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的当代命运:一个新的视角 戏师口述中的侗戏角色 黄守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戏剧的危机使得戏剧的当代命运成了戏剧界最受关注的话题。戏剧的危机主 要还是靠戏剧本身来进行救赎,尤其是村落中的少数民族戏剧。侗戏丑角虽属于配角, 实质上具有中心意义的行当,生长侗戏的“戏之特性”。侗戏从根上就是喜剧艺术,回 归喜剧是拯救侗戏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民间的智慧主要集中在戏师关于角色的论述中, 尚无人问津。村头的侗戏缺少悲剧性的戏剧精神,但正是如此,通过高扬戏剧中的喜剧 因子,生成戏民。这虽仅是个案,但也是关联着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未来命运 关键词:侗戏;角色;戏师口述;当代命运 The Contemporary Fate of Dong Opera: A New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Dong Opera in the Oral Dictation of the Performers HUANG Shou-bin (Xingyi College for Nationlities, Xingyi, Guizhou 562400, China) Abstract: The crisis of opera makes the contemporary destiny of opera become the most heated issue in the field of drama. To solve the crisis of opera mainly depends on itself, especially on the opera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villages. Although the clan in Dong opera is a supporting role, in essence, it is a profession of importance, represen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ng opera. Basically, Dong opera is a comedy art. Therefore, returning to comedy is the key to save dong opera, and the folk wisdom is mainly embodied by the erformers' account about the roles, which has never been discussed by documents. Dong opera in village lacks the spirit of tragedy, but it is so, through 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medic techniques in opera, attracts a lot of fans. This is only a case, but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fate of the entire Chinese minority operas Key Words: Dong opera; role; the oral diction of the performers; modern fate
