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叶舒宪 “生肖”指的是人出生之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 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我国传世的书面 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后代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 哪一年就属哪一年的动物,“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 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 已妇孺皆知。。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记时原 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 编码系统,生肖还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 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 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惟独龙这一种却 是现实中没有的呢?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郭沫若《甲骨 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认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 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城诸 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突破了生肖起 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 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洪水神话、双头鹰造型、黄道十二宫等 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 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一一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他承认 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生肖说的产生同“十二”这个神秘数目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两河流城的苏美尔和 巴比伦天文学也确实最先将“十二”作为基数和模式数字来使用。但这并不能直 接证明其他文化中的这个数字都和巴比伦有关系。我国瑶族布努人的史诗《密洛 陀》中讲到女神开天辟地的方式:“她叫风变成十二根天梁,她叫气变成十二根 地柱。”这些用法都把十二的神秘性建立在基数或极限数的象征意义上,然而瑶 族的这种数字观很难说同巴比伦人有什么关系。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的而同地确认十二为基数呢?当我们带看上述疑问浏览文 化史上的这个模式数字时,不难发现它的来源同古人“仰观天象”有关。希罗多 德《历史》第六卷中提到“雅典人正在向十二神奉献牺牲的时候”,这里的“十 二”是天神的象征数。在柏拉图的《裴德若篇》中,十二神与西方式的生肖即黄 道十二宫相对应,因为其中讲到十二神乘马车在天上“运行满了一周”。中国人 的十二地支表面上看是同地联系的,但这也只是相对于“天干”而言。近有学者 考证,由子到亥十二地支之名都来自于太阳的周天运行。《春秋左传注·哀公七 年》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礼记·郊特 牲》谈到天子之郊祭时说:“戴冕垛十有二旋,则天教也。”注云:“天之大数 为十
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叶舒宪 “生肖”指的是人出生之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 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我国传世的书面 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后代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 哪一年就属哪一年的动物,“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 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 已妇孺皆知。。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记时原 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 编码系统,生肖还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 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 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惟独龙这一种却 是现实中没有的呢?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郭沫若《甲骨 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认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 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城诸 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突破了生肖起 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 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洪水神话、双头鹰造型、黄道十二宫等 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 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他承认 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生肖说的产生同“十二”这个神秘数目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两河流城的苏美尔和 巴比伦天文学也确实最先将“十二”作为基数和模式数字来使用。但这并不能直 接证明其他文化中的这个数字都和巴比伦有关系。我国瑶族布努人的史诗《密洛 陀》中讲到女神开天辟地的方式:“她叫风变成十二根天梁,她叫气变成十二根 地柱。”这些用法都把十二的神秘性建立在基数或极限数的象征意义上,然而瑶 族的这种数字观很难说同巴比伦人有什么关系。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的而同地确认十二为基数呢?当我们带看上述疑问浏览文 化史上的这个模式数字时,不难发现它的来源同古人“仰观天象”有关。希罗多 德《历史》第六卷中提到“雅典人正在向十二神奉献牺牲的时候”,这里的“十 二”是天神的象征数。在柏拉图的《裴德若篇》中,十二神与西方式的生肖即黃 道十二宫相对应,因为其中讲到十二神乘马车在天上“运行满了一周”。中国人 的十二地支表面上看是同地联系的,但这也只是相对于“天干”而言。近有学者 考证,由子到亥十二地支之名都来自于太阳的周天运行。《春秋左传注·哀公七 年》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礼记·郊特 牲》谈到天子之郊祭时说:“戴冕垛十有二旋,则天教也。”注云:“天之大数 为十二
这些说法似乎在暗示:十二之数来自天天象。而天象与历法相对应,所以作为基 教的十二最初均用在天文历法方面,就不足为奇了。 (选自《文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肖”一词中,“生”指人出生之年;“肖”意即类似、相似。每个人都 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动物,但生肖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B.在我国历史上,生肖之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是 因为生肖能用来记生年、记岁、接辈份。 C.作为一种象征编码系统。生肖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还是有很多 神秘莫测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D.中国的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有可能与我国先民早期对天象的观察有关,十二这 个数字从天文记时逐渐运用到了生肖文化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于支》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其突破了生 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 B.