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季温州育英实验学校9月月考试卷 初二实验班语文(命题董焕春) 【温馨提示】:1、本卷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得分 、积累与运用(24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假如生命是树,它将心无旁骛()地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 石,也要qie()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 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ba() 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战斧”-4型巡航导弹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射后能在目标上空数个小时,待目标确 定后,再实施攻击 (2).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地球上,被功利心和私欲所的人类,需要好好地反思自己的 行为是否危害地球 (3).只有思想博大精深,精神丰富崇高,生命之树才会常新常青,生命也才会达到完 美_。 A.盘旋唆使情境 徘徊驱使情境 C.盘旋驱使境界 D.徘徊唆使境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 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 信奇迹 B.“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个帖子可能因为太好玩了,很快网友们转至各大网站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问“贾君鹏是何许人也”,但没有任何人出来解答 C.社科院考古专家认为河南安阳曹魏大墓为曹操墓的阶段性结论具有相当的根据,但并 非最终结论,要“盖棺定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D.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4、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望着 青山,一片郁郁的连绵不断,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天心书院 1 2011 年秋季温州育英实验学校 9 月月考试卷 初二实验班语文(命题 董焕春) 【温馨提示】:1、本卷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4 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假如生命是树,它将心无旁骛( )地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 石,也要 qiè( )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 )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 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 bá( ) 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⑴.“战斧”-4 型巡航导弹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射后能在目标上空 数个小时,待目标确 定后,再实施攻击。 ⑵.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地球上,被功利心和私欲所 的人类,需要好好地反思自己的 行为是否危害地球。 ⑶.只有思想博大精深,精神丰富崇高,生命之树才会常新常青,生命也才会达到完 美 。 A.盘旋 唆使 情境 B.徘徊 驱使 情境 C.盘旋 驱使 境界 D.徘徊 唆使 境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 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 信奇迹。 B.“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个帖子可能因为太好玩了,很快网友们转至各大网站,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问“贾君鹏是何许人也”,但没有任何人出来解答。 C.社科院考古专家认为河南安阳曹魏大墓为曹操墓的阶段性结论具有相当的根据,但并 非最终结论,要“盖棺定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D.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4、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望着 青山,一片郁郁的连绵不断,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A.月光下,海面织出了朵朵银色的浪花,美丽地跳动着 B.它咆哮着,猛烈地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 C.潮声先是有点含混,像孩子牙牙学语,后来特别清晰,又可辨高与低,颤与滑,无 不清亮而和谐 D.水波微微粼粼直卷到岸边,触着礁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5、教育部2100年8月2日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开 展书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列选项对书法家王羲之判断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2分) A.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草圣”。 B.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具有刚健娟秀、质朴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的艺术特色 C.古人评价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D.《兰亭集序》《丧乱帖》是他的代表书作。 6、古诗文默写。(8分) ,阴阳割昏晓。 (2)东皋薄暮望, (3)气蒸云梦泽 (4)晴川历历汉阳树 (5) 千山高复低 (6)僵卧孤村不自哀,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雅环境的句子是 7、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2个字)(2分) ccIⅤcom消息(新闻联播9月19日播出)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晩会——《道德的力量》 昨晩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岀席颁奖晩会并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颁 奖。 晚会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亲爱老”5个章节。 毎个章节通过播放电视短片、现场访谈、歌曲舞蹈、朗诵、颁奖礼、致辞等多种形式交错进 行,充分展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李长春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 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 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 德保障。晚会上,—个个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模范,从屏幕和舞台上向观 众走来,用他们平凡的话语和不平凡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人们用热烈的掌声 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对全国道德模范的崇尚和景仰之情,许多人热泪盈眶
天心书院 2 A.月光下,海面织出了朵朵银色的浪花,美丽地跳动着。 B.它咆哮着,猛烈地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 C.潮声先是有点含混,像孩子牙牙学语,后来特别清晰,又可辨高与低,颤与滑,无一 不清亮而和谐。 D.水波微微粼粼直卷到岸边,触着礁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5、教育部 2100 年 8 月 2 日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开 展书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列选项对书法家王羲之判断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2 分) A.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草圣”。 B.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具有刚健娟秀、质朴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的艺术特色。 C.古人评价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D.《兰亭集序》《丧乱帖》是他的代表书作。 6、古诗文默写。(8 分) (1) ,阴阳割昏晓。 (2)东皋薄暮望, 。 (3)气蒸云梦泽, 。 (4)晴川历历汉阳树, 。 (5) ,千山高复低。 (6)僵卧孤村不自哀, 。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雅环境的句子是: , 。 7、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22 个字)(2 分) CCTV.com 消息(新闻联播 9 月 19 日播出) 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 昨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晚会并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颁 奖。 晚会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亲爱老”5 个章节。 每个章节通过播放电视短片、现场访谈、歌曲舞蹈、朗诵、颁奖礼、致辞等多种形式交错进 行,充分展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李长春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 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 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 德保障。晚会上,一个个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模范,从屏幕和舞台上向观 众走来,用他们平凡的话语和不平凡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人们用热烈的掌声, 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对全国道德模范的崇尚和景仰之情,许多人热泪盈眶
颁奖晚会在歌舞《我和我的祖国》中落下帷幕。李长春等领导同志走上舞台,与全体道 徳模范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李长舂鼓励他们立足本职再创佳绩,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 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口口 8、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分)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 干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新春对联】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 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 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 人使用意境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 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 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 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 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 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
天心书院 3 颁奖晚会在歌舞《我和我的祖国》中落下帷幕。李长春等领导同志走上舞台,与全体道 德模范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李长春鼓励他们立足本职,再创佳绩,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 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8、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 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 ,下联: 。 二、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10 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 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 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 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 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 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 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 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
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 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 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 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ong磨)群形,纠纷舛( chuan错误, 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 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 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气,焉 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 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囻。”“孤
天心书院 4 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 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 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 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 磨)群形,纠纷舛(chuǎn 错误, 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 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 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 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 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 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 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干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干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 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9.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 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 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 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 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0.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 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 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 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 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1.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12.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12分)
天心书院 5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 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 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 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9.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 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 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 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 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0.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 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 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 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 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1.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 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12.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7 题。(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