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2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无聊话题为何总能席卷网络 封寿炎 社交网络上,当大家还在为一条裙子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时,“ duang”的一声, 更无聊的来了。这个没有文字,连发音都搞不太清楚的拟声词,一夜之间就席卷 网络 网络永不会消停,隔段时间就会引爆一个话题。大多数话题都非常无聊,那么问 题来了,这些无聊透顶的话题,为什么就能席卷网络? 从社会学角度说,参与某个众人讨论的话题,其实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 同。人类是社会性种群,不但在物质世界里采用群居模式,在精神情感世界里也 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志同道合, 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话题。当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之中,他们就结成了 某种虚拟的共同体,参与者就获得身份确认,“我没有落单,我属于这一群体” 对人类而言,被孤立、落单,是一种痛苦的惩罚。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 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我们都渴望属于某个团体, 获得归属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只能寻找外在的确认。比如住什么房子、 开什么汽车、穿衣用度选择什么品牌,借助商业品牌来彰显个性,缓解泯然于众 人、湮灭于人海的焦虑。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参与公共话题,在某 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公共话题是联结个体的纽带,它可以整合社会,形成精神感情的共同体。在现代 传媒出来之前,公共话题在客厅、里弄、餐馆等场合被讨论;在现代传媒出现之 后,公共话题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 大规模讨论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的可能性。而当网络尤其是社交类网络 出现之后,由于其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发声、直接参 与,无聊话题的风行就具备了可能。 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对于健康的舆论生态肯定是伤害。但也不能因为“裙子 颜色”不可开交的争吵,以及“ duang”的持续刷屏,就指责人们愚不可救。事 实上,这些话题来得快也去得快,比如眼下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 取代了“ duang”,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强势的公共话题。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 题,往往比无意义的无聊话题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 要求。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极 具效力的整合剂。如果它们不缺位,“裙子颜色”和“ duang”之类的无聊话题 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2015年3月9日《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无聊话题”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聊话题”是指社交网络上,隔段时间就会引爆的诸如“裙子颜色”和 “ duang”之类的大多数都非常无聊的话题 B.“无聊话题”的风行与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特征社交类网络的出现有关,因 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
2015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 2 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无聊话题为何总能席卷网络 封寿炎 社交网络上,当大家还在为一条裙子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时,“duang”的一声, 更无聊的来了。这个没有文字,连发音都搞不太清楚的拟声词,一夜之间就席卷 网络。 网络永不会消停,隔段时间就会引爆一个话题。大多数话题都非常无聊,那么问 题来了,这些无聊透顶的话题,为什么就能席卷网络? 从社会学角度说,参与某个众人讨论的话题,其实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 同。人类是社会性种群,不但在物质世界里采用群居模式,在精神情感世界里也 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志同道合, 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话题。当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之中,他们就结成了 某种虚拟的共同体,参与者就获得身份确认,“我没有落单,我属于这一群体”。 对人类而言,被孤立、落单,是一种痛苦的惩罚。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 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我们都渴望属于某个团体, 获得归属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只能寻找外在的确认。比如住什么房子、 开什么汽车、穿衣用度选择什么品牌,借助商业品牌来彰显个性,缓解泯然于众 人、湮灭于人海的焦虑。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参与公共话题,在某 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公共话题是联结个体的纽带,它可以整合社会,形成精神感情的共同体。在现代 传媒出来之前,公共话题在客厅、里弄、餐馆等场合被讨论;在现代传媒出现之 后,公共话题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 大规模讨论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的可能性。而当网络尤其是社交类网络 出现之后,由于其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发声、直接参 与,无聊话题的风行就具备了可能。 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对于健康的舆论生态肯定是伤害。但也不能因为“裙子 颜色”不可开交的争吵,以及“duang”的持续刷屏,就指责人们愚不可救。