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背祭/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向何处去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伟宣言书,邓小平在19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折中共十一届三中个主要内容 转 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我国改革开放揭开序幕,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①发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中共 中央工作会议) 新时期的理论 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2年,中共十二大) 形成过③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 ④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⑤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实事求是(思想基础)→初级阶段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探 论(理论基础) 索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根本任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灵魂:实事求是 基 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本 发展动力:改革 改革目标:基本纲领{政治体制路 精神文明线 外部条件(和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对外开放 内部条件(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稳定政治局面 国两制”构想 和平与发展思想 历史地位: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历史根据:对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时代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二个代表重要思 个创江观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内涵{(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想/地位/思想武器 指导思想
第 18 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 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 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 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本质上揭示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 的理论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 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本国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 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 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超越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 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 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正确的政 治方向和政治保证。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性障碍:要以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 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以发展和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为目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观 念性障碍。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二)历史解析 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 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 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 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本质上揭示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 的理论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 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本国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 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 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超越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 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 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正确的政 治方向和政治保证。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性障碍;要以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 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以发展和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为目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观 念性障碍。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活力,对外开放是使中国接触世界、学习世界 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 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 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 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它同时又从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 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 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 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 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活力,对外开放是使中国接触世界、学习世界 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 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 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 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它同时又从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 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 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 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 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
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 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 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 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怎样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的迈不开步子,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 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这个判断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已经写进了十四大以来的《中国共产党章 程》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成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指导原则 “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中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第一,“三个有利 于”凝结着唯物史观的精华。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理论框架是生产观点 以及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为我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一个根本方 法,即生产力标准,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其他一切社会 现象(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活动)优劣的最高尺度。“三个有利于”把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置于第一位,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同时,“三个有利于” 标准又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两条内 容,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扩展。第二,“三个有利于”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精神。“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根本规律,又表达了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凝聚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精华, 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即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真理和价 值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及现实和理想的统一。第三,“三个有 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邓小平理论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关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
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 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 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 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怎样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的迈不开步子,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 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这个判断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已经写进了十四大以来的《中国共产党章 程》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成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指导原则。 “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中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第一,“三个有利 于”凝结着唯物史观的精华。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理论框架是生产观点 以及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为我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一个根本方 法,即生产力标准,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其他一切社会 现象(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活动)优劣的最高尺度。“三个有利于”把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置于第一位,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同时,“三个有利于” 标准又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两条内 容,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扩展。第二,“三个有利于”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精神。“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根本规律,又表达了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凝聚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精华, 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即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真理和价 值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及现实和理想的统一。第三,“三个有 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邓小平理论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关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
等。所有这一切理论,都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的,即都是从生产力状况和 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出发,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快的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谓解放思想,说到底是从一切 生产关系违背人民利益要求的错误思想中解放出来;所谓实事求是,说到底是遵 循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决定力量的规律,为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而奋斗。能否坚决彻底地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我们思想是否真 正解放、是否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标准。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一切重大问题 的根本指南,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 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 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 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 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 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 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 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 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 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当今 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等。所有这一切理论,都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的,即都是从生产力状况和 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出发,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快的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谓解放思想,说到底是从一切 生产关系违背人民利益要求的错误思想中解放出来;所谓实事求是,说到底是遵 循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决定力量的规律,为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而奋斗。能否坚决彻底地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我们思想是否真 正解放、是否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标准。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一切重大问题 的根本指南,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 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 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 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 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 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 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 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 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 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当今 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