1 侗戏的当代命运:一个新的视角 ——戏师口述中的侗戏角色 黄守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摘要:戏剧的危机使得戏剧的当代命运成了戏剧界最受关注的话题。戏剧的危机主 要还是靠戏剧本身来进行救赎,尤其是村落中的少数民族戏剧。侗戏丑角虽属于配角, 实质上具有中心意义的行当,生长侗戏的“戏之特性”。侗戏从根上就是喜剧艺术,回 归喜剧是拯救侗戏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民间的智慧主要集中在戏师关于角色的论述中, 尚无人问津。村头的侗戏缺少悲剧性的戏剧精神,但正是如此,通过高扬戏剧中的喜剧 因子,生成戏民。这虽仅是个案,但也是关联着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未来命运。 关键词:侗戏;角色;戏师口述;当代命运 The Contemporary Fate of Dong Opera: A New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Dong Opera in the Oral Dictation of the Performers HUANG Shou-bin (Xingyi College for Nation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Abstract: The crisis of opera makes the contemporary destiny of opera become the most heated issue in the field of drama. To solve the crisis of opera mainly depends on itself, especially on the opera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villages. Although the clan in Dong opera is a supporting role, in essence, it is a profession of importance, represen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ng opera. Basically, Dong opera is a comedy art. Therefore, returning to comedy is the key to save Dong opera, and the folk wisdom is mainly embodied by the performers’ account about the roles, which has never been discussed by any academic documents. Dong opera in village lacks the spirit of tragedy, but it is so, through 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medic techniques in opera, attracts a lot of fans. This is only a case, but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fate of the entire Chinese minority operas. Key Words: Dong opera; role; the oral diction of the performers; modern fate
传承是侗戏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这是戏师的困惑,也是学界的关注。为改变这 现状,普虹、吴定国、梁维干、吴国夫、吴贵元等都关注着侗戏的当代命运。他们一生 与侗戏为伴,并较为深入地对侗戏进行研究,较为一致认为对侗戏剧本、音乐、“八字 步”进行改革,侗戏才会有明天。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戏传承人的张启高、吴胜 章、吴尚德,三者分别善表演、善编剧和善音乐,都不计个人得失全力组织戏班的演出。 他们为侗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忽略了极具表演性质的角色丑角。 因为丑角是侗戏生命的内动力,为侗戏困境突围的一把钥匙,关联着侗戏的当代命 运。通过丑角的舞台表演的合理炫张,侗戏在表演方面多有了“戏”的本质,至而为自 己族群的民歌注入了“娱乐”气象和体悟的深刻,为“歌”向“戏”的生发修筑基础性 的台阶。侗戏丑角的集中发力,也许就是侗戏传承发展的一个基础所在,也是无专业剧 团的村落戏剧突围的核心智慧。在正角与丑角聚合的整生图式中,P20重构侗戏的文化 生态,有助于生发侗戏更为强健的生命力,为侗族文化的集体出场提供一个宜态的场域 从结构上体验侗族文化的整体性魅力 侗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戏,其中之一是戏师中心制。