:② 一时,佛在舍卫国③祇树给孤独园④,与大比丘⑤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⑦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 第乞⑨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金刚般若》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这样说的: 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一干二百五十位 大比丘众随侍左右。 -1-
金刚经讲话 有一天,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着饭钵,带领 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 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净了 双足,铺好座位便盘腿静坐。 【注释】 ①本分是叙述此经启建缘由,祗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 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 令众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这次法会的因由已具备了六种成就:一、大众对佛法的信心已建 立一信成就;二、大众都已具备听闻佛法的资粮一闻成就;三、讲 说的时机也最为确当—时成就;四、讲经的处所是非常的适合一处 成就;五、说法主佛陀正欢喜宣讲一一主成就:六、听众都全部集合 到齐—众成就。 ②如是我闻:为经典之开头语。佛陀于人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 的阿难阐述其一生所说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 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佛陀之言行举止;“我闻”, 则指众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佛陀的言行。 ③舍卫国:本为北桥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桥萨罗国,故以 都城代称。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④祇树给孤独园:指祇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长者布施黄金买 园,共立精舍,请佛陀及比丘僧众在此办道修行。又称祇园精舍。 ⑤比丘: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