克鲁伯之所以反对“泛巴比伦主义”,是因为这种观点与文化传播的不可避 免性是完全对立的。 C.柏拉图的著作中提到了十二天神乘马车,这里的十二神与黄道十二宫有某种 相对应的关系。 D.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以十二为基数,比如中国有“十二地支” 西方有“十二天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十二生肖的最尽文字记录出现在汉化,但不能由此断定十二生肖是在汉 代才开始流行的 B.作者认为生肖应该起源于本土,但也不能排除外来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作者引用《密洛陀》中的例子,是要证明不是所有文化中的十二都和巴比伦 有关。 D.在中国,至今还流行着生肖游戏、生肖算命等现象,这说明生肖文化仍有着 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1.B 2.B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第一句可知,生肖之说成 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 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这些说法似乎在暗示:十二之数来自天天象。而天象与历法相对应,所以作为基 教的十二最初均用在天文历法方面,就不足为奇了。 (选自《文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肖”一词中,“生”指人出生之年;“肖”意即类似、相似。每个人都 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动物,但生肖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B. 在我国历史上,生肖之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是 因为生肖能用来记生年、记岁、接辈份。 C. 作为一种象征编码系统。生肖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还是有很多 神秘莫测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D. 中国的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有可能与我国先民早期对天象的观察有关,十二这 个数字从天文记时逐渐运用到了生肖文化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于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于支》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其突破了生 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 B. 克鲁伯之所以反对“泛巴比伦主义”,是因为这种观点与文化传播的不可避 免性是完全对立的。 C. 柏拉图的著作中提到了十二天神乘马车,这里的十二神与黄道十二宫有某种 相对应的关系。 D.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以十二为基数,比如中国有“十二地支”, 西方有“十二天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关十二生肖的最尽文字记录出现在汉化,但不能由此断定十二生肖是在汉 代才开始流行的。 B. 作者认为生肖应该起源于本土,但也不能排除外来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 作者引用《密洛陀》中的例子,是要证明不是所有文化中的十二都和巴比伦 有关。 D. 在中国,至今还流行着生肖游戏、生肖算命等现象,这说明生肖文化仍有着 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1. B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根据原文第二段第一句可知,生肖之说成 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 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根据原文可知,克鲁伯反对的原因是“泛巴比伦主义” 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极端的观点,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 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张冠李戴,选项所述是美国文 化人类学家克鲁伯的观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 柴薪 我小时候生活在小镇里,小镇就像一个蛋壳,藏了多少少年的壮志和梦想,至今 回忆起来总能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后来我离开小镇,读书、谋生、飘荡,一晃 已是多年。 飘荡和飞翔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在没有翅膀的时候他们往 往选择飘荡,也有很多人在飘荡中找到了飞翔的感觉,甚至慢慢生岀了翅膀,但 是这种生长过程中的痛楚实在难以忍受,除非你学会了麻木。当初离开的时候, 我想我会回来的。当初背着行囊离开的时候,我看着车窗外倒退的树木、田野、 河流,没想到,故乡从此在我的生命中越来越远 多年以后,我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回去。故乡的风景有的依然熟悉,有的却 变得陌生,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仿佛那些被诗 歌擦亮的词语。 在漫漫的时光中,那个我称之为故乡的小镇也开始离我越来越远。在幽暗的光线 里,在朦胧的情景中,在渐渐远去的岁月里,我仿佛只能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人 影进进出出那个虚幻般的小镇。整个小镇仿佛荒草萋萋,迷雾蒙蒙,毫无美感。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我曾竭力想表达的最珍贵的东西,但现在它像一幕幕 消逝的风景一样离我远去。我也离它远去,做了城市里的居民。那里没有人为我 的到来而感到欢欣,我也不曾有过特别的喜悦。我在新的地方安然地生活。毋庸 置疑,我的故乡的人们在我离开之后也会依旧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不知为什么,我对故乡小镇的深深依恋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我离开它已经二十 多年了,不过,我还是深深爱着我的故乡小镇,无论是它的过去,还是它的现在 或者是遥远的将来,这种爱是深入骨髓的。虽然我的少年和成年都没有在那里待 多久,但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却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尽 管我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其他城市里,可是我忘不了故乡小镇所有的人和那里 曾经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的祖先早已把一种所谓“热 恋”的东西遗传给了我,除此之外,我再也不能找到什么词汇来表达我此时的情 感了 时光可以带走许多东西,就像街道两边那一排新建的房屋最终会变旧变老,到最 后又会被另一层新鲜的尘土掩埋一样,发生在故乡小镇的许多故事开始在人们的 记忆中消失,一百年以后,再也找不到了。 命中注定,小镇就是我的故乡。这个古老小镇上的一切,对我来说,就是我少年 时的记忆,它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也将成为我永远留存的东西。少年时期在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根据原文可知,克鲁伯反对的原因是“泛巴比伦主义” 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极端的观点,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 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 B 项,张冠李戴,选项所述是美国文 化人类学家克鲁伯的观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 柴薪 我小时候生活在小镇里,小镇就像一个蛋壳,藏了多少少年的壮志和梦想,至今 回忆起来总能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后来我离开小镇,读书、谋生、飘荡,一晃 已是多年。 飘荡和飞翔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在没有翅膀的时候他们往 往选择飘荡,也有很多人在飘荡中找到了飞翔的感觉,甚至慢慢生出了翅膀,但 是这种生长过程中的痛楚实在难以忍受,除非你学会了麻木。当初离开的时候, 我想我会回来的。当初背着行囊离开的时候,我看着车窗外倒退的树木、田野、 河流,没想到,故乡从此在我的生命中越来越远。 多年以后,我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回去。