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气势恢宏,意蕴丰富,颇显豪放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 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探求,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 2.比较鉴赏法咏雪之作,文人墨客多有名章俊语,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胸襟浩阔,意境髙远。堪称 大家风范。试就其与八年级下册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比较赏 析。引导学生深层体察词作的艺术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词意,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雪景及毛泽东诗词手迹: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 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 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2.背景情况 诗人作这首词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 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 年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就在这中华 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 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
1 1、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气势恢宏,意蕴丰富,颇显豪放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 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探求,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 2.比较鉴赏法 咏雪之作,文人墨客多有名章俊语,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胸襟浩阔,意境高远。堪称 大家风范。试就其与八年级下册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比较赏 析。引导学生深层体察词作的艺术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词意,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雪景及毛泽东诗词手迹: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 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 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2.背景情况 诗人作这首词的时间是 1936 年 2 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 1935 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 1931 年至 1932 年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 1935 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就在这中华 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1935 年冬天(12 月 7 日至 25 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
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 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 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润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 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诵读,整体感知 请学生听读全词,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 2.学生默读,疏解字词 投影 (1)注音 芽莽(mang)妖娆(rao)折腰(zhe)成吉思汪(han)稍逊风骚(xun) 分外fen)数风流人物(shu)今朝(zhao) 分别n)数目(shu)塑代chao) (2)释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用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妇女举止轻佻。词中 用第①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作示范诵读 5.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词作意味 教师提示: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 绘多姿多彩之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研读赏析词作上片 1.学生感情诵读上片,思考: 多媒体逐条显示: (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2)总写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试指出写动、静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此句子? (4)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日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5)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片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二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千里^万里”互文见 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3)对雪景的描绘,由”望″字统领,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4)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 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
2 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 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 1936 年 2 月 20 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 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 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三、诵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听读全词,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 2.学生默读,疏解字词。 投影: (1)注音 莽莽(mǎng)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分别(fēn) 数目(shù) 朝代(cháo) (2)释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用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妇女举止轻佻。词中 用第①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作示范诵读。 5.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词作意味。 教师提示: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 绘多姿多彩之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研读赏析词作上片 1.学生感情诵读上片,思考: 多媒体逐条显示: (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2)总写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试指出写动、静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此句子? (4)“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日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5)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片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二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千里”“万里”互文见 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3)对雪景的描绘,由“望”字统领,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4)“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 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
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 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ν驰″ 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 之生机勃勃。 (6)须”借助想象。写出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2.学生吟诵体味。熟读成诵。 五、研读赏析下片 1.学生自由诵读下片,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 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诗人以ˆ略输文采灬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英雄人物缺少 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自己的评论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借”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 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 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 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问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 代。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2.学生背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 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 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等 课时 [教学要点] 合作研讨,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引领学生比较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 差异,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检查作业 教师抽查学生习作的完成情形,并进行点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培养学生良好 的写作习惯 二、研讨、理解课文艺术特色 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词作《沁园春雪》的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特点。全词仅用114字 就清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清同学们 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投影: 工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3 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 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 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 之生机勃勃。 (6)“须”借助想象。写出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2.学生吟诵体味。熟读成诵。 五、研读赏析下片 1.学生自由诵读下片,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 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英雄人物缺少 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自己的评论。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 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 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 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问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 代。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2.学生背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 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 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合作研讨,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引领学生比较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 差异,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抽查学生习作的完成情形,并进行点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培养学生良好 的写作习惯。 二、研讨、理解课文艺术特色 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词作《沁园春·雪》的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特点。全词仅用 114 字, 就清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清同学们 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投影: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4)只识弯弓射大雕。C只识”改成”识得”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怀着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 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2)文采,本指辞采、才华,就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 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原问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词完全否定其文采。 (4)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中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借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 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 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ν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学生分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 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 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氵 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 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 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3.师生配乐感情诵读全词。 三、比较赏析 1.教师引领学生归纳、诵读咏雪的名篇佳句,体味其深远意蕴。 2.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学生合作探讨后精彩发言,教师点拨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 惨淡灬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又通 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ˆ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 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 的乡土之思。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沁园春雪》,诗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 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 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土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 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 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成“识得”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怀着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 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2)文采,本指辞采、才华,就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 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原问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词完全否定其文采。 (4)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中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 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 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学生分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 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 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 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 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 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3.师生配乐感情诵读全词。 三、比较赏析 1.教师引领学生归纳、诵读咏雪的名篇佳句,体味其深远意蕴。 2.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学生合作探讨后精彩发言,教师点拨: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 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又通 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 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 的乡土之思。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沁园春·雪》,诗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 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 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 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 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语言表达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 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 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 的拟 2、雨说 从容说课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 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 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教读课文,要引导学 生加强诵读,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教学中运用评析欣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形 象思维,深入情境,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活动探究内容可渗透单元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以丰富学生 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诵读,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3.微发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人情美。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优化情感和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评析欣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体作用,探究赏析诗中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塑造的春雨形 象。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3.比较法通过课文与鲁藜的《云之歌》写法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5 ②语言表达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 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 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 《沁园春·雪》,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 人、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更耐人寻味。 2、雨说 从容说课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 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 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教读课文,要引导学 生加强诵读,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教学中运用评析欣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形 象思维,深入情境,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活动探究内容可渗透单元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以丰富学生 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诵读,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3.激发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人情美。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优化情感和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评析欣赏法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体作用,探究赏析诗中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塑造的春雨形 象。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3.比较法 通过课文与鲁藜的《云之歌》写法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