戏师从剧本的创作、排练到演 出的组织乃至登台演出,都是最为核心的和关键,所以对于角色等戏剧文化的理解和阐 释也是最具代表的。他们认为侗戏在行当上仅有正角和丑角之分。其中具有共性的是 正角为善良、勤劳、忠诚、勇敢等寄予美好人性的正派而严肃的正面人物,并且戏份较 多常为一簇戏的主要角色 丑角有的村落戏班称之为“ Nah gan”(那干),有的村落戏班叫“ Nah wal”(那 花),有的直接用汉族丑角称呼他,只是与汉戏丑角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差别。侗戏丑 角在类型上有三种:一种为笑丑,是喜剧中逗人发笑或是戏中调节气氛的角色,主要运 用的表演策略是幽默和滑稽,外在表现为形之怪、言之谬、动之迂;另一种为恶丑,是 从人物的道德层面上所作出的一个角色类别,其判定的标准是演员所演剧中人物的所作 所为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给代表人类正义、美好人性的正角带来灾难与不幸,主要 在侗戏悲剧中出现。第三种为正丑,正丑最为复杂,其内在本质和外延的确定也比较模 糊,概括起来主要是社会地位卑微心地善良无心使坏的戏剧配角 村落是侗戏展演的生态场,村落戏班对正角和丑角的阐述也不是完全的一致,丰富 性和多样性是其特征,至而也使我们难以用比较精准的概念和原理对其进行归纳、定义
2 传承是侗戏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这是戏师的困惑,也是学界的关注。为改变这一 现状,普虹、吴定国、梁维干、吴国夫、吴贵元等都关注着侗戏的当代命运。他们一生 与侗戏为伴,并较为深入地对侗戏进行研究,较为一致认为对侗戏剧本、音乐、“八字 步”进行改革,侗戏才会有明天。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戏传承人的张启高、吴胜 章、吴尚德,三者分别善表演、善编剧和善音乐,都不计个人得失全力组织戏班的演出。 他们为侗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忽略了极具表演性质的角色丑角。 因为丑角是侗戏生命的内动力,为侗戏困境突围的一把钥匙,关联着侗戏的当代命 运。通过丑角的舞台表演的合理炫张,侗戏在表演方面多有了“戏”的本质,至而为自 己族群的民歌注入了“娱乐”气象和体悟的深刻,为“歌”向“戏”的生发修筑基础性 的台阶。侗戏丑角的集中发力,也许就是侗戏传承发展的一个基础所在,也是无专业剧 团的村落戏剧突围的核心智慧。在正角与丑角聚合的整生图式中,[1](P210)重构侗戏的文化 生态,有助于生发侗戏更为强健的生命力,为侗族文化的集体出场提供一个宜态的场域, 从结构上体验侗族文化的整体性魅力。 一 侗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戏,其中之一是戏师中心制。戏师从剧本的创作、排练到演 出的组织乃至登台演出,都是最为核心的和关键,所以对于角色等戏剧文化的理解和阐 释也是最具代表的。他们认为侗戏在行当上仅有正角和丑角之分。其中具有共性的是, 正角为善良、勤劳、忠诚、勇敢等寄予美好人性的正派而严肃的正面人物,并且戏份较 多常为一簇戏的主要角色。 丑角有的村落戏班称之为“Nah ganl”(那干),有的村落戏班叫“Nah wal”(那 花),有的直接用汉族丑角称呼他,只是与汉戏丑角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差别。侗戏丑 角在类型上有三种:一种为笑丑,是喜剧中逗人发笑或是戏中调节气氛的角色,主要运 用的表演策略是幽默和滑稽,外在表现为形之怪、言之谬、动之迂;另一种为恶丑,是 从人物的道德层面上所作出的一个角色类别,其判定的标准是演员所演剧中人物的所作 所为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给代表人类正义、美好人性的正角带来灾难与不幸,主要 在侗戏悲剧中出现。第三种为正丑,正丑最为复杂,其内在本质和外延的确定也比较模 糊,概括起来主要是社会地位卑微心地善良无心使坏的戏剧配角。 村落是侗戏展演的生态场,村落戏班对正角和丑角的阐述也不是完全的一致,丰富 性和多样性是其特征,至而也使我们难以用比较精准的概念和原理对其进行归纳、定义
