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命题竟窦谜题(九率上) 癖山市黑台中学张培习 、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装琼qng拮据j抽喳ye B、诓骗kng桑梓z褻渎 C、恐吓观a 旁骛w栈桥 zhan D、恣睢sui 汲取j 嗔怒che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阔绰 罔然 无与伦比 B、嘻闹 诘难 根深帝固 C、尴尬 恪守 锲而不舍 、裰褓 喑哑一代天娇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 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味”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滴尽致,使观众深 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 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 叹不已。 4、模仿下列句子,再写出一句(2分) 禾苗感激沃土,才有饱满充实的成熟;绿荷感激细雨,才有卓然独立的高洁;
1 语文命题竞赛试题(九年级上) 密山市黑台中学 张培习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2 分) A﹑装弶.qióng 拮据.jū 抽噎.yē B﹑诓.骗 kuāng 桑梓.zǐ 亵渎.sú C﹑恐吓.xià 旁骛.wù 栈.桥 zhàn D﹑恣睢.suī 汲.取 jí 嗔.怒 c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阔绰 罔然 无与伦比 B﹑嘻闹 诘难 根深帝固 C﹑尴尬 恪守 锲而不舍 D﹑襁褓 喑哑 一代天娇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2 分)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 汗牛充栋 ....。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深 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 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 ...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 叹不已。 4﹑模仿下列句子,再写出一句(2 分) 禾苗感激沃土,才有饱满充实的成熟;绿荷感激细雨,才有卓然独立的高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浒传》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正因如此,美国女作 家賽珍珠在将它译为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傅雷家书》凝聚傅雷着对祖国、对儿子的深厚的爱。因此,这部书被誉为苦心孤 诣的教子篇。 C、《香茇学诗》出自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第48回,香菱原名甄英莲。“根并荷花 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香菱的正式判词。 D、范进是在中了秀才之后喜极而疯的;卢俊义因为屡试不中,才投奔梁山的;杨 修是经过科举而的到曹操的重用的。 5、古诗文默写(10分) (1)山舞银蛇, 欲与天公试比高。 (2)物是人非事事休, (3)“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 《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4)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含有这一哲理的古代诗句有不少。请写出其中连贯 的两向 (5)丛飞把爱无私奉献给了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孩子,至死不渝,真是 (用李商隐诗) (6)苑仲淹《渔家傲》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 6、按要求完成下题(5分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 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 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落
2 5、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水浒传》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正因如此,美国女作 家赛珍珠在将它译为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B﹑《傅雷家书》凝聚傅雷着对祖国﹑对儿子的深厚的爱。因此,这部书被誉为苦心孤 诣的教子篇。 C﹑《香菱学诗》出自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第 48 回,香菱原名甄英莲。“根并荷花 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香菱的正式判词 。 D﹑范进是在中了秀才之后喜极而疯的;卢俊义因为屡试不中,才投奔梁山的;杨 修是经过科举而的到曹操的重用的。 5、古诗文默写(10 分) (1)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2)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________。 (3)“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 《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含有这一哲理的古代诗句有不少。请写出其中连贯 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丛飞把爱无私奉献给了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孩子,至死不渝,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李商隐诗) (6)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完成下题(5 分) 2006 年 12 月 20 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 2007 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 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落
实《通知》要求,某中学初三(1)班准备召开“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 请做好以下工作。根据下面要求,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1)开场白中要有“阳光体育”和“民族素质”这两个词语。(2)开场 白中要有与“奥运”相关的内容,如五环旗帜、奥运口号、奥运健儿、奥运吉祥物等。 (涉及一项内容即可) 同学们: “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35分)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7—-10题(7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 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 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 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 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 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2分) ①这一类指代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8、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分)
3 实《通知》要求,某中学初三(1)班准备召开“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 请做好以下工作。根据下面要求,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1)开场白中要有“阳光体育”和“民族素质”这两个词语。(2)开场 白中要有与“奥运”相关的内容,如五环旗帜、奥运口号、奥运健儿、奥运吉祥物等。 (涉及一项内容即可) 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35 分)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 7----10 题(7 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 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 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 … … …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 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 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 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2 分) ①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划线的 ab 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 分)
a.中国人 b.中国人 9、在这几段文字里,所批驳的观点是 。(1分) 10、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 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 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 14题(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成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 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 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 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晋鱼腹中。卒 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孤鸣呼 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节选 自《陈涉世家》) 11、解释下面向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度已失期 度 ②为天下唱 唱 ③今或闻无罪或: ④乃丹书帛曰书: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3、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與论准备?(2分)
4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b.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这几段文字里,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10、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 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2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1-------14 题(11 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 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 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 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 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 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 自《陈涉世家》)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度.已失期 度 :_______ ②为天下唱. 唱:________ ③今或.闻无罪 或:________ ④乃丹书.帛曰 书:________ 12、翻译下面句子。(2 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3、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2分)
14.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518题(9分)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 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 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 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 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⑧不多日子,油黑的薔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 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 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 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 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 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
5 14.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3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 15------18 题(9 分)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 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 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 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 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 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 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 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 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 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