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本讲基本教学要求1.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要求。2.把握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要求。3.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4.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1.生态与生态文明什么是生态?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什么是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的转型期第一阶段:原始文明第二阶段:农业文明第三阶段:工业文明第四阶段:新文明文明转型: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看重资金和设备新文明看重土地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由于工业文明陷入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人们门对工业文明整端的反思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兴起: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人也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人类必须顺应生态规律,否则,必将自取灭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本讲基本教学要求 1.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要求。 2.把握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的基本要求。 3.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 4.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 问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意义、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1.生态与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的转型期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 第四阶段:新文明 文明转型: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 看重资金和设备 新文明 看重土地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由于工业文明陷入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人们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 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兴起: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人也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是大 自然中的一份子。人类必须顺应生态规律,否则,必将自取灭亡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良好。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第一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第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 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 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 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 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 现生态良好。 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 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 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 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 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 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 复的做法。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 友好型社会。 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 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 产发展为基础,以生 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 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 2020 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 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按人均水平又是一个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各方面积累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一是中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共有耕地18.2574亿亩。人均不足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98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我国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10%和5%。我国人均资源情况国土耕地草地森林原油天然气煤炭(公项)(可采储量/吨/立方米)0.8我国人均0.110.3330.12.6107489.8占世界平均值比重29%40%50%17%12.5%4.5%50%注: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1.7%,石油需求增长则达6%,对外依存度2003年为36%,2008年上升到51.4%,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二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a.水污染不断扩散全国七大水系竞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湖海严重污染。劣五类水质占40.9%,全国75%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江河水流入大海,对我国近海海域造成了污染。b.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中国目前每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1000多万吨,工业粉尘1000万吨左右。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为全球三大酸雨区之一。北方地区沙尘暴有愈演愈烈并向南方扩展的趋势。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已经在城市密集地区构成严重的区域性污染。C.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其中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旧物400公斤,城市人均垃圾以8%~10%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有2/3被垃圾包围。d.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 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 上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按人均水平又是一个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未来 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偏差,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各方面积累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历 史的和现实的因素综 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 一是中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 土面积的 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 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 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08 年,我国共有耕地 18.2574 亿亩。人 均不足 1.4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2098m3,仅 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 1/4; 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我国 45 种矿产资源 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60%、10% 和 5%。 我国人均资源情况 国土 耕地 草地 森林 原油 天然气 煤炭 (公顷) (可采储量/吨/立方米) 我国人均 0.8 0.11 0.33 0.1 2.6 1074 89.8 占世界平均值比重 29% 40% 50% 17% 12.5% 4.5% 50% 注: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 1.7%,石油需求增长则达 6%,对外依存度 2003 年为 36%,2008 年上升到 51.4%,专家预测到 2020 年,中国石油的对 外依存度 将上升至 64.5%。 二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 a. 水污染不断扩散 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湖海 严重污染。劣五类水质占 40.9%,全国 75%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江河水流入大海,对我国近海海域造成了污染。 b. 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中国目前每年排放二氧化硫近 2000 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 1000 多万吨, 工业粉尘 1000 万吨左右。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1/3,为全球三大酸 雨区之一。北方地区沙尘暴有愈演愈烈并向南方扩展的趋势。光化学烟雾、细颗 粒物已经在城市密集地区构成严重的区域性污染。 C. 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 2009 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204094.2 万吨, 比上年增加 7.3%; 排放量为 710.7 万吨,比上年减少 9.1%。中国的垃圾堆放 量已接近 65 亿吨, 其中 1.5 亿吨垃圾露天存放, 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旧物 400 公 斤,城市人均垃圾以 8%~10 %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有 2/3 被垃圾包围。 d. 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 全国 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 1.35 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 1/3,并仍以每年 20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才勉强达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e.水王流失越来越严重如今的长江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且有扩展之势。