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犯罪构 成的共同要件有哪些? 教学 《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肖中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 书目 教学 后记 注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轴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11
11 作业 1.犯罪构成与犯罪定义的关系是什么? 2.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哪些? 教学 参考 书目 《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肖中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教学 后记 注 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海南大学法学院 《刑法学》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 第6章课题:犯罪客体 教学 了解犯罪客体的定义,理解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及犯罪客体的类型。 目的 重点 犯罪客体的类型。 教材 分析 难点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课时安排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讲授 教学 一.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三.犯罪客体的意义 设想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类型 一.犯罪的直接客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三.犯罪的一般客体 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定义及类型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12 海南大学法学院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 2009 - 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 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6 章 课题:犯罪客体 教学 目的 了解犯罪客体的定义,理解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及犯罪客体的类型。 教材 分析 重点 犯罪客体的类型。 难点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一.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三.犯罪客体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类型 一.犯罪的直接客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三.犯罪的一般客体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定义及类型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讲授
作业 试述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教学 《刑法学原理》(第1卷),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 《犯罪对象研究》 李洁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版 书目 教学 后记 注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置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13
13 作业 1.犯罪客体的种类有哪些? 2.试述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教学 参考 书目 《刑法学原理》(第 1 卷),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犯罪对象研究》,李洁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教学 后记 注 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海南大学法学院 《刑法学》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 第7章课题:犯罪客观方面 教学 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定义以及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内容:掌握危害行为及其 表现形式。 目的 重点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教材 分析 难点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名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讲授 教学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定义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设想 第二节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定义及特征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里的定义 二、危害结果的分类 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定义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 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条件 犯罪的时间 犯罪的地 三,犯非的方法 14
14 海南大学法学院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 2009 - 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 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7 章 课题:犯罪客观方面 教学 目的 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定义以及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内容;掌握危害行为及其 表现形式。 教材 分析 重点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难点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定义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定义及特征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定义 二、危害结果的分类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定义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条件 一、犯罪的时间 二.犯罪的地点 三.犯罪的方法 讲授
作业 什么是犯罪的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对此 刘其很 的言语反吸 刘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 教学 《刑法中的行为论》,熊选国著,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 书目 教学 后记 注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15
15 作业 1.什么是犯罪的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2.如何理解危害结果?它在刑法上有什么意义? 3.怎样理解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青年人刘某乘公共汽车时见有孕妇站在其旁边而没有让座位,另一老人就 批评刘某。对此,刘某很恼火,并用一些刺激性的言语反驳老人。老人十分激动, 不慎心脏病发作而猝死于公共汽车上。刘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 系?刘某对老人的死亡应否负刑事责任? 教学 参考 书目 《刑法中的行为论》,熊选国著,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2 年版。 教学 后记 注 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