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上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适应性练习卷 古代诗文阅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每句1分,共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山不厌高, (3) 复得返自然。 (4)长太息以掩涕兮, (5)真是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仰观宇宙之大 (7)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人之所罕至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 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 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 以至此?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 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土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 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客 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 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觼复 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 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2009~2010 学年上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适应性练习卷 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每句 1 分,共 6 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 (2)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__,复得返自然。 (4)长太息以掩涕兮, (5)真是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 (6)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 ,羡长江之无穷 (8) 夫 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 ,而人之所罕至 焉, 。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 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 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 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 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 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 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 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 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 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日 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跽:跪直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内部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 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 目见之? 4.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 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 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 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 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文言文阅读(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往有得得,心得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安全 C、非常之观观,景观D、无物以相之相,相信
2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 跽:跪直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内部 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 里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 分)(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 目.见之? 4. 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 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 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 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 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 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 文言文阅读(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往往有得 得,心得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安全 C、非常之观 观,景观 D、无物以相之 相,相信
7、下面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8、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 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 凭借和帮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作 者觉得很遗憾。 D.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 也是没有什么指的后悔的。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其孰能讥之乎?(3分)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 答: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 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高老太 爷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 (《家》)
3 7、下面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8、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 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 凭借和帮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作 者觉得很遗憾。 D.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 也是没有什么指的后悔的。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其孰能讥之乎?(3 分)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 分)。 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 意?(3 分)。 答: 二、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 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 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高老太 爷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 (《家》)
B、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 是捉鬼。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 新的房间时,觉新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C.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 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记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 认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经觉民的劝 解,他不断地重复着“我是青年”,“我是青年”,语气由领悟而至怀疑而至 坚定,显现了年轻人在悲惨现实前的觉醒。(《家》) D、克罗德曾是一个虔诚的教士,一度恪守禁欲主义教规,但艾斯美拉达的出现 在他死寂的心灵中引燃起熊熊的爱欲之火,他开始不停地跟踪艾斯美拉达,指 使喀西莫多劫持她,并刺伤与之幽会的弗比斯,使艾斯美拉达因而被捕和判罪。 他气急败坏,一再重复“谁也别想得她”,并最终使艾斯美拉达遇害。但事后 不久他也跳楼而死了。(《巴黎圣母院》) E.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 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 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 12、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家》中有关瑞珏惨死的情节。 (2)凡是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忘不了这个情节,雨果写道: 一个畸形的人保护一个不幸的人,卡西莫多搭救了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女囚, 这本身就是一件感人肺腑的壮举,这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两个极端的不幸在此 相遇相助。 女囚因什么事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的这个壮举是什么?请简要叙 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日:“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
4 B、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 是捉鬼。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 新的房间时,觉新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C.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 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记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 认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经觉民的劝 解,他不断地重复着“我是青年”,“我是青年”,语气由领悟而至怀疑而至 坚定,显现了年轻人在悲惨现实前的觉醒。(《家》) D、克罗德曾是一个虔诚的教士,一度恪守禁欲主义教规,但艾斯美拉达的出现 在他死寂的心灵中引燃起熊熊的爱欲之火,他开始不停地跟踪艾斯美拉达,指 使喀西莫多劫持她,并刺伤与之幽会的弗比斯,使艾斯美拉达因而被捕和判罪。 他气急败坏,一再重复“谁也别想得她”,并最终使艾斯美拉达遇害。但事后 不久他也跳楼而死了。(《巴黎圣母院》) E.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 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 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 12、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100 字左右)(5 分) (1)请简述《家》中有关瑞珏惨死的情节。 (2)凡是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忘不了这个情节,雨果写道: 一个畸形的人保护一个不幸的人,卡西莫多搭救了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女囚, 这本身就是一件感人肺腑的壮举,这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两个极端的不幸在此 相遇相助。 女囚因什么事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的这个壮举是什么?请简要叙 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
君命,可谓士矣。”日:“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日:“敢问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①砼砼(ke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ao)之人:指器量狭 小的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 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 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山寨文化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 2008年已经过去,但山寨文化的“精彩”还在继续。随着媒体对山寨春晩 的持续关注,对山寨文化该往何处去的讨论,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山寨文化会 和主流文化形成对峙关系还会在热闹之后被招安成为主流文化的-部分?现在 没人能给出准确笞案。但无论怎样,2008年山寨文化狠狠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 腰,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爆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 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而被概括成
5 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 小的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 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 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山寨文化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 2008年已经过去,但山寨文化的“精彩”还在继续。随着媒体对山寨春晚 的持续关注,对山寨文化该往何处去的讨论,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山寨文化会 和主流文化形成对峙关系,还会在热闹之后被招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现在 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无论怎样,2008年山寨文化狠狠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 腰,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爆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 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而被概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