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高级中学、霞浦七中、周宁十中2016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 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 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 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 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 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 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 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 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 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 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 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 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 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 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 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 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 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 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 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 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 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 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 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 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 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 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 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福建福安高级中学、霞浦七中、周宁十中 2016 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 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 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 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 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 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 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 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 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 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 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 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 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 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 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 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 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 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 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 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 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 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 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 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 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 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 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 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髙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 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 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 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 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 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 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 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 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 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 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 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 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 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 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教称其才,帝亦器重之。寻拜征南右副将 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 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 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丛下流济,出其阵后,张 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 军。军却,师毕济。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二十二年,思伦发复 寇定边,众号三十万。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都督冯诚将前军 甯正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军。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昔刺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英登髙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 来。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思伦发遁 去,诸蛮震慑。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 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英沉毅寡言笑好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 一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 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 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 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 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 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 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 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 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 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 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 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 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 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寻拜征南右副将 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 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 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 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 军。军却,师毕济。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二十二年,思伦发复 寇定边,众号三十万。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都督冯诚将前军, 甯正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军。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昔刺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 来。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思伦发遁 去,诸蛮震慑。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 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英沉毅寡言笑好
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増损以为赏罚 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 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霁,两军相望雾霁:大雾散去,放晴 B.我兵罢,惧为所扼兵罢:军队停止作战 C.元兵惊扰惊扰:惊慌骚扰 D.远夷皆为流涕流涕:流眼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B.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C.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D.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沐英身世坎坷,年少有为。他少年丧父,随从母亲躲避战乱,后被太祖收为 义子;十八岁,便担任帐前都尉,守卫镇江。后迁任大都督府佥事,做事干练, 受到器重。 B.沐英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在攻打云南时,他设计扰乱元军,生擒敌方统帅 达里麻;思伦发侵犯定远,为阻止士兵退却,沐英亲取佩刀,斩杀左帅,士兵惊 恐,均奋力作战 C.沐英有情有义,深得人心。高皇后驾崩时,沐英哭得呕血,皇太子去世,他 也哀毁过度;沐英染病而死,军民夷族都伤心哭泣 D.沐英为官勤政,造福百姓。沐英为官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沟通食 盐贸易以招来商旅,简化礼节放宽条目,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5 分) 译文: (2)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疑帜山谷间, 人吹一铜角。(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 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 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 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 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雾霁,两军相望 雾霁:大雾散去,放晴 B.我兵罢,惧为所扼 兵罢:军队停止作战 C.元兵惊扰 惊扰:惊慌骚扰 D.远夷皆为流涕 流涕:流眼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B.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C.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D.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沐英身世坎坷,年少有为。他少年丧父,随从母亲躲避战乱,后被太祖收为 义子;十八岁,便担任帐前都尉,守卫镇江。后迁任大都督府佥事,做事干练, 受到器重。 B.沐英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在攻打云南时,他设计扰乱元军,生擒敌方统帅 达里麻;思伦发侵犯定远,为阻止士兵退却,沐英亲取佩刀,斩杀左帅,士兵惊 恐,均奋力作战。 C.沐英有情有义,深得人心。高皇后驾崩时,沐英哭得呕血,皇太子去世,他 也哀毁过度;沐英染病而死,军民夷族都伤心哭泣。 D.沐英为官勤政,造福百姓。沐英为官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沟通食 盐贸易以招来商旅,简化礼节放宽条目,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5 分) 译文: (2)乃帅诸军严阵, 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疑帜山谷间, 人吹一铜角。(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 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 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8、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5分) 答9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先填好所选题题序(第 三题或者第四题)然后才能答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 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 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 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 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 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 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 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 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 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 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 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8、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5 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 ”。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 , ”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先填好所选题题序(第 三题或者第四题)然后才能答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 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 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 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 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 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 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 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 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 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 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 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 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 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 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 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 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 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 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 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 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 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 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 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 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 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 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 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 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 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 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 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 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 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 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 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 年 1 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 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 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 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 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 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 分) 答: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 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