如今,长江也有变为第二黄河“的迹象。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1)人口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人口数量太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内地总人口13.4亿。“十二五”时期,人口总量预计在13.9亿以内。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左右。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仍然偏高。在总人口性别比方面,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1:27%,女性人口占4873%。同时,“十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在2025年前,我国劳动力总量将始终保持在9亿以上的规模,促进就业仍然任务艰巨。三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1997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1亿多,占总人口的10%,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2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多岁人口的2一3倍。世纪之交时,大概每100个劳动适龄人口要负担约10个左右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00:30。欧洲国家用10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用60年时间达到的老龄化程度,中国将只用20年。四是人口总体素质不高近年来,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总发生率不断攀升,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一6%。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24.1%),言语残疾127万人(1.5%),肢体残疾2412万人(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6.68%),精神残疾614万人(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16.30%)。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标准时间为2006年4月1日零时。调查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算算,基本上不到1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按三口之家算,平均下来5个家庭中就会有一个家庭中有残疾人。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21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68%,有500万学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400多万,每年产生200万新的文盲。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为12%,高级技工
2009 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才勉强达到 20%。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 水平的 2/3,排在世界第 139 位。 e. 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如今的长江 2009 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356.9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37.2%。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61.2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6.8%;风力侵蚀 195.70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20.4%。沙化土地面积达 174 万平方公里, 并且有扩展之势。如今,长江也有变为“第二黄河“的迹象。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人口数量太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内地总人口 13.4 亿。“十二五”时期,人口总 量预计在 13.9 亿以内。2020 年全国总人口约为 14.5 亿左右。世界上每 5 个人 中就有 1 个中国人。 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 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仍然偏高。 在总人口性别比方面,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1.27%, 女性人口占48.73%。同时,“十二五” 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 在 2025 年前,我国劳动力总量将始终保持在 9 亿以上的规模,促进就业仍然任 务艰巨。 三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1997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 1 亿多,占总人 口的 10%,到 2020 年,中 国 60 岁以上人口将接近 20%。到 2040 年预计将达 2.5 亿以上,占总人口 的 23.79%,60 岁以上的人口是 20 多岁人口的 2 ― 3 倍。世纪之交时,大概每 100 个劳动适龄人口要负担约 10 个左右的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而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100:30。欧洲国家用 100 年时间、发展中国家用 60 年时 间达到的老龄化程度,中国将只用 20 年。 四是人口总体素质不高 近年来,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总发生率不断攀升,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 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 4%—6%。中国目前各 类残疾人总数为 8296 万人。据 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占全国人口总数 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 力残疾 1233 万人(14.86%),听力残疾 2004 万人(24.1 %),言语残疾 127 万人(1.5%),肢体残疾 2412 万人 (29.07%),智力残疾 554 万人 (6.68%),精神残疾 614 万人(7.40%),多重残疾 1352 万人(16.30%)。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标准时间为 2006 年 4 月 1 日零时。调查由国家统 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 16 个部委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部署。 算算, 基本上不到 16 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按三口之家算,平均下来 5 个家 庭中就会有一个家庭中有残疾人。 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有 1.8 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15.88%,是世 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 21 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 68%, 有 500 万学 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 400 多万,每年产生 200 万 新的文盲。 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为 12%, 高级技工
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为25%。我国劳动生产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低于不少新兴经济体。五是人口分布不均衡全国人口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例如西北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7%。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未来二三十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迁移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的时期,将有3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2)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只顾局部利益而牺性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当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胡锦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1)资源节约型社会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两会政协一号提案: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2)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为 25%。我国劳动生产率不仅与发 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低于不少新兴经济体。 五是人口分布不均衡 全国人口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 种表现。例如西北地 区的 13 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0%而 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 27%。 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未来二三十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全面加快、 人口迁移规模最大、 活跃程度最高的时期,将有 3 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是控制人口数量。 二是提高人口质量。 三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 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只顾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和全局利益。 当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必须把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 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胡锦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 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 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1)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为 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 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 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 节地、资源综合 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 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0 两会政协一号提案: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 案》 (2)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 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