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 钟 班级 姓名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 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 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 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 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髙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 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 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 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 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 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 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 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 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 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 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 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 化的手段一一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 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 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 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 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 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髙到最高的境界,要 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 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 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 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 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 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17 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 钟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 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 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 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 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 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 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 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 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 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 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 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 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 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 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 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 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 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 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 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 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 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 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 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 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 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 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 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 面。 1.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 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 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 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 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 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 “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 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 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髙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 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 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 最高的境界。 D.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 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 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 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 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 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 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 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 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 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 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A. 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 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 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 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 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 就是 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 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 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 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 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 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B. 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 谓之 “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 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 而情感是属 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D. 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 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 梅、兰、竹、菊各自 的风格特点, 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 中国的陶瓷精美, 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 刺绣, 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 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 最高的境界。 D. 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 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 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 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 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 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 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 6 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 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 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 70 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 40 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 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 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 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 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 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 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 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 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 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 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 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 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 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 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 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 最好注脚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 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 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 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 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 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 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 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 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 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 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 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 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 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 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 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 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 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 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 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熊烨是叶嘉莹的 2010 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 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 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 年 3 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 1948 年 11 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 谍”,在监狱一关就是 3 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 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 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 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 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 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 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 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 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 最好注脚。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 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 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 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 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 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 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 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 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 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 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 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 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 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 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 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 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 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 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 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 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 (《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 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 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 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 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 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 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 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叶嘉莹接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 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 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5.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6.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7-9题。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 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 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 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 怎么知道。”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 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 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 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 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 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 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 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 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 案。 (《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号迦陵,20 世纪 50 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 年赴美, 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 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 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 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 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 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 分) A .叶嘉莹一生 “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 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 .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 70 余年而 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 叶嘉莹接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 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 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 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5. 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6. 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7-9 题。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 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 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 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 怎么知道。”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 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 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 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 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 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 述职一样。当然, 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 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 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 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 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 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 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 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 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 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 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 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 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 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 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 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 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 务。”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 子将霍夫曼按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 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志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 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 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 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 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 述职一样。当然, 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 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 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 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 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 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 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 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 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 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 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 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 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 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 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 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 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 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 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 子将霍夫曼按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 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志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 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 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 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