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能统观全局,发现教 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 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全体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无论听课教师在听课时将自己定位于何种角色,都应把自己定位为教 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 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 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 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起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 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 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学习 到授课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也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 定基础。 五、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听课的关注点 (1)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 主动学习。 以前听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表演 式的讲授、提问、示范,看老师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程 序,看老师如何控制学生的活动,欣赏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总之 听课时偏重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注意学生的学。现在,课堂上教师 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听课的关注点也变了。教师要更多
6 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能统观全局,发现教 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 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全体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无论听课教师在听课时将自己定位于何种角色,都应把自己定位为教 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 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 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 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 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 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学习 到授课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也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 定基础。 五、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听课的关注点 (1)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 主动学习。 以前听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表演 式的讲授、提问、示范,看老师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程 序,看老师如何控制学生的活动,欣赏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总之, 听课时偏重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注意学生的学。现在,课堂上教师 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听课的关注点也变了。教师要更多
地观察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更多地观察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 主、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一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单纯关注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 多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转向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3)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转向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学生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求 知欲和妤奇心应受到保护。李政道说得好: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 非学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当更多地培养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 问、质疑,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方面应当成为教师在听 课和自身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4)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內容的解读转向关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 源,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教材,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深讲细讲透就 行,甚至有的老师只凭一本教科书,两根粉笔,就可以上讲台。现在,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呈现了新的特点,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它 不仅呈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重在引导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 变,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
7 地观察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更多地观察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 主、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一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单纯关注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 多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转向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3)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转向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学生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应受到保护。李政道说得好: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 非学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当更多地培养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 问、质疑,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方面应当成为教师在听 课和自身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4)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 源,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教材,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深讲细讲透就 行,甚至有的老师只凭一本教科书,两根粉笔,就可以上讲台。现在,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呈现了新的特点,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它 不仅呈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重在引导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 变,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
思、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教材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 经验,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 义倾向,新教材强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师生能否充分运 用新教材提供的自由创造空间,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5)从偏重关注单-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 合理运用 现在一些观摩课都较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舍得下工夫茌时间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电视、实物展示台等先进设备,取得很好的教 学效果,但也应当克服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要认为没有采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就不是好课。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豭务的。能 够根据实际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 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 (6)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以往听课时不太注重评价这个问题,以为评价是阶段、单元测验或者 期中期未考试的事。在课堂上,最多也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练习或当堂 小测试的结果,注意力较多集中在学珄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结果上。 然而,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 性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教师、学生各自评价主体的能动 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即时评价,发挥课堂评价对 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以及诊断、反思提高作用,理所当然成为听课
8 思、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教材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 经验,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 义倾向,新教材强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师生能否充分运 用新教材提供的自由创造空间,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5)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 合理运用。 现在一些观摩课都较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舍得下工夫花时间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电视、实物展示台等先进设备,取得很好的教 学效果,但也应当克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要认为没有采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就不是好课。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能 够根据实际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 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 (6)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以往听课时不太注重评价这个问题,以为评价是阶段、单元测验或者 期中期末考试的事。在课堂上,最多也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练习或当堂 小测试的结果,注意力较多集中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结果上。 然而,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 性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教师、学生各自评价主体的能动 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即时评价,发挥课堂评价对 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以及诊断、反思提高作用,理所当然成为听课
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六、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 (一)听课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和听课内容准备两个方面 1、思想准备 要做好向同行教师学习、耐心把课听完的思想准备。必须清青楚这时自 己是作为一个不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身份听课的。所谓不能参 与教学活动是指在讲课教师讲课过程中如果岀现一些问题,听课者不 能高声评论甚至当即指责,不能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能在下 面相互议论影响课堂秩序,或者是以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表示不满(比 如离开教室等)!有些教师在听课期间翻阅其它书籍或批改作业,都 是不礼貌的行为。 2、熟悉有关教学内容 可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听课前看看相关教材,熟悉有关内容;二是在 听课初再用极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熟悉听课内容的目的是为了 在听课中,判断讲课教师是否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后面的评价 阶段做好准备。 (二)新课程下的听课要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和带着-定的目的性,有计划地去听课,其效 果是大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不是简单的拿着听课本,带 着耳朵进教室,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要想真正发挥听 课的实效,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听课有所顿悟,带着思考离开教室,带
9 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六、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 (一)听课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和听课内容准备两个方面: 1、思想准备 要做好向同行教师学习、耐心把课听完的思想准备。必须清楚这时自 己是作为一个不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身份听课的。所谓不能参 与教学活动是指在讲课教师讲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听课者不 能高声评论甚至当即指责,不能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能在下 面相互议论影响课堂秩序,或者是以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表示不满(比 如离开教室等)!有些教师在听课期间翻阅其它书籍或批改作业,都 是不礼貌的行为。 2、熟悉有关教学内容 可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听课前看看相关教材,熟悉有关内容;二是在 听课初再用极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熟悉听课内容的目的是为了 在听课中,判断讲课教师是否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后面的评价 阶段做好准备。 (二)新课程下的听课要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和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有计划地去听课,其效 果是大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不是简单的拿着听课本,带 着耳朵进教室,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要想真正发挥听 课的实效,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听课有所顿悟,带着思考离开教室,带
着反思回味,那么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 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都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 个主要问题 听课目的也就是听课的动机。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 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按照听课目的 划分,可把听课分为六种类型:学习取经型听课、帮助指导型听课 考查考核型听课、总结推广型听课、调查硏究型听课、检查评估型听 课。因此,听课者在听课前必须明确听课的目的,根据听课目的决定 听课中应采取的方法。 1、学习取经型听课 学习取经型听课,是以了解学习兄弟学校或外地的教学改荦动态、教 学改革方法,用于指导本校、本人的教学工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听课 类型。进行这种形式听课,听课组织者一定要事先选择好听课的咩位 或教师,听课前要组织听课教师硏究,明确取经学习的目的、内容, 听课后要认真总结,探索、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以便 用以指导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茡方法。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虚心好学。听课者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坚持认真学习,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和课后请教结合起来 (2)认真观察。对授课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研究分析, 以获取系统的经验。 (3)正确对待。特别是在取经学习过程中,即使对方的教学出现某 些失误,也不应评头论足,而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思
10 着反思回味,那么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 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都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 个主要问题。 听课目的也就是听课的动机。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 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按照听课目的 划分,可把听课分为六种类型:学习取经型听课、帮助指导型听课、 考查考核型听课、总结推广型听课、调查研究型听课、检查评估型听 课。因此,听课者在听课前必须明确听课的目的,根据听课目的决定 听课中应采取的方法。 1、学习取经型听课 学习取经型听课,是以了解学习兄弟学校或外地的教学改革动态、教 学改革方法,用于指导本校、本人的教学工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听课 类型。进行这种形式听课,听课组织者一定要事先选择好听课的单位 或教师,听课前要组织听课教师研究,明确取经学习的目的、内容, 听课后要认真总结,探索、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以便 用以指导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虚心好学。听课者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坚持认真学习,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和课后请教结合起来。 (2)认真观察。对授课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研究分析, 以获取系统的经验。 (3)正确对待。特别是在取经学习过程中,即使对方的教学出现某 些失误,也不应评头论足,而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