吴文彩的家乡黎平腊洞村目前还是主要根据其作品进行角色分类,像梅魁、梅良玉、李 旦等代表正面人物为正角,卢杞就是丑角的代名词。丑角用得最多是在恋爱戏中,扮演 恋爱的破坏者以丑角扮。细心分析腊洞的传统剧目,几乎没有笑丑这一丑角,至于正丑 他们把他归于群众演员了。从江龙图贯洞对正角和丑角本质内涵的理解与上述一致,其 特殊性在这里的正角和丑角只是针对男演员而言,丑角在这里称之为” Nah gan”(那 干),那干直译是花脸的意思,但是与汉戏的花脸在本质内涵上是有明显的区别,也包含 笑丑、恶丑、正丑三类只是没有这一叫法。直至目前戏班中女性演员尚无角色行当的说 法。从作为本地演出的第一部剧目张鸿干的《金汗》,其历史几乎于侗戏这一剧种的产 生同龄,从侗戏的盛行以及侗戏的贡献来说,龙图贯洞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六十年前本 地侗族女演员就走上了侗戏舞台,而其角色习惯还是沿袭没有女演员的年代的称呼。是 否这就是民间侗戏角色划分法的原生地,因无文献记载尚难以考证。 村落对丑角有着他们的自己的阐述方式,也意识到戏剧也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但是 配角的地位使丑角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侗戏是以戏师制作为核心的戏剧,戏师 是戏剧的灵魂与核心。那么戏师对丑角的关注如何?戏师侗语称“ Sangh xik”(桑戏), 桑戏是剧本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戏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编排和演出的导演,戏台上的 演员。他们对侗戏的理解可以说是最为真切和深入的了。在笔者近十年的田野调査中, 从国家级侗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启高、吴胜章、吴尚德到村落公认的著名桑戏梁安敏 吴秀华、秦文璋等,对于丑角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配角,难以或是很少能作为侗戏戏 班的台柱子,正角的重要性远超丑角。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戏师的前身几乎都是歌师, 不是歌师而作为一个纯粹的戏师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历代的著名戏师吴文彩、吴鸿干、 梁绍华等到现在的张启高、吴胜章、吴尚德等,都是当地有名的歌师。戏师与歌师的 体共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歌与戏的联姻,侗戏成了歌化的戏,侗戏演出有明显的特征 “戏台行歌”圓的倾向性。正角歌唱的重要性和在时空上的所在的比例一定程度上遮蔽 了丑角表演的特殊意义与价值。编戏类同编歌,演戏如同唱歌。《戏师传》中说道:“吴 张启高为黎平腊洞村戏班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戏传承人。笔者在与其多次访问与以 及与当地侗戏爱好者的交谈中,理解了腊洞素朴简单的丑角内涵。访谈时间:2013年7月 12日等。 ②访从江戏师贯洞吴秀华和龙图戏师梁安敏等,看出贯洞龙图在角色划分上的特别之处:女 角一般戏班不分角色,沿用解放前没有女演员的惯例,故而是比较原始的角色划分法。访 问时间:2013年10月9日等
3 吴文彩的家乡黎平腊洞村目前还是主要根据其作品进行角色分类,像梅魁、梅良玉、李 旦等代表正面人物为正角,卢杞就是丑角的代名词。丑角用得最多是在恋爱戏中,扮演 恋爱的破坏者以丑角扮。 ①细心分析腊洞的传统剧目,几乎没有笑丑这一丑角,至于正丑 他们把他归于群众演员了。从江龙图贯洞对正角和丑角本质内涵的理解与上述一致,其 特殊性在这里的正角和丑角只是针对男演员而言,丑角在这里称之为”Nah ganl”(那 干),那干直译是花脸的意思,但是与汉戏的花脸在本质内涵上是有明显的区别,也包含 笑丑、恶丑、正丑三类只是没有这一叫法。直至目前戏班中女性演员尚无角色行当的说 法。 ②从作为本地演出的第一部剧目张鸿干的《金汗》,其历史几乎于侗戏这一剧种的产 生同龄,从侗戏的盛行以及侗戏的贡献来说,龙图贯洞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六十年前本 地侗族女演员就走上了侗戏舞台,而其角色习惯还是沿袭没有女演员的年代的称呼。是 否这就是民间侗戏角色划分法的原生地,因无文献记载尚难以考证。 