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 些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 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 维。 学习过程 自主预 导入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汲(j)取:吸取。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 些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 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 维。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 季度 ? 8 小时 +16 小时 =1 天? 还可以举例。如 3 天+4 天=1 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汲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不倦: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ⅰe)而不舍:雕刻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讼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探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 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 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探究质 1、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探讨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 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 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探究质疑 1、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2、区分—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 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读品析 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 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維”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 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 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精读品析 阅读 3-6 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 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 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 情境导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情境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土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 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 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五经》指: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 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土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 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髙能物理学硏究。1974年领导 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 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作交流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 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 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 、 、 。 《五经》指: 、 、 、 、 。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 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 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 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 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c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交流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