故乡的风景有的依然熟悉,有的却 变得陌生,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仿佛那些被诗 歌擦亮的词语。 在漫漫的时光中,那个我称之为故乡的小镇也开始离我越来越远。在幽暗的光线 里,在朦胧的情景中,在渐渐远去的岁月里,我仿佛只能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人 影进进出出那个虚幻般的小镇。整个小镇仿佛荒草萋萋,迷雾蒙蒙,毫无美感。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我曾竭力想表达的最珍贵的东西,但现在它像一幕幕 消逝的风景一样离我远去。我也离它远去,做了城市里的居民。那里没有人为我 的到来而感到欢欣,我也不曾有过特别的喜悦。我在新的地方安然地生活。毋庸 置疑,我的故乡的人们在我离开之后也会依旧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不知为什么,我对故乡小镇的深深依恋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我离开它已经二十 多年了,不过,我还是深深爱着我的故乡小镇,无论是它的过去,还是它的现在, 或者是遥远的将来,这种爱是深入骨髓的。虽然我的少年和成年都没有在那里待 多久,但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却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尽 管我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其他城市里,可是我忘不了故乡小镇所有的人和那里 曾经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的祖先早已把一种所谓“热 恋”的东西遗传给了我,除此之外,我再也不能找到什么词汇来表达我此时的情 感了。 时光可以带走许多东西,就像街道两边那一排新建的房屋最终会变旧变老,到最 后又会被另一层新鲜的尘土掩埋一样,发生在故乡小镇的许多故事开始在人们的 记忆中消失,一百年以后,再也找不到了。 命中注定,小镇就是我的故乡。这个古老小镇上的一切,对我来说,就是我少年 时的记忆,它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也将成为我永远留存的东西。少年时期在
小镇上的生活影响了我的半辈子。小镇的生活给了我滋养,也让我形成了固执的 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有一天,看了一部叫《小镇》的电影,电影里小镇的情景和我的故乡小镇几乎 模一样。不知不觉中把整部电影看完,我已经热泪盈眶。 每次回到故乡,总会听说,某某老人去世了。有时仔细想一想,我们那条街上的 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我是认识的。死者长已矣!一茬一茬的人 死去,一茬一茬的人出生。生命就是这样,生生死死,生生不息,不变的永远是 永恒的时间 我从容走在故乡小镇的大街上,感觉自己在逆风而行。有一种珍贵的东西,不知 道是我丢失了还是人们忘记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看到风中的故乡摇摇晃晃,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其实那是我的心在摇曳不定 不能自已。 (原文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飘荡”是指在现有条件下离开故乡去谋求基本的生存;“飞翔”是指通过 刻苦努力,艰苦磨砺,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B.“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一句,通过具体细 致的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故乡越来越陌生的感情变化 C.本文将“我”对昔日故乡的依恋和“我”在城市生活感情却无处寄托进行了 对比,以此表明故乡在“我”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故乡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抒 发了“我”对故乡复杂的感情。 5.文章最后三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6.作者为什么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答案】4.B 5.文章倒数第三段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记 叙,交代“我”在故乡听说老人逝世的情况;通过议论,点明“我”对“生死” 的看法。倒数第一、二段,运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写出了“我” 回到故乡时的行为;通过抒情,抒发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和因故乡发生变化而 产生的复杂感情。 6.作者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我”的故乡;二是明确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我”心目中故乡 的特点一一在时间的“风”中变迁,以及“我”对故乡变化的复杂感情;三是揭 示全文的线索是“我”对故乡的所见所感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具体 细致的行动描写”表述错误,此处应为心理描写。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考生首先要知道表达方式有哪 些,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哪些部分运 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文章倒数第三段运用了记叙和议论 的表达方式。“每次回到故乡,总会听说,某某老人去世了。有时仔细想一想, 我们那条街上的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我是认识的。”通过记叙, 交代“我”在故乡听说老人逝世的情况;“死者长已矣!一茬一茬的人死去 茬一茬的人出生。生命就是这样,生生死死,生生不息,不变的永远是永恒的时
小镇上的生活影响了我的半辈子。小镇的生活给了我滋养,也让我形成了固执的 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有一天,看了一部叫《小镇》的电影,电影里小镇的情景和我的故乡小镇几乎一 模一样。不知不觉中把整部电影看完,我已经热泪盈眶。 每次回到故乡,总会听说,某某老人去世了。有时仔细想一想,我们那条街上的 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我是认识的。死者长已矣!一茬一茬的人 死去,一茬一茬的人出生。生命就是这样,生生死死,生生不息,不变的永远是 永恒的时间。 我从容走在故乡小镇的大街上,感觉自己在逆风而行。有一种珍贵的东西,不知 道是我丢失了还是人们忘记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看到风中的故乡摇摇晃晃,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其实那是我的心在摇曳不定, 不能自已。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飘荡”是指在现有条件下离开故乡去谋求基本的生存;“飞翔”是指通过 刻苦努力,艰苦磨砺,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B. “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一句,通过具体细 致的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故乡越来越陌生的感情变化。 C. 本文将“我”对昔日故乡的依恋和“我”在城市生活感情却无处寄托进行了 对比,以此表明故乡在“我”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D.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故乡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抒 发了“我”对故乡复杂的感情。 5. 文章最后三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6. 作者为什么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答案】4. B 5. 文章倒数第三段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记 叙,交代“我”在故乡听说老人逝世的情况;通过议论,点明“我”对“生死” 的看法。倒数第一、二段,运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写出了“我” 回到故乡时的行为;通过抒情,抒发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和因故乡发生变化而 产生的复杂感情。 6. 作者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 ”,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我”的故乡;二是明确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我”心目中故乡 的特点——在时间的“风”中变迁,以及“我”对故乡变化的复杂感情;三是揭 示全文的线索是“我”对故乡的所见所感。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具体 细致的行动描写”表述错误,此处应为心理描写。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考生首先要知道表达方式有哪 些,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哪些部分运 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文章倒数第三段运用了记叙和议论 的表达方式。“每次回到故乡,总会听说,某某老人去世了。有时仔细想一想, 我们那条街上的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我是认识的。”通过记叙, 交代“我”在故乡听说老人逝世的情况;“死者长已矣!一茬一茬的人死去,一 茬一茬的人出生。生命就是这样,生生死死,生生不息,不变的永远是永恒的时
