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附后)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页,27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先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完整。 3、答案按要求直接写在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题号 (三) (四) 积累运用(20分) 1、读下面这幅对联,完成①~②题。(3分) 文辞真比丰年玉 味还同幽壑兰 ①请用正楷字将这幅对联书写一遍 ②按照传统习惯,对联张贴时,上联应贴在进门的」 2、按要求默写。(4分) ① ,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②人家在何许, (梅尧臣《鲁山山行》) 湖北省咸宁市③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 是 湖北省咸宁市④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 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 句子 湖北省咸宁市3、《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 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湖北省咸宁市4、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 为“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一命名好在哪里写出 两点理由。(2分) 答:① 湖北省咸宁市 5、咸爱学校九(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题活动。 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猜谜语、讲故事、成语接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 目。(4分) ①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末一字相同,最后一 第1页,共11页
第1页,共11页 湖北省咸宁市 2008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附后)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 8 页,27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先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完整。 3、答案按要求直接写在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四) 一、 积累运用(20 分) 1、读下面这幅对联,完成①~②题。(3 分) 文辞真比丰年玉 气味还同幽壑兰 ①请用正楷字将这幅对联书写一遍。 ②按照传统习惯,对联张贴时,上联应贴在进门的 边。 2、按要求默写。(4 分) ① ,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②人家在何许, 。(梅尧臣《鲁山山行》) 湖 北 省 咸 宁 市 ③ 苏 轼 在 《 浣 溪 沙 》 中 不 自 伤 白 发 、 不 悲 叹 衰 老 的 诗 句 是 , 。 湖北省咸宁市④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 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 句子: 。 湖北省咸宁市 3、《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 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 分) 答: 湖北省咸宁市 4、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 为“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一命名好在哪里写出 两点理由。(2 分) 答:① ② 湖北省咸宁市 5、咸爱学校九(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题活动。 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猜谜语、讲故事、成语接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 目。(4 分) ①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末一字相同,最后一
字与后一成语开头一字相同。(1分) 兴师动众 城下之盟 ②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并说明理由。(2分)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乃至汶川等地遭受巨大损失。” 改正 ③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中的一句话,请将它改为通俗的表达(尽量口语化)。(1分)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奧运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 湖北省咸宁市6、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 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4分)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①灯泡 ②短尺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14分) 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 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 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一当我变得 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 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悅。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 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 定前去拜访。 第2页,共11页
第2页,共11页 字与后一成语开头一字相同。(1 分) 兴师动众 城下之盟 ②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并说明理由。(2 分)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乃至汶川等地遭受巨大损失。” 改正: ③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中的一句话,请将它改为通俗的表达(尽量口语化)。(1 分) “2008 年 8 月 8 日,第 29 届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 答: 湖北省咸宁市 6、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 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4 分)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①灯泡: ②短尺: 二、阅读理解(50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11 题。(14 分)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 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 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 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 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 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 100 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 定前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 影,村庄炊烟袅是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 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汘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 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 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 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批注:画家“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 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7、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 (2分) 8、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4分)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 9、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2分) 答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第3页,共11页
第3页,共11页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 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 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 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 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 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批注: 画家“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 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7、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 (2 分) 8、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4 分)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9、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2 分) 答: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 分) 答:
11、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3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12分) 长河落日扁(节选) ①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 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 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③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 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 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 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 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④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 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 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 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阎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 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 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 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州了。然而终 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干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⑤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 第4页,共11页
第4页,共11页 11、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3 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6 题。(12 分) 长河落日扁(节选) ①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 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 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③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 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 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 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 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④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 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 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 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 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 熟。这样 ,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 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州了。然而终 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⑤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
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亳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 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⑥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 定符合科学道理 12、第①段“捣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13、改正第④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改为 改为 14、作者在第②段写的“不少人的经验”的作用是 (3分) 15、第③、④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③段是从_ 变化的角度,而第④段则是从_ 变化的角度。(2分) 16、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请你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个能说明光 线折射现象的事例,并说说对你的启示。(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12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 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象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 传递信息、知识等,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 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 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 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 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 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 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 第5页,共11页
第5页,共11页 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 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⑥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 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2、第①段“捣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13、改正第④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2 分) 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答: 改为 改为 14、作者在第②段写的“不少人的经验”的作用是 (3 分) 15、第③、④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③段是从 变化的角度,而第④段则是从 变化的角度。 (2 分) 16、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请你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个能说明光 线折射现象的事例,并说说对你的启示。(3 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21 题。(12 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 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象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 传递信息、知识等 ,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 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 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 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 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 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 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