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右至左书写。 宗教: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现在信仰伊斯兰教,属 逊尼派 文化艺术:《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 歌舞:《十二木卡姆》,即“维吾尔音乐之母”,是指大型古典歌舞套曲。 乐器:达甫,都塔尔,热瓦甫 建筑:住房居于中心位置的称为“阿依万”。 服饰:男子长袍为“袷袢”,男女老少都戴“尕巴”。 医学:早在高昌回鸭时期,就有回鸭文医书,其中有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 妇产科的药方,还有食疗法,在元代还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 学著作译成维吾尔文。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有202种,药材115种, 成方制剂87种。全区维药600多种,常用360种,本地产资源160多种, 占维药种数的27%。常用的有麝香、龙涎香、海狸香、薰衣草、丁香、豆 蔻等。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二、回族 人口:89.35万(第三位) 聚居地: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语言:与汉族同 服饰:基本与汉族同,但回族男子爱戴小白帽,妇女系头巾 饮食:“刀把子”(馍馍)、包子、儀、馄饨、种种面条、油糕、凉粉、凉皮子、 馓子、羊肉泡馍、牛肉面,大都喜欢“粉汤”。喜吃牛、羊、鸡三种肉食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丧葬:土葬,妇女不准进入慕地 三、哈萨克族 人口:151.48万 聚居地:伊犁、塔城、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从右至左书写。 宗教: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现在信仰伊斯兰教,属 逊尼派 文化艺术:《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 歌舞:《十二木卡姆》,即“维吾尔音乐之母”,是指大型古典歌舞套曲。 乐器:达甫,都塔尔,热瓦甫 建筑:住房居于中心位置的称为“阿依万”。 服饰:男子长袍为“袷袢”,男女老少都戴“尕巴”。 医学:早在高昌回鹘时期,就有回鹘文医书,其中有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 妇产科的药方,还有食疗法,在元代还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 学著作译成维吾尔文。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有 202 种,药材 115 种, 成方制剂 87 种。全区维药 600 多种,常用 360 种,本地产资源 160 多种, 占维药种数的 27%。常用的有麝香、龙涎香、海狸香、薰衣草、丁香、豆 蔻等。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二、回族 人口:89.35 万(第三位) 聚居地: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语言:与汉族同 服饰:基本与汉族同,但回族男子爱戴小白帽,妇女系头巾 饮食:“刀把子”(馍馍)、包子、馕、馄饨、种种面条、油糕、凉粉、凉皮子、 馓子、羊肉泡馍、牛肉面,大都喜欢“粉汤”。喜吃牛、羊、鸡三种肉食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丧葬:土葬,妇女不准进入墓地 三、哈萨克族 人口:151.48 万 聚居地:伊犁、塔城、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语言: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从右至左 书写。 族源:塞种、乌孙、匈奴、康居、阿兰、克烈、乃蛮、钦察,葛逻禄等 乐器:冬不拉、库步孜、斯布孜合(笛子) 艺术:《高潮》、《热爱祖国》、《延安颂》、《伊犁河的波浪》,协奏曲《美丽的巴尔 鲁克山》 歌舞:分为歌舞和乐舞两种,最流行的一种叫“哈拉卓尔噶”舞,另外还有天鹅 舞、挤奶舞、制毡舞,剪毛舞等。 饮食:肉食和奶食,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茶在哈 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民间有“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的说法。另外“吉尼特”是用小米、糖和羊油等拌和而成的传统小吃。在 纳吾鲁孜节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库 吉”(稀粥)。 服饰:冬天的大衣用羊皮制成,不挂布面,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希克”。 冬季戴三叶帽,热天扎三角布制成的头巾。未婚女子的花帽上插猎头鹰羽 毛,己婚妇女载方头巾或白布盖头,穿长筒皮靴。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纳吾鲁孜节 习俗:“伊肉力克”,是哈萨克族流行的一种馈赠制。 娱乐:姑娘追、叼羊、赛马、马上摔跤等。 禁忌:忌讳快马直冲家门,等等。 丧葬:无棺土葬 四、蒙古族 人口:17.17万 聚居地:巴州、博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宗教:喇嘛教(黄教) 语言:蒙古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新疆蒙古族兼用胡都木、托忒两种蒙文 文学艺术:《格斯尔汗的故事》、《蒙古秘史》、《江格尔传》、《青史演义》。其中《江 格尔传》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中国