事 实上,这些话题来得快也去得快,比如眼下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 取代了“duang”,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强势的公共话题。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 题,往往比无意义的无聊话题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 要求。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极 具效力的整合剂。如果它们不缺位,“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无聊话题, 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2015 年 3 月 9 日《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无聊话题”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无聊话题”是指社交网络上,隔段时间就会引爆的诸如“裙子颜色”和 “duang”之类的大多数都非常无聊的话题。 B.“无聊话题”的风行与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特征社交类网络的出现有关,因 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
C.“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虽然对健康的舆论生态会产生伤害。但也不能 因此而指责人们愚不可救。 D.“无聊话题”的特征是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像“裙子颜色”和“ duang”之 类的话题,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2.下列各项属于“无聊话题总能席卷网络”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从社会学角度说,人们参加无聊话题的讨论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参与者会获得身份确认。 B.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 单,人们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 C.参与无聊话题的讨论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都 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D.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可以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 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无聊话题的大规模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是社会性种群,在精神情感世界里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而公共话题就 是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之 B.公共话题讨论的场合和内容与现代传媒的发展关系密切,在网络出现之前传 统媒体上基本没有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出现。 C.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 duang”,是因为“两会”涉及 公共利益、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 D.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不缺位,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 逐步形成共识,就会避免无聊话题的出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洙,字原叔,应天宋城人。初举进士,与郭稹同保①。人有告稹冒祖母禪②, 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召谓曰:“不保,可易也。”洙曰:“保之,不愿易 遂与稹俱罢。再举,中甲科。晏殊留守南京,厚遇之,荐为府学教授。召为国子 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擢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为天章 阁侍讲。专读宝训、要言于迩英阁。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崇文 总目》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加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 坐赴进奏院③赛神④与女妓杂坐,为御史劾奏,黜知濠州,徙襄州。徙徐州。时 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⑤,输半而罢塞。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 铺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得千余人,盗贼衰息。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一,徙亳 州。夏竦卒,赐谥文献。洙当草制,封还其目曰:“臣下不当与僖祖⑥同谥。” 因言:“前有司谥王溥为文献,章得象为文宪,字虽异而音同,皆当改。”于是 太常更谥竦文庄,而溥、得象皆易谥。尝使契丹,至靴淀。契丹令刘六符来伴宴, 且言耶律防善画,向持礼南朝,写圣容以归,欲持至馆中。洙曰:“此非瞻拜之 地也。”六符言恐未得其真,欲遣防再往传绘,洙力拒之。及卒赐谥曰文,御史 吴中复言官不应得谥,乃止。预修《集韵》、《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 《乡兵制度》,著《易传》十卷、杂文千有余篇。子钦臣。 (选自《宋史·韦伦传》,有删节) 【注】①同保:同为一人保荐。②禪:古代丧家脱去丧服的祭礼。③进奏院 种娱乐场所。④赛神:一种娱乐活动。⑤楗薪:柴草。⑥僖祖:对先帝的尊称