二 村落对丑角有着他们的自己的阐述方式,也意识到戏剧也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但是 配角的地位使丑角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侗戏是以戏师制作为核心的戏剧,戏师 是戏剧的灵魂与核心。那么戏师对丑角的关注如何?戏师侗语称 “Sangh xik”(桑戏), 桑戏是剧本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戏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编排和演出的导演,戏台上的 演员。他们对侗戏的理解可以说是最为真切和深入的了。在笔者近十年的田野调查中, 从国家级侗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启高、吴胜章、吴尚德到村落公认的著名桑戏梁安敏、 吴秀华、秦文璋等,对于丑角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配角,难以或是很少能作为侗戏戏 班的台柱子,正角的重要性远超丑角。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戏师的前身几乎都是歌师, 不是歌师而作为一个纯粹的戏师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历代的著名戏师吴文彩、吴鸿干、 梁绍华等到现在的张启高、吴胜章、吴尚德等,都是当地有名的歌师。戏师与歌师的一 体共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歌与戏的联姻,侗戏成了歌化的戏,侗戏演出有明显的特征 “戏台行歌”[5]的倾向性。正角歌唱的重要性和在时空上的所在的比例一定程度上遮蔽 了丑角表演的特殊意义与价值。编戏类同编歌,演戏如同唱歌。《戏师传》中说道:“吴 ①张启高为黎平腊洞村戏班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戏传承人。笔者在与其多次访问与以 及与当地侗戏爱好者的交谈中,理解了腊洞素朴简单的丑角内涵。访谈时间:2013 年 7 月 12 日等。 ②访从江戏师贯洞吴秀华和龙图戏师梁安敏等,看出贯洞龙图在角色划分上的特别之处:女 角一般戏班不分角色,沿用解放前没有女演员的惯例,故而是比较原始的角色划分法。访 问时间:2013 年 10 月 9 日等
文彩,读过好多汉文书籍看过许多汉家戏。他心中苦闷,硬是不服这口气。为何我们侗 家没有戏?我们的琵琶歌那么动听,我们的牛腿琴歌那么悦耳,我们的笛子歌那么悠扬, 我就不信编不岀戏。……《珠郎娘美》歌一本,梁绍华他把嘎锦细啃慢嚼变成戏。 贯洞大寨张鸿干,他拿金汉长歌来改戏。……髙增有个吴昌华,歌才哄得天上雁鹤飞落 地,名声传到丙妹城,相公秀才也称奇。……”①可见对戏师来说歌是戏的基础的基础 核心的核心,至于以表演为其特别的丑角被列在了核心之外,以致为戏班的边缘了。1984 年黔东南州举办了第一届侗戏调演中,《蝉》、《善郎美娥》、《丁郎龙女》的出现,使 人感到振奋和喜悦。“《蝉》发掘侗戏深层内涵中的民族文化的优势,广采博收其它侗 族艺术精华,吸收侗族大歌等多音部唱法,以情动人,以歌动人,来重新构成自己的艺 术优势。”P43)“以歌动人,来重新构成自己的艺术优势。”间接道出丑角的边缘性 地位。戏师从歌出发,淡化了行当表演的同时也冷落了丑角。 丑角演员对丑角的经验体会是更具代表性。丑角演员多是因为其貌其行或是不善歌 而被选作丑角,固然是不得已而演之。女性演员对丑角的排斥程度更高,因而丑角成了 男演员的专利,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贯洞戏班演员陈爱行是三江 贯洞大寨戏班的一员,以演“陈世美”闻名。年纪轻轻他有了“贯洞陈世美”的俗称 人生大事找对象就因有“贯洞陈世美”而成了基于演丑角而带来的障碍。如他已是三江 著名的琵琶歌手兼木匠师傅,每每与其提起这段“陈世美”的戏台经历。陈师傅常常送 以微笑或是保持沉默。倒是其妻爱说爱笑,她所说的:“‘我的陈世美’只是长相一般, 心还是很好的,她们不嫁我就嫁给他了。”这一句话不长,其意味是无比的深长。从外 在的长相到内在的心灵这一份对丑角演员的误读有几人会热衷于丑角演员呢?丑角虽然 是侗戏审美性的心情情愫的直接营造者,但是从根上它还是与“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故而演员不敢、不想也不愿演丑角,成了具有普遍性的情绪。