语言: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从右至左 书写。 族源:塞种、乌孙、匈奴、康居、阿兰、克烈、乃蛮、钦察,葛逻禄等 乐器:冬不拉、库步孜、斯布孜合(笛子) 艺术:《高潮》、《热爱祖国》、《延安颂》、《伊犁河的波浪》,协奏曲《美丽的巴尔 鲁克山》 歌舞:分为歌舞和乐舞两种,最流行的一种叫“哈拉卓尔噶”舞,另外还有天鹅 舞、挤奶舞、制毡舞,剪毛舞等。 饮食:肉食和奶食,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茶在哈 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民间有“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的说法。另外“吉尼特”是用小米、糖和羊油等拌和而成的传统小吃。在 纳吾鲁孜节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库 吉”(稀粥)。 服饰:冬天的大衣用羊皮制成,不挂布面,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希克”。 冬季戴三叶帽,热天扎三角布制成的头巾。未婚女子的花帽上插猫头鹰羽 毛,已婚妇女载方头巾或白布盖头,穿长筒皮靴。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纳吾鲁孜节 习俗:“伊肉力克”,是哈萨克族流行的一种馈赠制。 娱乐:姑娘追、叼羊、赛马、马上摔跤等。 禁忌:忌讳快马直冲家门,等等。 丧葬:无棺土葬 四、蒙古族 人口:17.17 万 聚居地:巴州、博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宗教:喇嘛教(黄教) 语言:蒙古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新疆蒙古族兼用胡都木、托忒两种蒙文 文学艺术:《格斯尔汗的故事》、《蒙古秘史》、《江格尔传》、《青史演义》。其中《江 格尔传》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中国
著名的三大史书。 服饰:蒙古袍子,爱用红、黄、绿等彩色缎带做腰带等等 饮食:肉食,奶制品,最喜欢吃手抓羊肉和炒米,巴音布鲁克的蒙古族以肉食为 主,焉者的蒙古族以粮食为主。 建筑:一是靠近城市或农业区的土房,另一种是牧区的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律 朝东方 节日:最大的节日是春节,传统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丧葬:土葬、火葬、野葬(天莽)现在这种形式消失 五、柯尔克孜族 人口:17万 聚居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宗教:伊斯兰教 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共有30个字母 文学:《玛纳斯》 历法:它是突厥语系民族中最早运用较为完整的日、月、季、年及十二生肖历法 的民族。 歌舞: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荡秋千 服饰:男子一年四季戴用羊毛制成的“恰尔帕克”(白毡帽),是柯族的标志,外 穿袷祥,中老年妇女披白色头巾,极少戴装饰品。 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主,一年四季离不开奶茶,马肉、马肠子是最佳食品 建筑:毡房,又称“勃吾孜” 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丧葬:土葬 六、锡伯族 人口:415万 聚居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宗教:信仰多神,主要供奉“喜利妈妈”,“海尔堪”,也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
著名的三大史书。 服饰:蒙古袍子,爱用红、黄、绿等彩色缎带做腰带等等 饮食:肉食,奶制品,最喜欢吃手抓羊肉和炒米,巴音布鲁克的蒙古族以肉食为 主,焉耆的蒙古族以粮食为主。 建筑:一是靠近城市或农业区的土房,另一种是牧区的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律 朝东方 节日:最大的节日是春节,传统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丧葬:土葬、火葬、野葬(天葬)现在这种形式消失 五、柯尔克孜族 人口:17 万 聚居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宗教:伊斯兰教 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共有 30 个字母 文学:《玛纳斯》 历法:它是突厥语系民族中最早运用较为完整的日、月、季、年及十二生肖历法 的民族。 歌舞: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荡秋千 服饰:男子一年四季戴用羊毛制成的“恰尔帕克”(白毡帽),是柯族的标志,外 穿袷袢,中老年妇女披白色头巾,极少戴装饰品。 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主,一年四季离不开奶茶,马肉、马肠子是最佳食品 建筑:毡房,又称“勃吾孜” 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丧葬:土葬 六、锡伯族 人口:4.15 万 聚居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宗教:信仰多神,主要供奉“喜利妈妈”,“海尔堪”,也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
的 来源:鲜卑族的后裔 语言:锡伯语,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947年创造了自己的新文 字 歌舞:赛马、叼羊、摔改、射箭,察县有“射箭之乡”的美称 饮食:以米面等粮食为主食 建筑:住房由砖土砌成,大门多向南开 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日) 七、达斡尔族 人口:6400人 聚居地:塔城地区 族源:辽代契丹族的后裔 语言:达斡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文学艺术:《少郎与代夫》、《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等 饮食:以米面、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肉食以煮烤为主,不习惯吃炒肉,嗜好吸烟 建筑:房屋一律朝南,南面和西面都开窗,屋里南北西三面铺大炕 丧葬:棺殓土葬 宗教:主要是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八、满族 人口:2.46万 聚居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 族源:2000年前的肃顺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褐和女真 宗教:萨满教,新中国成立后宗教观念淡薄 语言:满语,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文学艺术:《满文老档》、《满文太祖实录》、《异域录》、《红楼梦》、《骆驼祥子》、 《茶馆》、“东方红”国画 服饰:旗袍 饮食:喜吃小米、黄米干饭、黄米饽饽,风味食品是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萨
