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习题精选第三篇 第1题【单选题】 《诗经》所收之诗,绝大部分是什么时期的诗歌( A、西周初年至战国 B、西周至春秋中期 C、春秋至战国 D、整个周代 【答案】: 【解析】 【分析】《诗经》是我囯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因此选B。 【点评】《诗》、《诗三百》—《诗经》(1)概况:①地位:《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 重要标志。②时限: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民间的民歌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第2题【单选题】 在学完《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后,同学小吴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诗经》由孔子编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C、唐诗和宋词分别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D、《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答案】 【解析】: 【分析】A不对,《诗经》由孔子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成;B不对,汉赋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D不对,《水浒 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 【点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宀第3题【单选题】 苏轼的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的是下列哪类画的特点() 1/9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1 / 9 2019 年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学艺术第 9 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习题精选第三篇 第 1 题【单选题】 《诗经》所收之诗,绝大部分是什么时期的诗歌( ) A、西周初年至战国 B、西周至春秋中期 C、春秋至战国 D、整个周代 【答案】: 【解析】: 第 2 题【单选题】 在学完《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后,同学小吴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诗经》由孔子编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C、唐诗和宋词分别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D、《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答案】: 【解析】: 第 3 题【单选题】 苏轼的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的是下列哪类画的特点( )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A、山水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宗教画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正是文人画,因此选择B项;山水画 花鸟画以及宗教画是按照画的内容来分的,并不能直接体现文人画的特点,因此A、C、D三项错误。 【点评】文人画,又叫士大夫画。它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 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根据题意可知正确选项为文人画。 宀第4题【单选题】 冯天瑜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 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A、从神本走向人本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沉暮与开新 【答案】: 【解析】: 【分析】宋代重文,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表现文人情感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文人画,体现了内省、精致 趋向的特点。同时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世俗 文学艺术大量涌现,包括宋词、风俗画、话本等,鲜明地体现了市井文化勃兴的特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 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第5题【单选题】 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何紛传,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时成为热 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贤轶事》、《警世阴阳梦》 《棒兀用评》等。这主要说明了() A、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 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9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2 / 9 A、山水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D、宗教画 【答案】: 【解析】: 第 4 题【单选题】 冯天瑜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 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沉暮与开新 【答案】: 【解析】: 第 5 题【单选题】 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何紛传,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时成为热 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贤轶事》、《警世阴阳梦》 《梼兀用评》等。这主要说明了( ) A、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 B、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答案】: 【解析】: 【分析】材料中小说成为热门,关于该故事的版本众多,显然是印刷术技术推进的作用;题材不是材料中说明的主旨,故A错 误;市民阶层材料没有明显显示,故B错误;C中历史必然性显然不符合材料內涵。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 贤轶事》、《警世阴阳梦》《梼兀用评》可以看出印刷术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宀第6题【单选题】 西晋杜育的《莽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 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 【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掌握的原则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先排除A,《舛 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所以此题答案为B。 【点评】 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并且提示学生要拿握走的原则,即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 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第7题【单选题】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根据这段文字的特点 它应属于() A、汉赋 B、唐诗 C、元曲 【答案】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3 / 9 【答案】: 【解析】: 第 6 题【单选题】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 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 【解析】: 第 7 题【单选题】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 万人和; 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根据这段文字的特点, 它应属于( ) A、汉赋 B、唐诗 C、元曲 D、宋词 【答案】: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体裁特点的熟练拿握。题干中语句是汉代司马相如写的汉赋,汉赋的特点就是铺陈排比,词 藻华丽,故选A。唐诗是唐代的主要的文学体裁,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元曲是元代的文学形式,更加通俗易懂;宋词又称为长短 句,可配乐演唱,更加灵活。 【点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的成就和特点是常考的知识点。文学的特点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 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拿握。另外,明清之际小说中有 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的,需要拿握。 第8题【单选题 明代冯梦龙原着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 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 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①②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由材料“临安城、“卖油郎”等可知,此作品反映的是城市生活和商品经济发的情况。 但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自由相恋的故事只是个例,不能说明包办婚姻现象的解除;这一时期,重农抑商的观点依然占主导地位。 故③、④表述错误,①、②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第9题【单选题】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鄘州 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 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4 / 9 第 8 题【单选题】 明代冯梦龙原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 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 因为( ) ①城市生活丰富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 9 题【单选题】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 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白时 司来确定正确的答案。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 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故 答案选择C项 【点评】本题属于判断推理型选择题,以固有的才料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能是高考试题突出的特点,本题以杜甫 的诗为切入点,灵活的考查了古代政台史及文化史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但考查学生的能力比较全面深入,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然后依据题干中主旨,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获取正确笞案。 第10题【单选题】 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 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答案】: 【解析】 【分析】B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 A项为文学作品的待点,与材料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不符,故错误。 C材料反映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市民 D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是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 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反应市民生活的通俗文学7 生,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第11题【单选题】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答案】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5 / 9 第 10 题【单选题】 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 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答案】: 【解析】: 第 11 题【单选题】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