简言之,具有主体性 的丑角演员默认了“我丑所以我演丑角,”这是没有情感热度的无奈选择,没有一定的 承受能力是难以承担这一角色的扮演。这样的例子很多,限于篇幅不在列举。 戏民作为剧场的最大主体,他们聚集于戏台下首要的理由是娱乐,体悟的深刻主要 是来至娱乐的不经意中的收获。他们是爱看丑角的表演,对于其中逗乐式的滑稽语言与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村吴冠如传唱,六甲那弱的歌友抄到,吴浩搜集 翻译。 陈爱行为三江贯洞著名琵琶歌师,曾在当地戏师覃文璋的指导下,以演陈世美出名。其妻 也是戏班演员,理解演过丑角的演员的心理,完全没有把角色之丑嫁接到丑角演员身上。 访问时间:2012年7月22日等
4 文彩,读过好多汉文书籍看过许多汉家戏。他心中苦闷,硬是不服这口气。为何我们侗 家没有戏?我们的琵琶歌那么动听,我们的牛腿琴歌那么悦耳,我们的笛子歌那么悠扬, 我就不信编不出戏。……《珠郎娘美》歌一本,梁绍华他把嘎锦细啃慢嚼变成戏。…… 贯洞大寨张鸿干,他拿金汉长歌来改戏。……高增有个吴昌华,歌才哄得天上雁鹤飞落 地,名声传到丙妹城,相公秀才也称奇。……” ① 可见对戏师来说歌是戏的基础的基础 核心的核心,至于以表演为其特别的丑角被列在了核心之外,以致为戏班的边缘了。1984 年黔东南州举办了第一届侗戏调演中,《蝉》、《善郎美娥》、《丁郎龙女》的出现,使 人感到振奋和喜悦。“《蝉》发掘侗戏深层内涵中的民族文化的优势,广采博收其它侗 族艺术精华,吸收侗族大歌等多音部唱法,以情动人,以歌动人,来重新构成自己的艺 术优势。”[6](P143) “以歌动人,来重新构成自己的艺术优势。”间接道出丑角的边缘性 地位。戏师从歌出发,淡化了行当表演的同时也冷落了丑角。 丑角演员对丑角的经验体会是更具代表性。丑角演员多是因为其貌其行或是不善歌 而被选作丑角,固然是不得已而演之。女性演员对丑角的排斥程度更高,因而丑角成了 男演员的专利,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贯洞戏班演员陈爱行是三江 贯洞大寨戏班的一员,以演“陈世美”闻名。年纪轻轻他有了“贯洞陈世美”的俗称。 人生大事找对象就因有“贯洞陈世美”而成了基于演丑角而带来的障碍。如他已是三江 著名的琵琶歌手兼木匠师傅,每每与其提起这段“陈世美”的戏台经历。陈师傅常常送 以微笑或是保持沉默。倒是其妻爱说爱笑,她所说的:“‘我的陈世美’只是长相一般, 心还是很好的,她们不嫁我就嫁给他了。” ②这一句话不长,其意味是无比的深长。从外 在的长相到内在的心灵这一份对丑角演员的误读有几人会热衷于丑角演员呢?丑角虽然 是侗戏审美性的心情情愫的直接营造者,但是从根上它还是与“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故而演员不敢、不想也不愿演丑角,成了具有普遍性的情绪。简言之,具有主体性 的丑角演员默认了“我丑所以我演丑角,”这是没有情感热度的无奈选择,没有一定的 承受能力是难以承担这一角色的扮演。这样的例子很多,限于篇幅不在列举。 戏民作为剧场的最大主体,他们聚集于戏台下首要的理由是娱乐,体悟的深刻主要 是来至娱乐的不经意中的收获。他们是爱看丑角的表演,对于其中逗乐式的滑稽语言与 ①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村吴冠如传唱,六甲那弱的歌友抄到,吴浩搜集 翻译。 ②陈爱行为三江贯洞著名琵琶歌师,曾在当地戏师覃文璋的指导下,以演陈世美出名。其妻 也是戏班演员,理解演过丑角的演员的心理,完全没有把角色之丑嫁接到丑角演员身上。 访问时间:2012 年 7 月 22 日等
动作很是喜爱。但是如果要他自己演丑角,他又是不情愿的。在他们心理这一角色有的 虽是好笑,并很有趣味,但是从语言动作舞蹈装束来说是丑的,并且认为丑角是不重要 的配角,是正角的陪衬而已,一簇戏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正角的唱得如何。从黎平的腊洞 地扪、岩洞……,到从江的龙图、贯洞、小黄……,到三江的八江、贯洞、高亚……, 到通道的皇都、新寨、独坡……戏民和戏班对丑角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戏份少不是戏班的 重要的角色,用个比喻就像菜里放的味精,仅作佐料而已。对于丑角中的恶丑,那是更 是难以接受,有的戏民甚至说为什么要有那么一个令人心情苦痛的角色,大家本来去戏 场就是为了放松放松,寻找乐趣,可是结果却泪流满面,不欢而散。