间。”通过议论,点明“我”对“生死”的看法。倒数第一、二段,运用了记叙 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我从容走在故乡小镇的大街上,感觉自己在逆风而行。有 种珍贵的东西,不知道是我丢失了还是人们忘记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只 是一个陌生人。”通过记叙,写出了“我”回到故乡时的行为;“我看到风中的 故乡摇摇晃晃,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其实那是我的心在摇曳不定,不能自已。 通过抒情,抒发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和因故乡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复杂感 情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 (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本文主要描写了“我”对昔日故乡的怀念,将“我” 对昔日故乡的依恋和“我”在城市生活感情却无处寄托进行了对比,以此表明故 乡在“我”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抒发了“我”对故乡复杂的 感情。所以可知,作者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 是交 代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我”的故乡;二是明确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我”心目中故 乡的特点一一在时间的“风”中变迁,以及“我”对故乡变化的复杂感情;三是 揭示全文的线索是“我”对故乡的所见所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 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 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 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 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 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西 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说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 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历史烟云 之中了”。写作的那几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 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 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 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 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十 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 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 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 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 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间。”通过议论,点明“我”对“生死”的看法。倒数第一、二段,运用了记叙 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我从容走在故乡小镇的大街上,感觉自己在逆风而行。有 一种珍贵的东西,不知道是我丢失了还是人们忘记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只 是一个陌生人。”通过记叙,写出了“我”回到故乡时的行为;“我看到风中的 故乡摇摇晃晃,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其实那是我的心在摇曳不定,不能自已。” 通过抒情,抒发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和因故乡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复杂感 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 (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本文主要描写了“我”对昔日故乡的怀念,将“我” 对昔日故乡的依恋和“我”在城市生活感情却无处寄托进行了对比,以此表明故 乡在“我”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抒发了“我”对故乡复杂的 感情。所以可知,作者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 ”,一是交 代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我”的故乡;二是明确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我”心目中故 乡的特点——在时间的“风”中变迁,以及“我”对故乡变化的复杂感情;三是 揭示全文的线索是“我”对故乡的所见所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 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 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 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 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 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 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西 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说。 1988 年 4 月 1 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 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历史烟云 之中了”。写作的那几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 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 1949 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 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 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 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十 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 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 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 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 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