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纯粹(cui)鞠躬尽萃亘古(geng)持之以恒 B.契约(qi)锲而不舍威慑(she)蹑手蹑脚 C.斑斓(ldn)力挽狂斓仰慕(mo)蓦然回首 D.拙劣(zhuo)相形见绌真谛(di)根深缔固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走进长沙,品味生活,你可以漫步西园北里的麻石步道,聆听百年名校的朗朗书声。任 凭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也可以徜徉太平老街,感受沉淀的斑驳时光,在岁月中 找寻自己的足迹;还可以信步贾谊故居,浏览大师之作,感叹他的文不加点,才华横溢… 当然,你也可以静坐杜甫江阁,迎着湘江夜风,品清茶,听湘曲,与三五好友一起享受天伦 之乐。 A.聆听B.徜徉D.文不加点D.天伦之乐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 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 升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 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 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它 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④①②⑤③B.⑤③①②④C.⑤③④①②D.④①⑤③② 5.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6.综合运用(共6分) 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 是()
2018 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 30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纯粹(cuì) 鞠躬尽萃 亘古(gèng) 持之以恒 B.契约(qì) 锲而不舍 威慑(shè) 蹑手蹑脚 C.斑斓(lán) 力挽狂斓 仰慕(mò) 蓦然回首 D.拙劣(zhuó) 相形见绌 真谛(dì) 根深缔固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走进长沙,品味生活,你可以漫步西园北里的麻石步道,聆听..百年名校的朗朗书声。任 凭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也可以徜徉..太平老街,感受沉淀的斑驳时光,在岁月中 找寻自己的足迹;还可以信步贾谊故居,浏览大师之作,感叹他的文不加点 ....,才华横溢…… 当然,你也可以静坐杜甫江阁,迎着湘江夜风,品清茶,听湘曲,与三五好友一起享受天伦.. 之乐..。 A.聆听 B.徜徉 D.文不加点 D.天伦之乐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2018 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 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 升。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 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 循。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 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它 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④①⑤③② 5.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6.综合运用(共 6 分) 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 是( )
(2分,只填序号) ①仍怜故多水,万里连行舟。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 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2分)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 谜底)陆游 (3)【新闻撰写】 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 为其拟写个标题。(2分)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 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 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 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7.古诗词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秋风岁寒,茅屋有情。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2)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爱莲说》 所说 (3)人有情,花有性。即使坠成片片落红,也不忘自己一片奉献之心,恰如龚自珍《己亥杂 诗》所言: 名著阅读(共5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格林 童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B.《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广闻博见,历经磨难,见识了不同 国度的风土人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在革命的熔炉中 从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 C.在读书节“读对联,猜名著”的活动中,有一联是“一辆黄包车,为生活奔波,满载 酸甜苦辣:三个不幸者,与命运抗争,终成一代伟人”。答案是《骆驼祥子》和《童年》。 D.《水浒》在说完一个故事后经常会出现“有诗为证”,例如“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 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这首“为证”之诗,就是出现在“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这个故事之后的。 9.《西游记》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被孙悟空直接打死的妖魔鬼怪并不多,被太上老君、菩 萨甚至如来佛祖收走倒是不少。请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3分) 、阅读(共54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20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2 分,只填序号) ①仍怜故多水,万里连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 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2 分)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 。——(谜底)陆游 (3)【新闻撰写】 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 为其拟写个标题。(2 分)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 4 月 21 至 23 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 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 5 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 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7.古诗词默写填空(共 5 分,每空 1 分) (1)秋风岁寒,茅屋有情。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2)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爱莲说》 所说: , 。 (3)人有情,花有性。即使坠成片片落红,也不忘自己一片奉献之心,恰如龚自珍《己亥杂 诗》所言: , 。 名著阅读(共 5 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格林 童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B.《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广闻博见,历经磨难,见识了不同 国度的风土人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在革命的熔炉中 从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 C.在读书节“读对联,猜名著”的活动中,有一联是“一辆黄包车,为生活奔波,满载 酸甜苦辣;三个不幸者,与命运抗争,终成一代伟人”。答案是《骆驼祥子》和《童年》。 D.《水浒》在说完一个故事后经常会出现“有诗为证”,例如“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 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这首“为证”之诗,就是出现在“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这个故事之后的。 9.《西游记》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被孙悟空直接打死的妖魔鬼怪并不多,被太上老君、菩 萨甚至如来佛祖收走倒是不少。请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3 分) 二、阅读(共 54 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 夜郎,途中榆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 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 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 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 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 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 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11.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至第15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 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 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 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 实》,谈兵者遵用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职名。③卫所: 明代在京城和各地设置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 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代抗倭名将。⑧ 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连东阳马生序》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欠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 夜郎,途中榆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 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 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 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 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 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 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11.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至第 15 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 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 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⑦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 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 实》,谈兵者遵用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职名。③卫所: 明代在京城和各地设置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 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代抗倭名将。⑧ 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连东阳马生序》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欠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1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5分) (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 中西礼节的差别 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 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不论是形式还是内 涵都有明显差别。 先说见面礼。我国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 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 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 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 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 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 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 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 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 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 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 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 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 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 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 习俗 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 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 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 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 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 行为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班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 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 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 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 餐时礼节的不同
1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5 分) (二)说明文阅读(共 8 分) 中西礼节的差别 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 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不论是形式还是内 涵都有明显差别。 先说见面礼。我国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 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 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 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 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 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 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 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 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 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 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 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 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 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 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 习俗。 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 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 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 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 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 行为。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2 分)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 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班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 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 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 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 餐时礼节的不同
1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共4分)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 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 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2分)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2分) (三)议论文阅读(共8分) “熬”的境界 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 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 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 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般说来,“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 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奈何的挣扎叫熬,无目标的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 抗争,有预期的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 志向。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 大成就 “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 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 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 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盘,最 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 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 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逆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 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 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 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0.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 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 正果。 C.“干锤万凿出探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干锤 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
1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共 4 分)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 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 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2 分)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2 分) (三)议论文阅读(共 8 分) “熬”的境界 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 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 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 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一般说来,“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 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奈何的挣扎叫熬,无目标的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 抗争,有预期的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 志向。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 大成就。 “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 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 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 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盘,最 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 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 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逆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 “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 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 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0.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 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 正果。 C.“干锤万凿出探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干锤 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