C.“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虽然对健康的舆论生态会产生伤害。但也不能 因此而指责人们愚不可救。 D.“无聊话题”的特征是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像“裙子颜色”和“duang”之 类的话题,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2.下列各项属于“无聊话题总能席卷网络”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A.从社会学角度说,人们参加无聊话题的讨论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参与者会获得身份确认。 B.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 单,人们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 C.参与无聊话题的讨论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都 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D.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可以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 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无聊话题的大规模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是社会性种群,在精神情感世界里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而公共话题就 是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之一。 B.公共话题讨论的场合和内容与现代传媒的发展关系密切,在网络出现之前传 统媒体上基本没有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出现。 C.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duang”,是因为“两会”涉及 公共利益、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 D.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不缺位,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 逐步形成共识,就会避免无聊话题的出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洙,字原叔,应天宋城人。初举进士,与郭稹同保①。人有告稹冒祖母禫②, 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召谓曰:“不保,可易也。”洙曰:“保之,不愿易。” 遂与稹俱罢。再举,中甲科。晏殊留守南京,厚遇之,荐为府学教授。召为国子 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擢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为天章 阁侍讲。专读宝训、要言于迩英阁。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崇文 总目》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加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 坐赴进奏院③赛神④与女妓杂坐,为御史劾奏,黜知濠州,徙襄州。徙徐州。时 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⑤,输半而罢塞。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 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得千余人,盗贼衰息。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一,徙亳 州。夏竦卒,赐谥文献。洙当草制,封还其目曰:“臣下不当与僖祖⑥同谥。” 因言:“前有司谥王溥为文献,章得象为文宪,字虽异而音同,皆当改。”于是 太常更谥竦文庄,而溥、得象皆易谥。尝使契丹,至靴淀。契丹令刘六符来伴宴, 且言耶律防善画,向持礼南朝,写圣容以归,欲持至馆中。洙曰:“此非瞻拜之 地也。”六符言恐未得其真,欲遣防再往传绘,洙力拒之。及卒赐谥曰文,御史 吴中复言官不应得谥,乃止。预修《集韵》、《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 《乡兵制度》,著《易传》十卷、杂文千有余篇。子钦臣。 (选自《宋史·韦伦传》,有删节) 【注】①同保:同为一人保荐。②禫:古代丧家脱去丧服的祭礼。③进奏院:一 种娱乐场所。④赛神:一种娱乐活动。⑤楗薪:柴草。⑥僖祖:对先帝的尊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脱:逃脱 B.有司上其最上:上报 C.洙当草制草:草拟 D.向持礼南朝向:以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铺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B.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铺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C.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铺/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D.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铺/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洙初仕不顺。少年时聪明博学,学问记忆超过常人。王洙初仕因受郭稹谎 称已为祖母服完丧的牵连被取消参试资格。 B.王洙受到器重。王洙受到晏殊礼遇,被推荐为府学教授:在迩英阁专读宝训 要言;死后赐谥号“文”。 C.王洙政绩突出。王洙曾校订《史记》、《汉书》、参与修订《崇文总目》、 修撰《国朝会要》,还曾出使契丹, D.王洙遵从礼制。夏竦去世,赐谥号“文献”与僖祖皇帝的谥号相同,王洙认 为不可,因此更改了夏竦的谥号,也因此更改了王溥、章得象的谥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坐赴进奏院赛神与女妓杂坐,为御史劾奏,黜知濠州,徙襄州。(6分) (2)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输半而罢塞。(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下面宋诗,完成8——9题。(11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竹笋。木笔:一种植物 8.诗歌前六句描写的初夏之景最大的特征是什么?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这 特征的?(5分) 9.简要分析此诗表达的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 是 (2)《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 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 语句是:, 乙选考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 脱:逃脱 B.有司上其最 上:上报 C.洙当草制 草:草拟 D.向持礼南朝 向:以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B.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C.