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纪念碑既然希望不会灭绝 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既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帜 我就流出过多少血液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 我就站在那么 昔日皇宫的对面斗争就是我的主题 那金子一样的文明我把我的诗和我的生命 有我的智慧,我的劳动献给了纪念碑 提示:江河的《纪念碑》把昨天同今天、历史同未来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思考整个民族的历史和前途。体 现了新时期诗歌在审美特征上加强思辨色彩的特征。 活动与探究 1.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悟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人都是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信仰的,有了崇高的精神信仰,生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遇到任何艰难困苦, 甚至牺牲生命,也会无所畏惧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了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阅读他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一诗,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及诗作的艺术特点 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法国)维克多雨果 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无论目光脾睨(pin)的波拿巴, 威胁我的事物冲我狞笑。无论大海上吹来的狂飙。 天哪,我的要求是正义的,无论以我为对象的仇 我争取的目标一定要达到!任什么都不能使我动摇 无论可怕而残暴的六月,如果旧世界崩溃,它倒下的废墟 无论叫骂,无论挖苦的嘲笑,可能会压坏我,却无法使我折腰。 提示:雨果的这首《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表现了雨果为了反抗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百折不挠、无所畏 惧、勇往直前的斗争决心。无论威胁、打击、嘲笑,都不能使他动摇。诗中刻画了一个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他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事业。诗中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一定要摧毁封 建统治并取而代之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上的一切革命力量,在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都是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才最终取得胜利的。我们从他的作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这首短诗等杰 作中,都能读出他的人格力量来。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就是直抒胸臆,以激情的宣泄为主,并不借 助更多的形象来曲折表达。读后给我们的是一种思想的震撼和情感的冲击,使我们受到教育和启迪。 4、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就诗歌的题材而言,课文选录的两首外国诗都是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蝈蝈与蛐 蛐》一诗,以盛夏ˆ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 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则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 境。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课后安排的”研讨与练 习”,较适合于作为阅读思考的激发点使用 本课属自读篇目,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即可,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以期培养学生对诗歌 的兴趣和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16 我就是纪念碑 既然希望不会灭绝 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 既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帜 我就流出过多少血液 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 我就站在 那么 昔日皇宫的对面 斗争就是我的主题 那金子一样的文明 我把我的诗和我的生命 有我的智慧,我的劳动 献给了纪念碑 提示:江河的《纪念碑》把昨天同今天、历史同未来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思考整个民族的历史和前途。体 现了新时期诗歌在审美特征上加强思辨色彩的特征。 活动与探究 1.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悟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人都是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信仰的,有了崇高的精神信仰,生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遇到任何艰难困苦, 甚至牺牲生命,也会无所畏惧。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了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阅读他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一诗,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及诗作的艺术特点。 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法国)维克多·雨果 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无论目光睥睨(pì n)的波拿巴, 威胁我的事物冲我狞笑。 无论大海上吹来的狂飙。 天哪,我的要求是正义的, 无论以我为对象的仇恨, 我争取的目标一定要达到! 任什么都不能使我动摇。 无论可怕而残暴的六月, 如果旧世界崩溃,它倒下的废墟 无论叫骂,无论挖苦的嘲笑, 可能会压坏我,却无法使我折腰。 提示:雨果的这首《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表现了雨果为了反抗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百折不挠、无所畏 惧、勇往直前的斗争决心。无论威胁、打击、嘲笑,都不能使他动摇。诗中刻画了一个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他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事业。诗中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一定要摧毁封 建统治并取而代之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上的一切革命力量,在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都是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才最终取得胜利的。我们从他的作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这首短诗等杰 作中,都能读出他的人格力量来。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就是直抒胸臆,以激情的宣泄为主,并不借 助更多的形象来曲折表达。读后给我们的是一种思想的震撼和情感的冲击,使我们受到教育和启迪。 4、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就诗歌的题材而言,课文选录的两首外国诗都是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蝈蝈与蛐 蛐》一诗,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 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则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 境。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课后安排的“研讨与练 习”,较适合于作为阅读思考的激发点使用。 本课属自读篇目,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即可,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以期培养学生对诗歌 的兴趣和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德育目标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深情美读,整合阅读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 2.感悟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渎,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如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比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 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诗意,探究领悟诗歌主旨及感情意蕴。美读,整合阅读感悟。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 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 去倾听生命的歌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济慈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 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 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 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 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灬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 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 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 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 意象的理解
17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德育目标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深情美读,整合阅读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 蕴。 2.感悟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渎,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如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比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 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诗意,探究领悟诗歌主旨及感情意蕴。美读,整合阅读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 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 去倾听生命的歌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济慈简介 投影: 约翰·济慈(1795~1821 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 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 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 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 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 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 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 20 世纪的意 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 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 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 意象的理解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 阴凉的林中灬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灬可喜的草从″,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 日ˉ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晩 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灬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 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思考: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ν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 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 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 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 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 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蟈蝈、蛐蚰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 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 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 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四、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谢尔盖·亚历德罗维奇·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 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 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 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 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 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 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 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 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 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 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18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 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 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 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思考: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 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 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 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 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 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蚰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 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 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 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四、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谢尔盖·亚历德罗维奇·赛宁(1895~1925 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 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 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 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 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 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 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 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 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 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 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投影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学生合作研讨后回答,教师提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 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五、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月是故乡明》,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 李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 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灬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 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 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 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 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 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 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 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 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 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 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些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 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 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己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 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 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 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底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
19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投影: 静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学生合作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 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五、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月是故乡明》,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 李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 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 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 呀!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 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 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 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 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 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 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 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 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①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 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些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 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 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②,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 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 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 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底鸟,每逢望③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
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 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 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①旖旎(y1nn):柔和美丽 ②耄耋( mao die),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口口口→捉知了→口口→→口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 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 2.(1)对比:(2)突出思乡之情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两首优美灵性的 田园诗作,让我们神思飞驰,尽享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如果说《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那么 渗透着生命底蕴的《夜》则犹如小夜曲。是愉悦让生命如此美丽,我们不由更深地热爱自然、感念自然。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题材:田园诗 蝈蝈与蛐蛐 (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主题)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叶赛宁 静谧美丽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安适、宁静的心境)溪水月色(反复吟咏) 大河小溪青草 荐读《秋颂》 秋颂 1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20 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 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 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①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 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 4、5 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捉知了→□□□→□□□→□□□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从第 5 段中摘抄与第 6 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 联想。字数在 150 字以内) 参考答案: 1.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 2.(1)对比;(2)突出思乡之情。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4.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两首优美灵性的 田园诗作,让我们神思飞驰,尽享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如果说《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那么 渗透着生命底蕴的《夜》则犹如小夜曲。是愉悦让生命如此美丽,我们不由更深地热爱自然、感念自然。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题材:田园诗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主题)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静谧 美丽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安适、宁静的心境)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 大河 小溪 青草 备课资料 荐读《秋颂》 秋 颂 1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