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预科、渊南中学2012届高三周练(十七) 语文试题 命题:首志勇审题:李诚、阳辉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青睐(ldi)名嫒(yuan)涮羊肉( shuan)引咎辞职(ji) 曝光(bao)蕴藉(jie)回头率(l0) 重蹈覆辙(zhe) C.游弋(ye) 挨宰(ai) 捂一捂(w) 面面相觑(q) D.数落(sh)深邃(sui) 翻砂工(sha) 四处走穴(xue)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 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 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一一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的 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 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意在确保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 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 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5名法学教授 公开表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D.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 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1 苏仙预科、湘南中学 2012 届高三周练(十七) 语 文 试 题 命题:首志勇 审题:李 诚、阳 辉 本试卷共 7 道大题,21 道小题,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青睐.(lài) 名嫒.(yuán) 涮.羊肉(shuàn) 引咎.辞职(jiù) B.曝.光(bào) 蕴藉.(jiè) 回头率.(lǜ) 重蹈覆辙.(zhé) C.游弋.(yè) 挨.宰(ái) 捂.一捂(wǔ) 面面相觑.(qù) D.数.落(shǔ) 深邃.(suì) 翻砂.工(shā) 四处走穴.(xu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 ....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 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B.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 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 ....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的 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 D.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 ....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 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意在确保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 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 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 5 名法学教授 公开表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D.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 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 【情境 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 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 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 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干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 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饞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 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 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 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 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 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 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 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饞(cha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龉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
2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 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 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 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 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 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 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 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 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 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 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镵(chǎ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3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分) 译文: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分) 译文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少年游 【北宋】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 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兰陵王柳 【北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③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 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 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①风物:风光景物。②蘅皋:生长香草的水边高地。③兰桡:小舟的美称。④隋 汴河之堤,因筑于隋代,故名。⑤故国:故乡。⑥榆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赐百官, 顺阳气。⑦寒食:清明前一天,禁火。 (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3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3 分) 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 分) 译文: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 分) 译文: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 分) 少年游 【北宋】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①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 光老,离思满蘅皋②。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③。 兰陵王 柳 【北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④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⑤,谁识京 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⑥催寒食⑦。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 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①风物:风光景物。②蘅皋:生长香草的水边高地。③兰桡:小舟的美称。④隋 堤:汴河之堤,因筑于隋代,故名。⑤故国:故乡。⑥榆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赐百官, 顺阳气。⑦寒食:清明前一天,禁火。 (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4 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舞榭歌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瑞脑销金兽 《醉花阴》) (3)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 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 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 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 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晩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他的上皇帝书 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但要注意的是,苏轼 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 隐”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 避,而是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 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 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 对社会的退)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 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感觉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睡大觉呢,根 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 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求超脱而 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岀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 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 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 了。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无 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 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干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
4 (1)舞榭歌台,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瑞脑销金兽。 (《醉花阴》) (3)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11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 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 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 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 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他的上皇帝书、 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但要注意的是,苏轼 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 隐”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 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 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 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 (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 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感觉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睡大觉呢,根 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 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 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 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 了。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 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 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
面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 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 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 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 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套对当时社会秩序 具有澘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 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 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 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然一生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的退隐欲望 比任何前人都更强烈 B.苏轼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 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 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了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所透出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 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所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想自我安 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里总有一种想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 轼所追求的平淡质朴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诗文中深深埋藏的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 14、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秋天的心
5 面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 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 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 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 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 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 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 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 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然一生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的退隐欲望 比任何前人都更强烈。 B. 苏轼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 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 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了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中所透出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 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所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想自我安 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里总有一种想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 轼所追求的平淡质朴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 苏轼诗文中深深埋藏的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 想。 14、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5 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秋 天 的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