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D.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王洙初仕不顺。少年时聪明博学,学问记忆超过常人。王洙初仕因受郭稹谎 称已为祖母服完丧的牵连被取消参试资格。 B.王洙受到器重。王洙受到晏殊礼遇,被推荐为府学教授;在迩英阁专读宝训、 要言;死后赐谥号“文”。 C.王洙政绩突出。王洙曾校订《史记》、《汉书》、参与修订《崇文总目》、 修撰《国朝会要》,还曾出使契丹。 D.王洙遵从礼制。夏竦去世,赐谥号“文献”与僖祖皇帝的谥号相同,王洙认 为不可,因此更改了夏竦的谥号,也因此更改了王溥、章得象的谥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坐赴进奏院赛神与女妓杂坐,为御史劾奏,黜知濠州,徙襄州。(6 分) (2)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输半而罢塞。(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下面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竹笋。木笔:一种植物。 8.诗歌前六句描写的初夏之景最大的特征是什么?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这 一特征的?(5 分) 9.简要分析此诗表达的情感。(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 是: , 。 (2)《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 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 语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灯 邵昌玺 母亲老了,让她一个人住在乡下,杨亮放心不下。于是,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 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同住。 杨亮的房子不大,周围还有一片垃圾场,夏天一到,蚊蝇特别多。可当时就是考 虑到能省些钱,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在这里买了 母亲住进来后,虽然有拥挤,但是,杨亮再也不用来回跑了,也方便照顾母亲。 谁曾想,还没出一个月,妻子彩凤就对母亲颇有微词。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 盏灯,母亲房间里的那盏床头灯。 彩凤说:“你整夜亮着灯是为了写作,可她一不读书,二不看报,干嘛硬要开着 灯睡觉?!再说了,这大热天的,开着个灯不更热吗……还把卧室的门大开着, 让人晚上起来方便都得穿好衣服,你说这有多别扭……” 对于彩凤说的这些,杨亮之前倒没太在意。每次,他只好打着圆场说:“母亲多 年生活在农村,乍到城里,可能有点不习惯,开着灯,也算有个伴儿。 之后的几天,杨亮留心了一下母亲房间的灯,果真如彩凤所说,那盏灯每天都亮 到很晚。 天,他又写作到凌晨。其间,去卫生间的时候,杨亮看到母亲房间的门开着, 灯也亮着,母亲和衣躺在床上,看样子像是睡着了。于是,他踮着脚来到母亲床 前,轻轻地把灯关上了,临出门的时候,顺手也把房门带上了 可是,等他完成稿件哈欠连天地准备去卧室睡觉的时候,无意间瞥到母亲房间有 亮光。同时,他也看到刚才关好的门,此刻又大开着,母亲床前的灯依然亮着。 杨亮纳闷:刚才不是把灯给关了,门也带上了吗 第二天,他问母亲:“妈,昨晚我看您睡着了,就把您的床头灯给关了,门也带 上了。可是,后来怎么又都开了?” 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后来我又起了一次,可 能是忘关了 杨亮忙说:“哦,没什么,我就随便问一下。您看这大热天的,开着灯多热,以 后您睡觉的时候还是把灯关了吧。” 母亲点着头,没再说什么。 一个周末,杨亮的姐姐来看母亲。吃罢晚饭,姐姐要回去的时候,外面正好下起 雨。杨亮说:“姐,今晚就在这里睡下吧,正好陪咱妈说说话。再说,你也有好 长时间没跟妈一起睡了吧?” 旁的母亲笑着说:“可不有年月了!自打你们成家后,都忙,好不容易回趟家, 也都没空住。” 姐姐对着杨亮悄悄地吐了下舌头,然后,摇着母亲的手臂说:“好,今晚就不走 了,跟咱妈一起睡,再让咱妈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呵呵 “还跟个孩子一样,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母亲边说边轻轻地拍着姐姐的头,笑 了,笑得很开心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灯 邵昌玺 母亲老了,让她一个人住在乡下,杨亮放心不下。于是,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 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同住。 杨亮的房子不大,周围还有一片垃圾场,夏天一到,蚊蝇特别多。可当时就是考 虑到能省些钱,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在这里买了。 母亲住进来后,虽然有拥挤,但是,杨亮再也不用来回跑了,也方便照顾母亲。 谁曾想,还没出一个月,妻子彩凤就对母亲颇有微词。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 盏灯,母亲房间里的那盏床头灯。 彩凤说:“你整夜亮着灯是为了写作,可她一不读书,二不看报,干嘛硬要开着 灯睡觉?!再说了,这大热天的,开着个灯不更热吗……还把卧室的门大开着, 让人晚上起来方便都得穿好衣服,你说这有多别扭……” 对于彩凤说的这些,杨亮之前倒没太在意。每次,他只好打着圆场说:“母亲多 年生活在农村,乍到城里,可能有点不习惯,开着灯,也算有个伴儿。” 之后的几天,杨亮留心了一下母亲房间的灯,果真如彩凤所说,那盏灯每天都亮 到很晚。 一天,他又写作到凌晨。其间,去卫生间的时候,杨亮看到母亲房间的门开着, 灯也亮着,母亲和衣躺在床上,看样子像是睡着了。于是,他踮着脚来到母亲床 前,轻轻地把灯关上了,临出门的时候,顺手也把房门带上了。 可是,等他完成稿件哈欠连天地准备去卧室睡觉的时候,无意间瞥到母亲房间有 亮光。同时,他也看到刚才关好的门,此刻又大开着,母亲床前的灯依然亮着。 杨亮纳闷:刚才不是把灯给关了,门也带上了吗? 第二天,他问母亲:“妈,昨晚我看您睡着了,就把您的床头灯给关了,门也带 上了。可是,后来怎么又都开了?” 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后来我又起了一次,可 能是忘关了。” 杨亮忙说:“哦,没什么,我就随便问一下。您看这大热天的,开着灯多热,以 后您睡觉的时候还是把灯关了吧。” 母亲点着头,没再说什么。 一个周末,杨亮的姐姐来看母亲。吃罢晚饭,姐姐要回去的时候,外面正好下起 雨。杨亮说:“姐,今晚就在这里睡下吧,正好陪咱妈说说话。再说,你也有好 长时间没跟妈一起睡了吧?” 一旁的母亲笑着说:“可不有年月了!自打你们成家后,都忙,好不容易回趟家, 也都没空住。” 姐姐对着杨亮悄悄地吐了下舌头,然后,摇着母亲的手臂说:“好,今晚就不走 了,跟咱妈一起睡,再让咱妈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呵呵。” “还跟个孩子一样,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母亲边说边轻轻地拍着姐姐的头,笑 了,笑得很开心