的 来源:鲜卑族的后裔 语言:锡伯语,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947 年创造了自己的新文 字 歌舞:赛马、叼羊、摔跤、射箭,察县有“射箭之乡”的美称 饮食:以米面等粮食为主食 建筑:住房由砖土砌成,大门多向南开 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日) 七、达斡尔族 人口:6400 人 聚居地:塔城地区 族源:辽代契丹族的后裔 语言:达斡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文学艺术:《少郎与代夫》、《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等 饮食:以米面、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肉食以煮烤为主,不习惯吃炒肉,嗜好吸烟 建筑:房屋一律朝南,南面和西面都开窗,屋里南北西三面铺大炕 丧葬:棺殓土葬 宗教:主要是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八、满族 人口:2.46 万 聚居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 族源:2000 年前的粛顺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宗教:萨满教,新中国成立后宗教观念淡薄 语言:满语,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文学艺术:《满文老档》、《满文太祖实录》、《异域录》、《红楼梦》、《骆驼祥子》、 《茶馆》、“东方红”国画 服饰:旗袍 饮食:喜吃小米、黄米干饭、黄米饽饽,风味食品是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萨
其马” 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与汉族人一样 建筑: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三铺坑,多开南窗和西窗 丧葬:士葬 九、塔吉克族 人口:4.44万 聚居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族源: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的诸部落 宗教:伊斯兰教 语言:塔吉克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 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服饰: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戴羔皮圆高筒帽,女子穿连衣裙,已婚 妇女后身系围裙,崇尚白色,新娘则喜欢用红色。 饮食: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建筑:正方平顶,木石结构,墙壁多为石块,草皮砌成,顶部架树枝,门朝东开, 顶部中央开天窗,院墙内最大的住屋称为“赛然农”,室内宽敞,但较低 矮。 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祈脱齐地尔节,巴罗提节 十、乌孜别克族 人口:1.51万人 聚居地: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以伊宁最多。 宗教:伊斯兰教 族源:14世纪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或 “月祖别”。 服饰:男女都戴小花帽,穿皮靴,妇女穿的绣花靴十分别致美观 节日:肉孜节,古尔帮节
其马” 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与汉族人一样 建筑: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三铺坑,多开南窗和西窗 丧葬:土葬 九、塔吉克族 人口:4.44 万 聚居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族源: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的诸部落 宗教:伊斯兰教 语言:塔吉克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 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服饰: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戴羔皮圆高筒帽,女子穿连衣裙,已婚 妇女后身系围裙,崇尚白色,新娘则喜欢用红色。 饮食: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建筑:正方平顶,木石结构,墙壁多为石块,草皮砌成,顶部架树枝,门朝东开, 顶部中央开天窗,院墙内最大的住屋称为“赛然衣”,室内宽敞,但较低 矮。 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祈脱齐地尔节,巴罗提节 十、乌孜别克族 人口:1.51 万人 聚居地: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以伊宁最多。 宗教:伊斯兰教 族源:14 世纪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或 “月祖别”。 服饰:男女都戴小花帽,穿皮靴,妇女穿的绣花靴十分别致美观 节日:肉孜节,古尔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