他们没有理解这正 是戏剧的魅力所在:痛苦的快乐。戏剧不仅仅是娱乐,也收获这深刻的体悟。 戏师、演员、戏民到戏班,在认识层面丑角是一个倍受冷落的角色,而在演出之际 尤其是戏剧的高潮丑角又成了激发情感的核心焦点。听腊洞老人讲,侗戏祖师吴文彩带 戏班在外村演《梅良玉》,扮演奸臣卢杞的演员被戏民当场吐口水解恨,谩骂之声很是 难听,至而戏后的“劝戏”成了文彩戏班的必修课。散戏后“抢演员”到家休息吃饭 正角、乐师以及群众演员一抢而空,而扮演丑角的演员,越是演技好能把丑恶人物演活 的,多是无处可去,只有曾经演过丑角的村民喊上几个“丑角”,在“理解万岁”的共 同经历的共鸣中回忆曾经相似的经历。难以想象侗戏“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戏外之悲剧, 在生活的实际中还会如此延续,对于扮演恶丑类型的丑角,他们在台上的虚拟性的凶恶 在现实中得到真实的“回报”。更有甚者是吴文彩带戏班在梅寨演出《梅良玉》时,那 个寨子的人从未看过戏,一青年看到卢杞如此谄害梅家忠良,竟以戏为真,情绪失控 持刀上台将卢杞的扮演者砍死,以致引发一场款约无法界定的官司,政府当局立即禁演 《梅良玉》。吴文彩以忘我的精神历经三年的疯疯癫癫写下《梅良玉》,在腊洞首演却 无人愿演丑角卢杞。侗戏祖师爷吴文彩上台扮奸臣卢祀,演得活灵活现。台下乡亲都是 第一次看侗戏,有个莽后生看到好人遭奷臣欺侮,跳上台去要打文彩。急得培闹大声呼 喊:“那是文彩师傅呀!打不得呀!他是好人呀!”a 张鸿干(1779-1839年)五十岁带着两个儿子到八洛开荒。年老力衰加之家境贫寒 ①注:听腊洞老人讲,大家不想激化矛盾,就用梅寨指称这个村寨,也希望戏班忘掉不愉快 的演出,时间很久了梅寨指的是哪个寨子就没人记起了。 ③《贵州侗族民间故事选·吴文彩的故事》吴士恒、吴绍能、吴得隆、吴元钧口述,杨再宏、张 勇搜集整理
5 动作很是喜爱。但是如果要他自己演丑角,他又是不情愿的。在他们心理这一角色有的 虽是好笑,并很有趣味,但是从语言动作舞蹈装束来说是丑的,并且认为丑角是不重要 的配角,是正角的陪衬而已,一簇戏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正角的唱得如何。从黎平的腊洞、 地扪、岩洞……,到从江的龙图、贯洞、小黄……,到三江的八江、贯洞、高亚……, 到通道的皇都、新寨、独坡……戏民和戏班对丑角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戏份少不是戏班的 重要的角色,用个比喻就像菜里放的味精,仅作佐料而已。对于丑角中的恶丑,那是更 是难以接受,有的戏民甚至说为什么要有那么一个令人心情苦痛的角色,大家本来去戏 场就是为了放松放松,寻找乐趣,可是结果却泪流满面,不欢而散。他们没有理解这正 是戏剧的魅力所在:痛苦的快乐。戏剧不仅仅是娱乐,也收获这深刻的体悟。 三 戏师、演员、戏民到戏班,在认识层面丑角是一个倍受冷落的角色,而在演出之际 尤其是戏剧的高潮丑角又成了激发情感的核心焦点。听腊洞老人讲,侗戏祖师吴文彩带 戏班在外村演《梅良玉》,扮演奸臣卢杞的演员被戏民当场吐口水解恨,谩骂之声很是 难听,至而戏后的“劝戏”成了文彩戏班的必修课。散戏后“抢演员”到家休息吃饭, 正角、乐师以及群众演员一抢而空,而扮演丑角的演员,越是演技好能把丑恶人物演活 的,多是无处可去,只有曾经演过丑角的村民喊上几个“丑角”,在“理解万岁”的共 同经历的共鸣中回忆曾经相似的经历。难以想象侗戏“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戏外之悲剧, 在生活的实际中还会如此延续,对于扮演恶丑类型的丑角,他们在台上的虚拟性的凶恶 在现实中得到真实的“回报”。更有甚者是吴文彩带戏班在梅寨演出《梅良玉》时,那 个寨子的人从未看过戏,一青年看到卢杞如此谄害梅家忠良,竟以戏为真,情绪失控, 持刀上台将卢杞的扮演者砍死,以致引发一场款约无法界定的官司,政府当局立即禁演 《梅良玉》。 ①吴文彩以忘我的精神历经三年的疯疯癫癫写下《梅良玉》,在腊洞首演却 无人愿演丑角卢杞。侗戏祖师爷吴文彩上台扮奸臣卢祀,演得活灵活现。台下乡亲都是 第一次看侗戏,有个莽后生看到好人遭奸臣欺侮,跳上台去要打文彩。急得培闹大声呼 喊:“那是文彩师傅呀!打不得呀!他是好人呀!” ② 张鸿干(1779-1839 年)五十岁带着两个儿子到八洛开荒。年老力衰加之家境贫寒 ① 注:听腊洞老人讲,大家不想激化矛盾,就用梅寨指称这个村寨,也希望戏班忘掉不愉快 的演出,时间很久了梅寨指的是哪个寨子就没人记起了。 ② 《贵州侗族民间故事选·吴文彩的故事》吴士恒、吴绍能、吴得隆、吴元钧口述,杨再宏、张 勇搜集整理