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法学院 《刑法学》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1)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 第8章课题:犯罪主体 教学 了解犯罪主体的定义、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定刑事贵任年龄、刑事贵任能力以 及单位犯罪主体问题。 目的 重点 1.刑事责任年龄在刑法上的规定: 2.刑事责任能力。 教材 分析 难点 单位犯罪主体。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 讲投 教学 一.犯罪主体的定义 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光平主体的意义 设想 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般主体 二.特殊主体 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的定义 单位知罪的确 单位犯罪主体的定义和条件 四.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16 海南大学法学院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 2009 - 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 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8 章 课题:犯罪主体 教学 目的 了解犯罪主体的定义、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以 及单位犯罪主体问题。 教材 分析 重点 1.刑事责任年龄在刑法上的规定; 2.刑事责任能力。 难点 单位犯罪主体。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一.犯罪主体的定义 二.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犯罪主体的意义 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一般主体 二.特殊主体 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 二.单位犯罪的确立 三.单位犯罪主体的定义和条件 四.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讲授
作业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有哪些? 是刑事责任能力?如何理解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国刑法对于刑手 力是如何规定的? 皮其处到0国岁小孩子以绵架。在维架 15周岁的李某将 邻居 过紧,导致被绑架人小孩肾衰竭而死亡。对李某的行为如何处理? 教学 《犯罪主体论》,赵秉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参考 书目 教学 后记 注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我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17
17 作业 1.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有哪些? 2.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如何理解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3.我国刑法对于刑事责任能力是如何规定的? 4.如何理解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 5.15 周岁的李某将邻居王某的 10 周岁小孩予以绑架。在绑架过程中因捆绑 过紧,导致被绑架人小孩肾衰竭而死亡。对李某的行为如何处理? 教学 参考 书目 《犯罪主体论》,赵秉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教学 后记 注 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海南大学法学院 《刑法学》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1)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9章课题:犯罪主观方面 教学 解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意外事件、犯罪日的和犯罪动机、认识错误,掌握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构成特征及其实际运用。 目的 重点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构成特征。 教材 难点 认识错误。 分析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讲授 教学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特点 罪过形式 设想 四.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定义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第三节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定义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第四节无罪过事件 一,无罪过事件概述 二.无罪过事件的主要特征 三.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 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第六节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 18
18 海南大学法学院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 2009 - 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 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9 章 课题:犯罪主观方面 教学 目的 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意外事件、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认识错误,掌握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构成特征及其实际运用。 教材 分析 重点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构成特征。 难点 认识错误。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定义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特点 三.罪过形式 四.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定义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定义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第四节 无罪过事件 一.无罪过事件概述 二.无罪过事件的主要特征 三.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二.事实认识错误 讲授
作业 直接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是什久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目信的过失各有什么特征?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 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各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情形对行为人的刑 事责任各有何影响 与有 仇大恨并曾扬言要杀害乙。2004年7月30日晚 ,甲路过某地 到。甲遂拾起路边的 下后扬长而去。后法医鉴定, 教学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姜伟著 参考 书目 教学 后记 注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19
19 作业 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是什么? 2.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各有什么特征?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 故意有何区别? 3.怎样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定义? 4.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各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情形对行为人的刑 事责任各有何影响? 5.甲与乙有深仇大恨并曾扬言要杀害乙。2004 年 7 月 30 日晚,甲路过某地 看到乙睡在路边,认为乙肯定又是喝醉了,自己报复的时机已到。甲遂拾起路边的 砖头向乙头部猛砸几下后扬长而去。后法医鉴定,乙在甲用砖头砸时实际上已经死 亡。问:甲的主观上是什么性质?甲的行为如何处理? 教学 参考 书目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姜伟著,群众出版社 1992 年版; 《犯罪过失研究》,林亚刚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教学 后记 注 1:授课类型分为:理论讲授课、实践教学课、习题课、辅导课、听力课。 如果每栏内容填写不下,可加页。 教务处制
海南大学法学院 《刑法学》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1)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 第10章课题:排除社会危害性 教学 了解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两种排除社会危害性即正当防卫与紧总避险的定义、成 立条件及其过当情况下的处罚原则:重点掌握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和无 目的限防卫权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其基本原理准确认定防卫与避险案件的法律性质。 重点 上所的资然过当的认定及其处用。 教材 分析 难点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 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概述 讲授 教学 危害性的定义 设想 三正防义 正当防卫的条件 三.无限防卫权 四.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三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定义 三拉新 紧急避险的条件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第四节刑法中的其他正当行为 一,履行职责的行为 三省务为 四.义务冲突 五。权利人自愿损害的行为 20
20 海南大学法学院 《 刑法学 》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 授课时间 2009 - 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 授课教师所在系(部) 法律系 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 授课对象 本科法学专业 授课类型(注 1) 理论讲授课 授课主题 第 10 章 课题:排除社会危害性 教学 目的 了解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两种排除社会危害性即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定义、成 立条件及其过当情况下的处罚原则;重点掌握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和无 限防卫权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其基本原理准确认定防卫与避险案件的法律性质。 教材 分析 重点 1.正当防卫的条件; 2.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认定及其处罚。 难点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教学 设想 课时安排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进程 教学方法 第一节 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概述 一.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定义 二.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基本特征 三.刑法中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意义 第二节 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三.无限防卫权 四.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定义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第四节 刑法中的其他正当行为 一.履行职责的行为 二.正当业务行为 三.自救行为 四.义务冲突 五.权利人自愿损害的行为 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