之后,姐姐陪着母亲聊天,杨亮继续来到书房写作 不觉间,夜已深了。杨亮揉了揉眼睛,合上书稿。当他走到母亲房门口,看到门 开着,灯依旧亮着,母亲和姐姐也都没睡,正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姐姐说: “这大热天的,开灯干嘛,既热还招蚊子……哎呀!妈,看你身上这么多小红疙 瘩,快把灯关了吧,蚊子还能少点。” 这时,只听母亲急忙说道:“别关灯,没看到小亮还在写东西吗?这么热的天 写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打小身子骨就弱,怎么受得了…这里蚊子多,可小亮 对杀蚊子的药过敏,家里也没法喷药,蚊子都围着他转……我在这里开着灯,能 把蚊子招过来点,这样,也让你弟弟少给蚊子咬几口……” 此刻,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不知什么时候,姐姐眼里噙满了泪水,门外的 杨亮早已泪流满面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中交代“妻子彩凤就对母亲晚上开灯一事颇有微词”,显示了“我”对 妻子不理解老人的不满,也是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的缩影。 B.文中“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嗫嚅”一 词用的较有分量,反映出母亲怕儿子埋怨自己晚上开灯的心理 C.文中母亲留姐姐住下时说“可不有年月了!”,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观念, 同时也隐含表达母亲对姐姐的埋怨。 D.文章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塑造了鲜明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 无疆”这一永恒的主题,感人至深。 E.文章的结尾点明母亲晚上开灯的原因,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文 章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 (2)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3)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6分) (4)结合全文分析“灯”在文中的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一—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 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 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 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 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 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 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 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 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 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之后,姐姐陪着母亲聊天,杨亮继续来到书房写作。 不觉间,夜已深了。杨亮揉了揉眼睛,合上书稿。当他走到母亲房门口,看到门 开着,灯依旧亮着,母亲和姐姐也都没睡,正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姐姐说: “这大热天的,开灯干嘛,既热还招蚊子……哎呀!妈,看你身上这么多小红疙 瘩,快把灯关了吧,蚊子还能少点。” 这时,只听母亲急忙说道:“别关灯,没看到小亮还在写东西吗?这么热的天, 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打小身子骨就弱,怎么受得了……这里蚊子多,可小亮 对杀蚊子的药过敏,家里也没法喷药,蚊子都围着他转……我在这里开着灯,能 把蚊子招过来点,这样,也让你弟弟少给蚊子咬几口……” 此刻,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不知什么时候,姐姐眼里噙满了泪水,门外的 杨亮早已泪流满面。 (摘自 2014 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中交代“妻子彩凤就对母亲晚上开灯一事颇有微词”,显示了“我”对 妻子不理解老人的不满,也是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的缩影。 B.文中“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嗫嚅”一 词用的较有分量,反映出母亲怕儿子埋怨自己晚上开灯的心理。 C.文中母亲留姐姐住下时说“可不有年月了!”,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观念, 同时也隐含表达母亲对姐姐的埋怨。 D.文章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塑造了鲜明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 无疆”这一永恒的主题,感人至深。 E.文章的结尾点明母亲晚上开灯的原因,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文 章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 (2)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6 分) (3)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6 分) (4)结合全文分析“灯”在文中的作用。(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 1924 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 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 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 年,我国第一个 12 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 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 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 10 个专题组,陈 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 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 旅。 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 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 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