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二章一段曲式恋你我爱4恋你直到永这是一个平行乐段用作独立乐曲的结构,乐段整个反复一遍,除了基本结构之外,还附有引子(也称前奏)、结尾(也称尾声)和间奏。前3小节是一个概括性的引子,将全曲的主题材料作综合性的陈述。两个呈平行关系的乐句被第9小节、第10小节的间奏分隔,第一乐句有5小节,第二乐句有8小节(余者为乐段的反复),两句的前半部分重复,后半部分相异。这样,该曲便涉及如下结构问题:(1)两个乐句的规模不相等,前句为5小节,后句有8小节,形成非方整性结构。(2)前句的声乐部分结束于调式六级音,伴奏部分是下属方面的和弦,而间奏落于属和弦前句真正的句尾在于间奏,从而体现出艺术歌曲中声乐部分与伴奏部分之间此起彼伏和此消彼长的重奏关系特点。(3)后句规模扩大的原因在于“扩充”,所谓扩充,是结构内部的发展,指在和声终止式完成之前,加大结构的长度。(4)后句的扩充,使用了动机发展的作曲手法,即把由第一乐句声乐部分的最后四个音所形成的附点音符音型,作为核心材料,在第二句的后半部分连续模进或变化模进,发展成一个膨胀的结构,最后结束于主和弦。尾声(最后3小节)用乐曲的主题材料写成,具有某种总结、肯定的语气。上述各个方面说明了这个乐段的非方整性的展开特点,由于使用了引子、间奏和尾声,从而很好地保证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三、一段式的分类29例33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37起林是3达萧古地。为了民的这首民歌是一个非方整的结构,但由于两句长度相等(5+5),上下对称,又构成规整的对称乐段。该乐段的两个乐句的节奏音型相似,句首的音调材料略有不同,形成不严格的平行结构。例34陕北民歌《绣金匾》导的主意高。该例为二句类中的非重复对比乐段,体现为a一b结构。两个乐句各有8小节,上句落于调式(D羽调)的下属音;下句停在主音,具有方整性和上下呼应的特点。我国民歌中,下属音与主音的功能呼应关系也是常见的结构。由于两个乐句的主题材料互不相同,体现出对比关系。例3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二乐章Adagio cantabile
30第二章一段曲式该乐段的两个乐句各有4小节,也是方整性结构。前句落于和声的半终止(属和弦),旋律平稳、舒展,具有歌唱性;后句的材料不同,旋律、和声两次模进,出现了离调,最后结束于主调的完全终止。两个乐句之间既有对比,也是连贯融合的。例36贺绿汀《摇篮曲》Andante上例是一个非方整的乐段,其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极为有趣的结构现象:乐句内部以前2小节为核心材料(动机):后面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某一个调式音级运动(上句围绕B商、下句围绕F羽):使用不断加料的方法,使结构不断扩充;乐句中包含有三个乐节,其中,后两个乐节以倍数递增,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扩充结构(第二句的尾音缩短了1小节)。其结构图式为:ba14(2+4+8)+13(2+4+7)(二句对比乐段还可参见例13、16、20、24等。)3.三句类此类结构的乐句数量的奇数性质,造成了外部结构形态的非方整性。其中,三句呈重复或变化重复者,为重复或变化重复型乐段:前两句重复,后句不同或后两句重复,前句不同者,仍为对比乐段;后句重复前句,第二句不同者,为三部性乐段,它体现出呈示、对比和再现的三部性结构原则:三句各不相同者,为多句并列联合乐段。例37青海民歌《水红花令》6(着)胶眼睛呀,花我的大哥哥你呀)
三、一段式的分类31该例为a一a一a"型,后两句均为前句的变化重复,第二句结构缩减,第三句则扩充。这种非方整、非对称的处理,使结构自由、灵活,适合其山歌体裁的特点。由于前两句落于调式(A徽调)的二级音,是半终止,后句停在主音,是全终止,故仍然形成了上片(包括前两句)与下片(后句)的功能呼应关系。例38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49No.2Allegromanontroppo:该例为a-a'—b型的三句乐段。在这种乐段中,前两句是重复的关系,后句的材料则不同它与前两句形成对比。这样,音乐的结构重心、结构的呼应关系便转移到前两句与后句之间的非重复对比并置上来。例39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乐章Allegro con brio
32第二章一段曲式此例与前例的处理正好相反,为a一b一b'型。其对比体现在第一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之间的关系上:a+b+b445在这种结构中,第三乐句变化重复了第二乐句,从而发挥了一种结构的补充和收束的作用。在中国乐曲中,也有着类似的处理,警如:例40新疆舞曲AllegroG门-sim-下面这个例子为三部性(a一b-a型)的三句乐段:例41黄准《红色娘子军连歌》2年1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您优深,有花木兰替TA有娘子军扛枪为人3父去从--P1I-妇女的优深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